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書評簡言之,即是介紹書籍內容,並評論其得失之謂。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9 | 陳海粟

【書評】《For Better or For Worse》:越南男女運用不平等的全球化,打造一段「相對平等」的跨國婚姻

通過傾聽女性主體的聲音——她們對婚姻的思考,對家庭的思考,對父權的思考,對自我的思考;以及傾聽男性主體的聲音——對傳統男女價值觀的反思,對婚姻的反思,對自我的反思,對男性氣質的妥協,我們看到了跨國婚姻也可以成為一種「折衷的平等」——與父權妥協,與社會結構妥協,但又不妨礙實現自我的策略。

2023/05/27 | 讀者投書

【書評】《婚姻生活》:故事情節從不完美,透過多元族裔解構傳統基督教婚姻

攤開《婚姻生活》,故事情節從不完美,教會訴諸的一男一女神聖婚姻並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重組家庭、外遇、離婚、再婚、同居關係。台裔美籍酷兒學者劉文評論《婚姻生活》時,以「單偶制」名之,將現行的普世婚姻將之視為一項有待公眾討論的社會制度。

2023/05/27 | 方格子vocus

《黑潮》讀後感:問題不是西方與中東的對立二極,而是中東內部的二極對立

書中對歷史事件敘述角度不是西方與中東的對立二極,而是變成中東內部的二極對立,聚焦於阿拉伯與伊朗,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兩極對抗。1979年發生的事件促成中東兩強對抗地緣政治架構。親美與反美不只是美國帝國主義黑手深入中東的結果,同時也是兩強爭霸的結果。

2023/05/07 | TNL特稿

【書評】《新來的同學2》:窮黑孩子機會的天花板是中產白人的地板

本書仍以溫馨友情、成長煩惱、幽默挖苦,舉重若輕,以兩集耐心鋪陳少年跨越黑白貧富相濡以沫的和解。讀這本書像跟喬登這樣真摯敏感的朋友玩在一塊兒,瘋起來很瘋,卻隨時不忘回頭給你暖心的一握。

2023/04/25 | TNL特稿

【書評】《跟蘇格拉底學思辨》:蘇格拉底不斷提醒我們,沒有人能夠顛撲不破地知道任何一件事

蘇格拉底雖然不斷用這些方法,逼人思考困難的問題,變成古雅典的討厭鬼;但他真正想要的是讓每個人盡量了解自己,不要被煞有其事的術語或說法所騙,能夠在龐大的知識之流中保有自我。這樣的立場其實對人相當溫柔,對知識的態度則相當開放。

2023/04/20 | 馬光廷

【書評】《人才》:企業領導者只教釣魚不夠雄心壯志,應該助人創辦養活幾百萬人的漁業公司

人才市場是一個失衡的市場,因為儘管有眾多的人才(供給),卻沒有足夠的職缺(需求),導致很多人才被埋沒,有志難伸,造成資源的浪費,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若能協助人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就能夠提高整體社會的效益。

2023/04/09 | 方格子vocus

《手語譯者的育成筆記》:認識「他們」,讓「我們」更完整

正巧近日前往台北國際書展時,因應今年主題國為波蘭而在場有《獵魔士》作者的見面會,當他在與現場民眾打招呼時他以「Chinese Reader」稱呼,然而現場的翻譯卻以「台灣讀者」譯出。在台灣的語境裡中國(即便不稱中國而以大陸稱之)是與台灣(或是稱作中華民國)有所差別的,因此這個翻譯究竟是種背叛、超譯,抑或是種善意的介入?而善意是否就能豁免僭越譯者之位?而手語譯者作為翻譯也必然面臨類似的問題。

2023/04/08 | 方格子vocus

《僵局與詮釋》書評:無需理會讀不讀得懂,重要的是感受羅森費爾德面對困難個案時的態度

英國克萊恩學派的大將赫伯特・羅森費爾德的《僵局與詮釋》一書,是我當年醫院實習期間的參考讀物之一,因為在病房或治療中心工作的,就有不少是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或精神病 (思覺失調及雙相情緒障礙症) 的個案。多年後再讀一遍,我仍須誠實說:「這本書不容易讀!」但我認為,讀者其實無需硬吞那些學派語言。

2023/04/02 | 方格子vocus

【書評】《在焦慮星球上微笑》:現在的你已經足夠

活在21世紀,我們很容易陷入超出心理負荷的生活。例如,吃晚飯配上Netflix外國新影集,分明低頭夾菜時就會錯過畫面,還是硬要把影片速度調成兩倍速,理解力跟不上劇情時再不情願的拉回進度條。又獲釋假日躺在沙發上滑社群媒體,意識到自己只是失神地滑著頁面時間軸時,只好再從自己的followers中點開每個人的版面,一一看起,一一忘記。難怪麥特海格的這本書要取名為《在焦慮星球上微笑》。

2023/03/19 | TNL特稿

【書評】《有妳沒有我的世界》:唯有進入另一個世界再回望,才能驚覺自己擁有多少、失落多少

這是一本救贖之書,也是本記憶之書。平行時空的「平行宇宙」設定,令日本的ACG迷與眾多日本文學讀者不得不聯想到相關的系譜,如新海誠的《你的名字》、楊紫瓊2022年賣座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又諸如克里斯多福・諾蘭2000年成名作《記憶拼圖》、經典作品《全面啟動》,都涉及了平行宇宙的概念,主角城太郎究竟在平行世界中得知了哪些真相,又會因此做出何種選擇與行動呢?

2023/03/18 | 方格子vocus

《火口的二人》:災難,做愛,活著

《火口的二人》的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從電影充斥的情慾張力,在著作中得到完整的脈絡補充。在一個地震與海嘯後的時期,在一個富士山活火山即將噴發的時候,在這座災難之山的噴發口俯攝照前拍攝性愛照的直子與賢治,正是以其間悖倫的性活動對於自然災害的無可抵抗性所表現出的一種挑釁美學。在這種沒有未來與過去,時間被消解的。

2023/01/30 | 陳海粟

【書評】《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在狗屎工作中開出花,難道不是最佳的反駁嗎?

在社會和經濟層面都推動著狗屁工作的增加與固化的時候,在文化、政治層面都使工作狗屁化增加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沒什麼社會效能與價值的時候,仍然需要日復一日地繼續下去的我們真的走投無路了嗎?

2023/01/26 | 芭樂人類學

【書評】林徐達《在奇幻地》:當思覺失調者做了一個夢,人類學家如何知道是夢還是幻覺?

當思覺失調病患做了個夢,人類學家當然把它當作夢來聽,但是醫療案例可能會讓他另外以幻覺的臨床多樣性來重新理解這個故事。在這麼多拓樸式的醫療田野現場中,我們看到林徐達老師一直在讀者身邊說故事,帶我們走入許多過去看不到的機構處境。

2023/01/11 | 讀者投書

【書評】《數字偏見》:挑戰種種關於數字的期待和崇拜,是誰在為數據說話?

這本書讓我重新反省自己對於數字的情感,以及數字在我生活中的比重,我也發現應該要修改一下我的信條:統計呈現了數字,但真正為數字說話的,還是人。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誰在為數據說話,為了什麼目的說話?

2023/01/08 | 高澄天

【書評】《大唐赤夜歌:卷一・山鬼謠》:期許四卷長篇化為「平地一聲雷」,為所有讀者召回武俠盛世

兒女情長、恩怨情仇,向來是武俠小說的內核,鈴為調查韓君夜遇害的真相離開赤燕崖,下落不明的《白陵辭》究竟落到誰的手上?偌大的江湖,諸多勢力各懷鬼胎,妖物四伏。回到大眾小說的本質,我們期待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劇情、暗潮洶湧的陰謀詭計、火花四濺的武打場面,《大唐赤夜歌》絕對是誠意之作。

2023/01/05 | 陳海粟

《勇於不敢,愛而無傷》:隔離,讓我遇見蔡璧名生命中的莊子

在這個充滿風險與不測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而為」的時刻,有沒有一種「無為」可以讓自己放鬆下來,就享受生命當下的「不可奈何」與「不得已」?這些「不可奈何」的背後會不會也是另一種與社會與自己的緣分?

2023/01/01 | TNL特稿

【書評】《有母親等待的故鄉》:有時人們需要謊言並不僅是聊以安慰,而是一種與親密之人示弱的方式

謊言亦不僅是一種過渡,那些於生命中看似自欺的謊言,不僅讓我們得以在艱困的時刻得到安慰,讓身心獲得休憩,亦讓我們發現自身的軟弱與缺陷,從而尋獲修補或改道的契機,而於謊言過後,我們仍必須走向真實。

2022/12/25 | TNL特稿

【書評】《波士頓人》:在小說外堅拒結婚的亨利詹姆斯,卻在小說裡否定了芙蕾娜單身的可能性

《波士頓人》寫於一八八六年,亨利・詹姆斯希望以這部作品回應當時如火如荼的性別平權運動現況,對當時的社會樣貌有獨到觀察。後來本書也直接衍生出「波士頓婚姻」一詞,指的是十九世紀末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兩位女子的同居關係。出版當年,因書中的性別觀點、政治立場而引發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