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方言

方言(英語:Dialect),為某種語言的變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10/06 | 留德趣談

德文粗獷與暴戾,甚至是「納粹語」?

二戰結束快八十年,但德文仍給人「納粹語」的感覺,與冷酷殘暴的軍官扣在一起。沒去過德國或沒接觸過德文的人,對德文第一印象都來自這些電影,自然也不會有良好印象。

TNL+ 2023/09/22 | 留德趣談

廣東話母語者,是講方言還是語言長大?

有時認識德語國家的人,他們跟我說自己是講方言長大的,我都會說你們的方言可算是語言,正如我會說自己的母語是語言。說後,總有人會好奇地問我廣東話與中文的關係,然後叫我分別用粵普說話,讓他們一聽區別。

TNL+ 2023/03/16 | 留德趣談

低地德文是方言,還是語言?

學習德國的地方語言,都需要恆心和耐性。然而掌握了標準德文,一切都不會是難事。用地方語言與當地老年人談話,對方都會把你當成摯友。

2022/12/08 | 精選書摘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友誼是天生而非製造的,你可能需要多次嘗試,才能找到名列你最好的前五位朋友

羅賓・鄧巴30年前就提出了「鄧巴數字」:一個人最多能保持關係的朋友是150人,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5人。《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是鄧巴全面研究友誼、人際關係的科普大作。社群年代、臉友無數的現代人,將能透過鄧巴的科學分析與觀點,重新思考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何從素昧平生變成摯友,窺探社交世界令人驚奇的複雜性,並且深刻理解友誼。

TNL+ 2022/09/22 | 吳勁憲

從新加坡出生證明「刪籍貫」風波,看華人的「忘根」焦慮

最近因發生藝人楊丞琳在中國大陸談稱「我是廣東人」的事件,因此台灣出現了探討是否有必要強調籍貫的爭論。無獨有偶,今年新加坡也發生了有關籍貫的爭議。新加坡政府原在今年5月29日後頒發的「出生證明書」,不會再註明嬰孩父母的籍貫資料,但隨著政策實行了近三個月,此變革被當地華文媒體報導出來後,便引發民眾對後代會忘了根在哪裡的擔憂,最終官方決定政策U轉,才平息了爭議。

2022/08/20 | 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

新加坡出生證明「刪籍貫」造成大眾反彈,內政部長:政府須注意華人對這議題的關切

對於刪除出生證明中的「籍貫」資料,許多新加坡父母是持不同態度,社會工作者Sean Tan就表示,對於是否要在孩子的出生證明附上他和妻子的籍貫並不重要,他的背景是「閩南人」,不過他本人並不會說閩南語,也覺得沒必要了解閩南文化。

2021/01/27 | TNL 編輯

Siri也要學台語?蘋果在日本開職缺,要找會說英、台語的「台灣工程師」

蘋果欽點,這位「AI / ML」語言工程師,除了能說一口流利的台語(Taiwanese)以外,同時也必須能夠在英文環境中工作,以及有軟體工程知識。

2020/10/27 | 鄧世軒

「巴剎」還是「菜市場」,馬來西亞華文該「本土化」還是「中國化」?

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若欲理性地對華文本土性的認識及對多元體系的探索,很容易被抨擊為親中或反中。因此對華文規範的討論容易淪為群體認同與意識形態的戰場,難以就事論事。

2020/09/19 | 麻瓜的語言學

專訪內蒙古語言學者(下):「南蒙」和「北蒙」在我們那邊是不太好的詞

本篇訪談了來自內蒙古的學者白春花,她分享了對語言與文化保存的看法,「你也知道,民族必須有自己的文化,而文化很大部分是靠文字語言去支撐的。當自己的文字沒有了,文化可能也會慢慢消失,最後你這個民族的存在可能也就沒什麼意義了。而我是非常想要保存這個蒙古族文化的。」

2020/09/19 | 麻瓜的語言學

專訪內蒙古語言學者(上):蒙古國使用的西里爾蒙文,對我們來說就是外語

本篇訪談了來自內蒙古的學者白春花,她分享了內蒙古蒙語教育的情形:「像我爸爸媽媽,各自的蒙漢教育背景都隨時代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中國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隨時代有所不同,這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過去有時會禁止接受蒙語教育,有時候又較鬆綁,所以會隨時間而不同。」

2020/07/10 | 環境資訊中心

加州野火改變了鳥叫聲,區域性「鳥方言」也越來越多

專家發現,不同的森林類型中的鳥類有不同方言,但是一個區域內歌曲型的多樣性,會隨當地火災情況和棲息地多樣性增加而增加,某些地區的鳥類的歌曲方言也不止一種,整個加州的鳥類歌曲日漸複雜繁多。

2020/03/04 | 精選書摘

《活出語言來》:區分語言和方言的標準,是政治、文化、歷史因素

談到語言和方言的區別,政治、歷史、族群認同、文化、原住民權利的考量,皆遠高於技術層面的語言考量。「方言」一詞也模糊不清且爭議,因為它通常指涉社會地位較低的說話方式。

2020/03/02 | 英語島

馬來西亞華人講中文最可貴的就是獨特口音,尤其很著重於發第四聲

馬來西亞華人講中文最可貴的特色就是有獨特的口音,並且很著重於發第四聲。我們也很常在語句最後加助詞如「啦、囉、咩、呱」等等來強調語氣,同時會參雜不同語言或方言在同一句話裡面。

2020/01/15 | 精選書摘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率領「低俗本土」展開一場華麗的逆襲

就本土語言史而言,臺語片的案例則提醒我們,「國語運動」的戰場不只在教育體系,也大肆入侵文化及娛樂產業。國民黨政府在威權統治時期,藉具有明顯語言偏好的輔導和管制措施,影響製作品質,也影響市場大小,打造出「國語」高尚、「方言」低俗的「語言階序」。

2019/10/09 | 《思想坦克》

為什麼台語新聞主播,聽起來都講得「不太標準」?

台灣有電視新聞幾乎為字正腔圓之華語播報,一旦轉換為全台語頻道,就算主播發音相當道地漂亮許多人與無法調適,此外,台灣的新聞用語基本上都是從華語轉譯來的背景,也是聽起來「怪怪的」的一大原因。

2019/05/14 | 余杰

新疆再教育營是「基本人權」,還是毀滅方言的殖民行動?

若不會說普通話就不能擁有基本人權,那首先就要從中共內部開始審查。毛澤東至死都是一口難懂的湖南土話,鄧小平也是一口稍稍好懂一點的四川方言,他們都不會說普通話,有什麽資格當黨和國家領導人呢?

2019/03/05 | 林國賢(記者甲)

講廣東話要罰抄,然後呢?

消滅方言,以至於消滅文化,正是殖民政府其中一招「殺手鑭」,或許我們可以稍為借鏡一下台灣國民政府的台語政策,預測廣東話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