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2/04/03 | 方格子vocus

聽到別人說「客語好好聽」的時候,我只能用「奇怪」來形容這種感覺

不過,對於台語或是客語好不好聽這件事,我一向沒有太多的個人好惡,畢竟每一種語言聽起來都有其獨特之處。然而,當我真的聽到有人稱讚客語是一個好聽的語言時,我卻不禁疑惑:「客語真的好聽嗎?」

2021/11/30 | 精選書摘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原住民同志」具雙重邊緣身分,夾雜在同運追求個人人權展現、和原運爭取集體權之中

個別族群與部落可能有其看待多元性別的觀點與詮釋的視角,為增進與部落族人的對話,發展在地化的多元性別論述實為重要,需要號召更多原住民同志及關心相關議題夥伴的共同參與及合作。

2021/09/21 | 讀者投書

客家語言發展教育的幾大困境:世代斷層、雙語師資缺乏、學習誘因不足

世代之間對於客家族群的想像不同,導致缺乏實質且統一的客語政策。而政府認知到,要拯救客語必須從學校教學著手。只是在談本土語言教育前,需要先正視全國雙語政策的問題。

2019/02/17 | 精選書摘

《田野的技藝》:「中國 vs. 台灣」成為「賽德克 vs. Truku」的類比

我開始注意到,在花蓮,支持「賽德克」為族名的一方往往以學者的研究、客觀的歷史證據來支持其論述,而主張「太魯閣」的這方所訴諸的卻主要是認同、情感與自身的成長經驗。

2019/01/22 | 江河清

民族血緣辯論可以休矣,國家認同從來就不需要血緣背書

就像我們可能會避開一些惡毒的親戚,卻會親近沒有血緣的好朋友,民族血緣的近或遠也不能說明認同實踐的差異。回過頭來說,不論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血緣關係有多遠或多近也不是重點,重點是雙方實質的互動關係。

2019/01/22 | 江河清

民族血緣辯論可以休矣,國家認同從來就不需要血緣背書

就像我們可能會避開一些惡毒的親戚,卻會親近沒有血緣的好朋友,民族血緣的近或遠也不能說明認同實踐的差異。回過頭來說,不論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血緣關係有多遠或多近也不是重點,重點是雙方實質的互動關係。

2018/08/19 | Abby Huang

作家吳明益回應國際曼布克獎「改國籍事件」:這是來自台灣的聲音,而我堅持它

吳明益表示,台灣在國際上受到很多壓迫與委屈,他並不是要聲張什麼,但有2000多萬人在台灣生活,「我代表一種聲音,我也堅持這個聲音」。

2017/11/05 | 精選書摘

族群認同的污名 vs. 泛台灣原住民運動,兩種理念如何在同一個社會中互動?

原權會員們之新原住民族群意識會被傳播、肯定、及接受的理想,與都市原住民「附身式」的污名感間仍舊還沒有交集,雖然,原權會泛原住民運動的發起之主要的刺激,就是來自都市原住民的種種不幸。

2017/10/03 | 李修慧

原住民表演藝術工作者:「傳統文化是我的根,卻也是我最沉重的包袱」

為了讓學生自然展現,Fangas Nayaw陳彥斌帶舞的方式並不是一般想像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是讓學生用「即興」的方式,玩出身體的可能性。

2017/10/01 | 精選書摘

城市生活的四種美德:沒有排除的社會分化、多樣化、魅惑力與公共性

一個規範性的城市生活理想,必須從我們被給定的城市經驗開始,並在那裡尋找屬於這種社會關係形式的優點。將理想定義為尚未實現的實際可能性,我從城市經驗中推斷出四種這樣的美德。

2015/01/10 | eoiss

台灣教育要改變,第一步就是教育部不再主控全國考試內容

去基層教師界走一圈,問一些認真點的老師,真的有在翻課本研究教材,也真的有關心學生未來,還有努力思考怎樣教學活性化的教師,為數實在不少,但跟你抱怨現狀的人更多。會抱怨現狀,是因為教材跟不上時勢變化,甚至教綱編纂本身就有忽視現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