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是大眾媒體的一個類別,指的是以新聞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大眾媒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2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數位部新聞議價報告出爐,國際立法採議價協商與著作鄰接權2大方向,4立委提草案版本

數位部分析議價協商跟著作鄰接權2模式差異,著作鄰接權模式是修正著作權法,透過賦予著作權人一項特殊財產權,使其可對數位平台主張權利。議價協商模式是訂定新法,制度上等同憑空創造一項特別的權利義務,因此有必要在法規明定權利義務雙方的資格。

2023/08/22 | 蕭如芯

加拿大總理批評Meta在野火肆虐之下,仍持續封鎖社群平台的新聞內容

在加拿大野火持續肆虐之下,Meta仍未撤回對加拿大的新聞禁令。救災人員認為,此舉導致民眾更難接收到野火的最新消息與救援資訊。而杜魯道也批評Meta,與其讓新聞從業人員獲得公平報酬,Meta選擇封鎖加拿大新聞。此外,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長也敦促Meta向民眾開放重要訊息,以保障居民安全。

2023/08/04 | 精選書摘

矢板明夫X李志德X孟買春秋《2024不祇是選總統》:2022年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的意義是什麼?

菲爾・史密斯:在地方選舉中,你可以為地方政策投贊成票或投反對票,但全國大選就不一樣了,中國會是最大的因素,因此我認為此時沒有必要看地方選舉,全國大選是關於更重大的事情。我認為台灣總統選舉將是一個單一議題的選舉,就像英國脫歐是一個單一議題的選舉一樣,那是所有人都會思考的問題。

2023/08/03 | 蕭如芯

Meta和Google拒絕和媒體分潤,宣布停止在加拿大提供新聞內容

由於加拿大《線上新聞法》要求數位平台要和新聞媒體分享利潤,在Meta和Google的抵制下,加拿大用戶將無法在Facebook和Instagram,以及Google上看到新聞內容。

2023/07/10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半數美國民眾認為全國性新聞媒體有意誤導公眾,該如何重建公眾信任?

美國人對新聞的情感信任度越高,他們就越覺得新聞媒體在維持業務和服務公眾上之間取得平衡。對新聞的情感信任度越高,民眾就越有能力駕馭複雜的訊息環境,也就願意付費訂閱媒體,這也與美國人對民主的信任有關。那麼,新聞業該如何重建公眾的信任呢?

2023/03/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Google 3年挹注3億元推「台灣新聞數位共榮基金」,5月公布徵件辦法

唐鳳在立法院受訪時表示,樂見Google提出數位轉型共榮方案,數位部也支持新聞有價。她也證實,Meta也有研擬相關方案,不過這部分時程還是要由Meta對外說明。數位部昨天透過新聞稿指出,很高興媒體跟平台完成第一輪談話後,Google展現誠意設立基金,展現對話的初步成果,同時盼望其他大型跨境數位平台跟進仿效。

2023/02/15 | 李芯

新聞利益遭數位平台壟斷,立委、新聞工作者、學者開公聽會力促「台版議價法案」

《ETtoday》總編輯林妏純在公聽會表示,過去大家討厭「內容農場」式的標題,他們拿掉這樣的標題,Google觸及率卻下降了40%,反而是有農場標題的新聞在第一列,「請問我們該怎麼辦?」

2022/11/15 | 方律元

不只是事實查核:台灣高中教育現場沒教的「媒體識讀」三層次

「媒體識讀」是甚麼?作為事實查核(fact check)就是好的閱聽者嗎?本文將媒體識讀區分為三個層次,從事實、立場到批判,將能幫助閱聽眾更好的解讀生活中各式複雜的資訊來源。

2022/10/06 | 李秉芳

黃國昌送驗《鏡電視》股東會錄音檔,確認無剪接變造,裴偉回應:為安撫股東,私下膨風發言

裴偉表示,偷錄音者將《鏡電視》公司股東會的錄音檔,及會後非正式談話錄音散布,恐有觸法之虞,已委由律師提告。他也表示,因《鏡電視》申照遲未通過,為安撫股東,私下膨風發言,致引起社會紛擾,再次表示歉意。

2022/10/01 | TNL 編輯

《CNN》宣布在台北開設分社由資深國際特派員常駐,稱台灣扮演愈來愈關鍵性角色

如同其他國際新聞機構,《CNN》在台北開設分社是受到以下事件的影響:北京當局驅趕記者、香港實施國安法、中國對COVID-19的清零政策,以及台灣處在中國與西方國家政治、軍事與貿易緊張關係的關鍵性位置。根據台灣外交部的說法,自從2020年以來,29家國際媒體分部與63位記者已搬到台灣。

2022/09/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者推民間版「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草案」,強調不是為了媒體生計,而是關乎大眾利益

學者王立達解釋,專法主要功能是希望加速國內媒體跟數位平台的議價進展,「不是要逼雙方上談判桌」,草案主要具備「給予充分談判空間」與「以仲裁決定最終給付金額」兩大元素。

2022/07/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與臉書、Google數位平台議價:學者建議參考澳洲立法,輔以基金模式

澳洲去年初訂立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成功使Google、臉書跟澳洲媒體達成授權協議,但在台灣立法時程較長,學者建議可以透過基金模式、徵收數位廣告稅或是開展「新聞消費券」等設計,鼓勵民眾訂閱或捐款支持台灣本地的新聞媒體。

2022/07/21 | 李芯

台灣網路報告:近半民眾支持臉書、Google等數位平台付費給新聞媒體,過半認為跨國科技公司應受政府規範

學者認為,數位平台襲奪過去傳統新聞媒體的廣告收益,由於平台主宰新型態的數位廣告機制,但這樣的機制偏向貶抑、低估新聞價值,造成新聞消費朝向免費、以流量取向的內容。

2022/06/09 | 李秉芳

台灣《蘋果新聞網》宣布易主,大部分員工都會留用,外傳買主是17LIVE共同創辦人潘杰賢

潘杰賢目前正以「投創」(以投資進行創業)角色,透過個人成立的家族辦公室龍丞資本(Turn Capital)積極投資台灣與新加坡新創公司和創業家。

2022/05/05 | TNL 編輯

華視6度出包,董事長鄭自隆回聘劉俊麟任副總,NCC:8月期中評鑑要求提出檢討報告

華視董事之一的馮小非質疑,劉俊麟曾在2020年華視簽約跨年專案的核銷報帳過程,有對公司知情不報的行政瑕疵,最終自行請辭離開華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