TNL+ 2023/05/17 | TNL國際編譯 《愛爾蘭時報》刊登讀者投書AI生成文章,總編刪文道歉並示警人工智慧已對新聞產業構成挑戰 《愛爾蘭時報》對此也表示,在該文章刊登不到24小時內,編輯部就意識到此專欄文章很有可能不是真人撰寫,這篇文章的作者照片和大部分的內容現在也已被證實是由人工智慧生成。 AI 人工智慧 More... OpenAI GPT-4 聊天機器人 愛爾蘭時報 假訊息 虛擬角色 仿曬霜 文化挪用 戀物癖 科技倫理 新聞倫理 2022/08/10 | 譚蕙芸 旁觀他人的痛苦——MIRRO紅館意外反思 新聞報道講究真實,理論上,流動的影像要比硬照能提供更多觀影上的資訊。但報道亦要考慮新聞倫理,尤其是不同年紀心智的觀眾的觀賞承受力,不能把血腥片段不刪剪播出。 hkop 香港 More... mirror 紅館 意外 新聞 有線 無綫 地盤工人 新聞倫理 2022/05/11 | 芭樂人類學 景觀、文化生產與文化再生產:人類學對「資料新聞」的形式分析 個人的獨特性在新聞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一連串的統計數字所構築起來的社會結構。人們依照這個社會結構的景觀重新塑模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產生了新的社會分層,也是新的想像社群。 資料新聞 資料視覺化 More... 慣習 美感建立 能動性 文化生產 新聞倫理 開放資料 文化再生產 統計圖表 2021/04/13 | 莊貿捷 需要改善「系統性錯誤」的除了台鐵,還有報導亂象百出的媒體業 針對媒體專業工作者,社會大眾試圖想改善重大災難新聞品質不佳和產製、勞動等問題時,不應該再採取「個人責備論」的看法,,而是應將焦點放到新聞產製流程的「系統性」錯誤,才能使媒體結構走向更好的發展。 太魯閣號出軌 台鐵 More... 新聞媒體 NCC 侵入式採訪 不當報導 災難新聞 新聞倫理 新聞工作 收視率 2021/02/11 | 《思想坦克》 雞排妹性騷擾風暴中,看不見的媒體深淵如何「圍獵」鄭家純 記者不問翁立友對鄭家純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想什麼,要求什麼;反而選擇「沒有發生問題」的對象、狀況,來報導「沒有發生性騷擾」。這是轉移焦點。 雞排妹 性騷擾 More... 媒體 翁立友 記者 鄭家純 報導 新聞報導 雙重標準 轉移焦點 曾國城 柯文哲 傳聲筒 事實查證 新聞倫理 演藝圈 藝人 記者會 2020/10/26 | 李秉芳 【換照聽證會】NCC問為何報導韓國瑜穿襪子睡覺、拿酒杯姿勢,中天:觀眾有興趣 被裁罰的案件中,遭指違反事實查證、違反公共利益,有5個是政論節目,但中天新聞主張,來賓有言論自由,不應適用《衛廣法》提到「製播節目」相關內容。 中天 中天新聞 More... 中天新聞台 聽證會 蔡衍明 內控 事實查核 事實查證 NC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 新聞倫理 新聞自由 編審 新聞編輯室 新聞台 新聞自主 中天換照 衛星廣播電視法 2020/10/09 | 方格子vocus 媒體如何淪為自殺幫助犯?談竹內結子與三浦春馬報導中的新聞倫理 可以確定的是,自殺行為的上升與醒目的新聞報導數量有關,再配合上重複及高度衝擊式的故事報導則與自殺模仿行為有高度的關聯。 媒體 自殺 More... 維特效應 竹內結子 三浦春馬 新聞倫理 2020/07/18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疫情蔓延時,媒體該如何做好新聞專業、減少不實報導? 在理想的情況下,科學家與記者在做的事情非常相近——提供正確的資訊並據以解讀——只是受眾以及時間跨度不同。然而在追蹤疫情時,面對泉湧而出的訊息,不論記者的動能再豐沛、動機再良善,持續保持這樣的警覺依然有著相當的難度。 新冠肺炎 武漢肺炎 More... 新冠病毒 假新聞 報導 共和黨 民主黨 謠言 媒體識讀 新聞倫理 2020/06/13 | 讀者投書 「新聞自由」與「隱私權」都在憲法的保障範圍內,兩者的界限在哪裡? 兩者都在憲法的保障範圍內,那「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界限又在哪裡?在處理八卦新聞時,記者又該如何拿捏? 鏡週刊 瑋瑋 More... 新聞倫理 黃氏兄弟 新聞倫理公約 隱私權 新聞自由 記者 報導 2019/12/03 | 讀者投書 博恩夜夜秀「張瀚天爭議」,是原生廣告的一面照妖鏡 作為現場脫口秀與網路影片,夜夜秀甚至不是傳統定義中的新聞單位,只是一個以政治為主軸的娛樂性節目。但透過網路上的討論內容,我們可以看到,觀眾對媒體倫理實有所要求與期待,部分觀眾甚至呼籲夜夜秀至少得做「平衡報導」。 博恩夜夜秀 張瀚天 More... 地方派系 薩泰爾娛樂 業配影片 原生廣告 報導獨立性 新聞倫理 編業分離 娛樂性節目 2019/10/28 | 精選轉載 反思校園媒體追即時新聞︰慎防「呃like」誘惑 反送中運動至今,有不少校園媒體投入作即時報導及現場直播,拍攝不少重要現場影片,但同時有記者在直播時的言論引起爭議,甚至有違反基本新聞倫理之舉,變成追逐like數而非「多一個鏡頭,多一份真相」。 新聞倫理 即時新聞 More... 直播 網絡直播 學生報 記者 傳媒 爆爆 熱血時報 藍絲 私了 2019/10/25 | 譚蕙芸 記者採訪陳同佳,想起《我們與惡的距離》 多名在現場採訪陳同佳的記者均表示,採訪時不斷想起台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相關劇情,無論是追訪犯人的道德爭議,還是反思更宏觀大結構的操弄上,記者又何嘗不是任人擺佈的「棋子」? 我們與惡的距離 陳同佳 More... 記者 林鄭月娥 逃犯條例修訂 反送中 台灣 殺人犯 傳媒 新聞倫理 新聞 採訪 公義 潘曉穎 2017/09/05 | 李修慧 依政治立場將員工「分級」?南韓兩大電視台3千多人聯合罷工、要社長下台 2014年,世越號船難發生當下,MBC新聞部高層就播報「船內乘客全員救出」的錯誤消息,不僅耽誤救援進度,也讓MBC新聞公信力跌落谷底。 新聞自由 新聞倫理 More... 電視台 文化放送 MBC 韓國放送 KBS 韓國 南韓 罷工 工會 保守派 朴槿惠 李明博 世越號 閨密干政 閨密案 2017/07/10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攝影記者無解的難題:什麼時候該拍攝,什麼時候該放下相機 面對最脆弱的這群人,我該如何說服他們面對鏡頭,讓我進入他們的私領域,又該如何保護他們,為自己選擇去呈現的事實負起道德責任? 攝影記者 新聞倫理 More... 記錄 相機 新聞攝影 2017/07/08 |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攝影記者無解的難題:什麼時候該拍攝,什麼時候該放下相機 面對最脆弱的這群人,我該如何說服他們面對鏡頭,讓我進入他們的私領域,又該如何保護他們,為自己選擇去呈現的事實負起道德責任? 攝影記者 新聞倫理 More... 記錄 相機 新聞攝影 2016/09/05 | 精選轉載 【插畫】這是一個「眼見、不為憑」的時代 身為聰明的觀眾,應該要學會判斷,這已經是一個眼見、不為憑的時代 新聞倫理 求證 More... 求證型公民 2016/04/24 | Shih Yuan 籲勿再散布馬總統走光照 蔡英文:沒有人應該被這樣對待 民進黨呼籲,此做法對國家元首有失尊重,將個人隱私、身體特徵當作新聞內容,並以訕笑手法寫作傳播,偏離了媒體應有的專業與社會責任。請相關媒體不要報導這樣的新聞,也請網友不要散佈。 刑法 國家元首 More... 媒體 新聞倫理 蔡英文 走光 馬英九 2016/04/22 | 共誌 少些即時、多點查證,新聞其實可以慢慢來 內湖小燈泡事件過後近一個月,我們或許可以開始冷靜思考:媒體即時、聳動報導造成哪些潛在效果?媒體報導是否可能少招致些批評、得到些讚賞? CNN效應 信任 More... 即時新聞 媒體 恐慌 新聞 新聞倫理 社群媒體 隨機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