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人們每天所做、所想、所感覺的事物。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19 | 精選書摘

《當平凡走到了日常》:在不在一起都沒差,待在一起的時候覺得很快樂,這樣就足夠了

剛開始交往的那段時間,我們每天睡前都會玩真心話大冒險,一人五次,問對方問題或是要對方做一件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題是陳居米問我:「妳覺得,妳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選擇離開我?」

2023/11/19 | 精選書摘

《當平凡走到了日常》:每一個春夏秋冬過去,我都會驚嘆自己又好好地走過了這一年

認真工作、讀書、進修、賺錢,充實的一天是一天。賴床、滑手機、放空、無所事事,懶散的一天也是一天。有時候我會覺得,活著根本就沒有分什麼表現好不好,因為表現好的人一天沒有比較長,要經歷的痛苦也沒有比較少。可是我還是好想表現好,如果不表現好我好像就會被淘汰。

TNL+ 2023/11/05 | 鏡花先生

【動畫】《能幹貓今天也憂鬱》: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貓,山田羊為什麼以「貓」作為故事主角?

我帶著對「能幹貓」的好奇,開始追看這部動畫。有趣的是,動畫版《能幹貓今天也憂鬱》的第一集卻正正違背了我的期待,在開頭刻意隱去貓的存在。動畫的開頭是這樣的:

2023/03/24 | 芭樂人類學

異文化下的技藝學習:世界各地都有廚藝學校,為何選擇到法國?

因為日常生活中對於法國當地飲食的了解和探索也是他們會選擇到法國學習「法式料理」和「法式甜點」的原因。料理和甜點的製作技術是構成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屬於文化的一部分,僅是對於技術和知識的了解是不夠的。他們仍需要去了解法國飲食背後的精神和哲學。

2022/12/27 | 巷仔口社會學

永續消費的社會學想像: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生活劇本」的改變

生活劇本是技術系統,社會關係和文化所共同譜寫,也共同演變。因此社會生活有其整體結構和節奏,也有特定的改變路徑。除了改變道具(商品)、改變角色(消費者認知),我們得想怎麼改寫劇本的結構和節奏來尋找另一種結局。

2022/09/10 | 芭樂人類學

淺談東亞城市文化地景:何謂「地景」?如何從地景研究中探索「日常生活」?

任何物理空間都不是理所當然存在在那裡的,我們所見的「地景」是過去人與空間關係互相調合下所留下可被我們所見的景象,而這個地景在不同時代中不斷競爭、變動、接受或發起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考慮政治過程,即空間與人類變遷過程中的權力關係。

2022/03/24 | 精選書摘

《破圈》:主動追求不適感的行為有三個好處,也是深刻體驗的一種

決定我們成功上限的不是金錢、學歷,而是我們的認知。運用這套方法,透過梳理自己的情緒、經驗、認知,擺脫慣性模式對自我的操控,排除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心理創傷和自我限定的暗示,你可以專心致志做好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踏上人生的捷徑。

2021/10/01 | Steven Yeo

【圖表】睡眠多了工作少了,三級警戒還改變了那些日常時間

本文透過與ShareParty合作所獲得的1642份有效問卷,來觀察五月中台灣因COVID疫情實施三級警戒前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變化。

2021/06/20 | 品味牙醫師心底話

植牙後可以參加婚禮吃大餐嗎? 可以喝咖啡嗎?

「植牙後可以重訓嗎?」、「植牙後可以喝咖啡嗎」......許多患者在接受植牙手術的修復期的照顧過程,充滿了疑慮與不安,這篇文章能解決這些困擾。

2019/11/22 | 眼底城事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的台南隱喻:異化、惡臭與情慾交織的現代化地景

本文將以葉石濤的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為例,分析文本的環境描述中關於台南的特徵與意義。葉石濤透過小說角色下班後的異常心境,逼近現代人在工作與休閒的分離之後的異化景象。

2019/11/04 | 蕭家怡

回到正常生活?拜託,不要再跟我來這一套

令我更心寒的,是身邊依然有人,會去為已經完全失控的警察去辯解,會自命中立的去為警察的一切行徑去找出合理化的理由,甚至覺得抗爭者不停手,大家就無法回歸平靜,回復「正常」生活。

2018/01/09 | 精選書摘

三島由紀夫的新法西斯奇觀:將國家改造為文化記憶的主題樂園

經由神聖的毀滅和創造,同時將藝術生活化,也將生活藝術化。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三島設計了他最終、也是最驚人的奇景:以儀式性斬首方式自殺。然而,三島的自殺非但沒有鼓舞日本的男男女女響應他的號召,反而只變成了一個被快速消費後遺忘的商品。

2018/01/09 | 精選書摘

911事件後美國對「新時間」的急切訴求,呼應了日本二戰時的開戰宣告

美國在世貿雙塔大樓的毀滅後對於新時間的急切訴求,呼應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時的宣告:它宣布要發動全面戰爭,並呼籲施行緊急應變措施,以動員民眾對西方展開無止境的戰爭,實現它在當前時刻世界歷史的使命。

2017/11/01 | 眼底城事

我的家鄉不只有八卦山、大佛或肉圓──讓學生說出「在地宣言」的彰化專題課

進入一所彰化的高中任教後,聽到學生說「彰化除了八卦山、大佛、肉圓。好像就沒有什麼了!」再聽到他們說平時也不一定常常在吃肉圓,「那個肉圓排隊的都是觀光客啦!」我意識到原來台灣的教育體系,從來沒有好好的帶學生們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沒有告訴學生們對於家鄉和地方的想像,不應該只有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