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峇里島離岸機場計畫暫緩
峇里島積極發展觀光、位於島南丹帕沙的伍拉賴國際機場擴建跑道以因應旅客增量需求之外,在島北興建第二座國際機場的聲音再度揚起,不過,交通部長出來澄清了。
台灣綠色能源時代來臨,解析風電發展3大關鍵要素
在能源取得不易的台灣,風力發電更是目前政府積極發展的發電方式之一。如今離岸風電三大關鍵因素:「投資商機」、「人才就業」及「技轉國產化」皆已到位,只待時間發酵。
帛琉航空公司關閉中國航線只為了「經濟考量」,台籍負責人:我反對台獨
中國自去(2017)年底對帛琉實施禁遊令至今,帛琉太平洋航空乘客人次已銳減到剩下1萬4000人,減幅超過一半,7月到8月都沒有來自中國的航班預訂。
取悅遊客的假歐洲:靠旅遊業吃飯的澳門,不幸變成了「奇觀之城」
一個旅遊城市總想滿足旅客,卻往往忘了自己──即是本地居民的需要與感受。尤其在澳門,人口只有六十多萬,旅客每年卻有三千多萬。可想而知,在驚人的經濟利益下,本地人是可以輕易地被忽略的。
大學生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蹲點台灣,用行動與創意服務偏鄉與部落
「蹲點‧台灣」活動由中華電信基金會和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主辦,至今第十一年,每年邀請大學青年以15至20天期間,至台灣鄉鎮、部落蹲點進行「一手服務、一手記錄」,至今已有超過40校80系500多位大學生投入,為自己也為全台70多個鄉鎮角落帶來改變的契機。
澳門身份出現的契機:以往的KTV「分母」,終於成為搶麥克風的公民
沒有社會參與,沒有本土意識,主體性不彰──這就是澳門人以往的「無我」狀態。但以上種種背景,令「我愛澳門」的論述悄悄蘊釀,只等待水到渠成的時機。
核能問題大全:重新解放被壟斷的話語權(中)
缺電和空污兩大支持核電的理由其實並不充分。透過能源配比改善空污問題,關鍵不是單位發電方式上的兩相比較,而是整體供電配比的加總。
觀光業可能會成為死無葬身之地的「台版屍速列車」
難道中客開放前,觀光業都無法生存嗎?如果台灣做觀光做到只能靠中客過活,那麼要反省的並非中國而是台灣。不要為了錢(何況業者捫心自問:實際賺了多少錢?),讓自己的尊嚴被踐踏,就連中國都有人想偷渡來台灣看看民主,因此何必那麼傾中、傾中、再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