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英語:Neo-liberalism)是經濟自由主義在二十世紀末的一種復甦形式,從1970年代以來在國際經濟政策的角色變得愈來愈重要。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9/11 | 橫議拉美

智利政變50週年:將新自由主義的搖籃送入墳墓,智利社會為何陷入尖銳對立?

智利民調機構CERC,長期關注國人對1973年政變的觀感,今年5月30日公佈的結果顯示認為「軍方執行政變是正確的」比例為36%(2013年為16%);認為「政變永遠不該合法化」的比例為41%,(2013年為68%)。

2023/08/10 | 精選書摘

《國家的視角》導讀:為何許多國家的宏圖大業,最終卻成為悲劇性的災難?

這本書處理的議題其實並非原創,對於現代化與國家的批判性作品,早已是汗牛充棟,但很少有人能夠像斯科特掌握如此寬闊的視野,將政治意識形態、農業耕作模式、區域都市計畫、現代主義建築、度量衡標準化、土地測量與產權等等議題全都成功地納入一個理論的框架中,並講述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政治寓言。

2023/07/07 | 精選書摘

《強人時代》:強人治理具有根本上的缺陷,最終會在中國以及其他地方瓦解

藉由對現實案例的詳實研究、細膩觀察與無數次面對面的親身訪談,《金融時報》獲獎記者吉迪恩・拉赫曼為我們揭示強人領袖所代表的政治文化,以及其對於民主體制、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更為我們展示了許多強人領袖的背景、政治理念和行動,尤其是他們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和宣傳機器來控制訊息和影響公眾意見。

TNL+ 2023/05/19 | 橫議拉美

智利總統博里奇推動修憲的反覆態度,猶如經歷「本我」和「自我」的不斷切換

柏瑞克政府與左派聯盟有意無意把智利三年來示威抗爭活動的一切,歸結靠新憲萬靈丹可以解決,根本就是撐起「憲法擋箭牌」,殊不知非但無法立即解決問題,包山包海洋洋灑灑寫了一堆互相衝突矛盾的條文引發了更多問題,進而削弱人民和政治人物對憲法的信心與敬意,是個「危險的轉移焦點」。

TNL+ 2023/03/20 | 橫議拉美

智利總統柏瑞克還未葬送「新自由主義」,卻反陷制憲迷宮的跛腳困境

2019年動亂根源之一為姓社姓資之爭,但智利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期間還能像以前一樣吸引外資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財團會坐視不管嗎?《華爾街日報》拉美專欄作家歐格蘭蒂(Mary Anastasia O’Grady)在第一次憲法草案公投前,就曾宣稱智利「正站在政治和經濟集體自殺的關口上」。

TNL+ 2023/01/25 | 橫議拉美

《經濟學人》拉丁美洲「貝優」專欄告別於多事之秋,映照出大英帝國的落日餘暉

貝優專欄從開設到結束見證了拉丁美洲三個層面的變遷,其一是美、中在區域內競逐的白熱化,其二是拉美粉紅浪潮興衰,其三是英國和美國強加於拉美的新自由主義已成風中殘燭。

2023/01/16 | 精選書摘

《和平的代價》:凱因斯政策工具在美國政壇始終主流,只有柯林頓任內有過動搖

這部傳記的層次極為豐富精采,不只記述凱因斯的私人生活、他的經濟與政治思想,以及他與英國和美國決策圈的交手過程,更特別的是也大篇幅敘述他死後凱因斯學派及其對手新自由主義學說的興衰演變,一路談到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世界現況。

2022/09/27 | BBC News 中文

英國財政大臣宣布50年來最激進減稅方案,工黨批「獎賞富人」,承認執政12年的經濟失敗

克沃滕表示,英國需要一次重大政策轉向,來刺激經濟增長。但是在野工黨表示,這項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措施,並不能解決英國當前的生活成本危機,是一項「獎賞已富者的計劃」。

2022/09/22 | 法扶報報

台灣是全球「新自由主義國家」典範,政府成為貧窮製造和壓迫的元兇

依據主計總處發布2020年國內生產毛額分配結構。其中,企業營業盈餘占GDP比重,攀升至34.49%,為近三年最高,僱員工報酬占GDP比重為44.98%,近二年最低。這體現出台灣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趨勢,經濟成長與發展的果實仍大多落在老闆的口袋,顯示出初次分配的不公平,若沒有更好的進行再分配、甚至三次分配,這只會讓勞工貧困的情況繼續惡化。

TNL+ 2022/09/19 | 橫議拉美

曾揚言終結新自由主義,智利左派總統修憲公投為何慘敗,上任半年就淪為跛鴨?

「隱藏之手」原則認為人們通常不主動尋找挑戰,但常因錯誤地認為新任務沒有挑戰性而接受它或投身其中,因為這些任務看起來更容易,儘管事實並非如此。柏瑞克應儘早發現「隱藏之手」背後難以捉摸的動力。

2022/09/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巴西脫離葡萄牙獨立200週年,工業化程度低,經濟仍以出口大宗商品為主缺乏自主權

巴西政治學家哈格表示,政府應該將工業化視為重要任務。新自由主義是在國外出現的學說,不符合巴西的現實。巴西政府不能任由市場為所欲為,踐踏社會利益,必須由國家主導發展。

2022/08/23 | 精選書摘

《解鎖新「識」界》:「我是誰?」成為新時代的關鍵性問題,如同存在主義成為上世紀的時代精神一樣

因過去,我們的思維其實都是由現代民族國家、族群、社會文化等邊界下塑造而成。一旦這些邊界鬆綁後,就立刻要面對浩瀚的宇宙及個人內心深處的兩個極端。前者逼我們要在那麼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便安身立命。後者讓我們誠實的面對潛意識的自己。兩者都很難解。

2022/08/15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為什麼我說「新自由主義」不是自由主義?

弗里登的分析讓我豁然開朗,了解了自己和新自由主義之間的重要區分:若你崇尚人類個體的自由、發展與昌盛,認為這比自由市場的維持更重要,你的價值排序會更接近自由主義,而不是新自由主義。

2022/06/05 | 《思想坦克》

歐洲極右翼的崛起意味著什麼?20世紀的歷史經驗對此完全無法想像

歐洲極右翼的崛起可謂前所未有,至少,20世紀的歷史經驗對此完全無法想像。我們還不瞭解它的世界史意義,或許,要等到他們拿下第一座執政灘頭堡,而看起來不會太久。

2022/01/05 | 精選書摘

《落地轉譯》:對於亞裔社群而言,「黑命關天」運動尖銳地指向了黑黃關係的複雜歷史

究竟,西洋文學與思想如何在落地轉譯的跨國行旅中成為我們的「外文研究」?外文學者以文學思想的譯介來適應與超克殖民現代性的努力,又如何定義與突破外文「之外」的想像,挑戰自由人文主義的基本設定?

2021/11/30 | 精選書摘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原住民同志」具雙重邊緣身分,夾雜在同運追求個人人權展現、和原運爭取集體權之中

個別族群與部落可能有其看待多元性別的觀點與詮釋的視角,為增進與部落族人的對話,發展在地化的多元性別論述實為重要,需要號召更多原住民同志及關心相關議題夥伴的共同參與及合作。

2021/11/28 | 芭樂人類學

Netflix影集《叫她系主任》:情境劇的社會結構觀點與高等教育人類學觀察

對學院研究者出身的高等教育(或者大學校園)環境進行人類學研究,似乎非常缺乏人類學意義?但實則不然。人類學在脫離了殖民主義過度浪漫化的文化相對性角色之後,對於研究者自我出身的社會情境也有許多研究與反思。而高等教育環境也在其中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