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普魯士

普魯士,又翻譯為普魯士地區(德語:Preußen;普魯士語:Prūsa;波蘭語:Prusy;俄語:Пруссия;拉丁語:Borussia或Prutenia),為已不存在的國家,是現今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和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所做的一個古代稱謂,在歷史上其所有國發生了數次重大的變動。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2/27 | 精選書摘

《新視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借用《易經》,批判歐洲教會限制言論自由

歐洲十八世紀中期,上層階級與知識分子間研究中國文化已相對比較普遍,甚至發表與中國相關的論述,都被認為是一種時尚;普魯士腓特烈大帝於1760年自己親自撰寫法文專書,書中借用《易經》「天、地」概念,討論「天道」人文理想,論述中提到在中國「Tien」(天)的概念;《易經》,此時被運用在文化倫理的規範中,具備自由思想的內涵。

TNL+ 2022/12/23 | 留德趣談

由普魯士到納粹——阿根廷人與德國

戰後,親法西斯右翼總統貝隆(Juan Perón)上台,五千多納粹黨員逃到阿根廷,以避開審判。所以德國人每提起阿根廷,必想起這不光彩的一頁,以及阿國包庇納粹分子;希特拉沒有死掉,戰後隱姓埋名於阿根廷終老的傳說,亦為人熟悉。

2022/07/17 | 精選書摘

《馴果記》:櫻桃象徵情慾的誘惑,腓特烈大帝對之有近乎性慾的熱情

國王花園的種植工作旨在確保能盡量延長新鮮櫻桃的供應時期。因此,早熟和晚熟的品種都有需求。「促進發育」的作法也發揮了作用:樹木被種植在面南的牆壁旁,那裡的陽光(如果在短暫的冬季中有太陽的話)特別強。

TNL+ 2022/06/01 | 留德趣談

德國人「北上」

常說北德人較隨和與平易近人,南部人則較內斂慢熱,對外國人也有些抗拒,然而這只是刻板形象。

2021/05/07 | seayu

【中古騎士錄】醫療團變封建王國,「條頓騎士團」如何創造中世紀神話?

其實條頓騎士團在今天仍然存在,不過此時條頓騎士團已經不再是個軍事組織,他們被限制只能進行慈善和救助活動,回歸初衷。

2021/01/19 | TNL特稿

魯蛇哲學家尼采的人生看起來一點也不精彩,為什麼有助於我們認識他的思想?

正如尼采的經典名言:「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教導我: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堅強。」於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尼采「從自己求健康的意志、求生命的意志中做出我的哲學。」追求健康生命成為了他思想的主要目標。

2021/01/14 | seayu

18世紀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為何被戲稱為「馬鈴薯戰爭」?

這次「戰爭」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對戰雙方雖然都投了頗大的軍力,但卻沒有發生什麼大規模的戰事,反而是集中力量將對方的補給和糧食路線中斷。因此後來普魯士稱這場戰爭為「馬鈴薯戰爭」,奧地利則稱這場戰爭做「梅子衝突」。

2020/12/01 | 戲言

柏林,在那裡(三):因為窮困,全世界首間大學在柏林誕生

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認為,普魯士之積弱,並非純粹兵不利,戰不善,關鍵是教育的不足。因為窮困,所以才要辦教育,沒有一個國家因為辦教育而窮困,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而亡國。

2020/11/18 | 戲言

柏林,在那裡(二):令柏林變成大都會的開明國君,為何熱愛法國文化?

腓德烈二世自小被迫接受嚴格軍事與宗教教育,但他的家庭教師卻偷偷教他拉丁語、法語以及文學知識。腓德烈二世更會吹長笛,也會作曲,音樂造詣很高。

2020/07/21 | 清涼院

讀《萊茵河哲學咖啡館》:什麼是「德意志」,可說是理解德國文化的一個切入點

當法國文化成為歐洲的主流時,巴哈其代表的德國本質──枯燥、拘謹、學究──反而創造出令人驚豔的音樂。德意志人與世界的相處方式,就是從內在自由的保存,追求偉大價值的保存。但對內在自由的堅持,亦是引致非民主的原因。

2020/06/08 | 陳家韡(Mila)

琥珀之路:見證德俄歷史分合,帶來巨大財富的「波羅的海黃金」

琥珀貿易商路也代表了波羅的海與中東歐國家互動的經濟圈。由俄羅斯、德國、波蘭組成的波羅的海經濟圈,雖然在地緣政治上分分合合,由帝國時期的俄德聯盟,到二戰後的東西歐分裂,而今日北約對俄羅斯組織兵臨城下,但經濟上卻有不可分割的區域性。

2019/07/13 | 蕪菁雜誌

淺談Ph.D.:蔡英文到底是法學博士還是哲學博士?

最近有網友看到蔡英文的畢業證書,開始質疑她不是唸法律和經濟學位嗎?怎麼上面寫著「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以下簡介哲學博士的故事。

2019/02/18 | 精選書摘

《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英德在一戰耗盡歐洲資源,卻成就了唯一勝利者美國

戰爭中,無論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在決戰前夕其實都是強弩之末了,資金、戰士都耗費得差不多了。誰能拿出最後一個美元,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2018/09/27 | 精選書摘

《剃掉鬍子的馬克思》:他的思想核心是政治實踐的結果,不是永恆的真理

馬克思不把自己視為哲學家,而是革命者。他的思想核心是政治實踐的結果,不是永恆的真理。他深信自己的歷史與社會理論的科學正確性,換言之是可靠且不容爭議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基於當前政治因素而暫時脫離這套基本綱領,倘若這麼做能讓他獲得一些戰術上的優勢。

2018/07/09 | 陳樂行

歐洲史知多少(七):現代德國的開端—普魯士王國

歐洲史知多少到了第七章,作者詳述近代普魯士對現代德國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

2018/07/09 | 陳樂行

歐洲史知多少(七):現代德國的開端—普魯士王國

歐洲史知多少到了第七章,作者詳述近代普魯士對現代德國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