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期刊

期刊(英語:Periodical publication)是定期或不定期連續出版的成冊刊物,有固定名稱,按卷、期或按年月順序編號出版。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21 | 讀者投書

以中國學術期刊文化迂腐化為例,提醒台灣必須確保健康審查文化

中國學術期刊文化迂腐,其來有自,因為中國學術文化掌權者是被標籤為所謂高級期刊主編,屬於比較強勢。而投稿的大學老師眾多,形成高級期刊主編有決定大學老師學術文章是否刊登的「生殺大權」。甚至出現自稱高級期刊服務中心的人員,主動打電話給投稿老師,說用15萬到25萬元,去登上某某高級期刊等學術偏差的文化現象。

2023/01/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研究:美國野生淡水魚遭「永久性化學物質」(PFAS)汙染,吃一條如喝整月有毒水

根據發表於國際期刊《環境研究》的最新研究,在魚類體內發現的PFAS中位數為每公斤9500奈克。檢測出的PFAS當中,將近3/4為全氟辛烷磺酸(PFOS),這是多達數千種PFAS當中最常見也最危險的一種。根據學者計算,只要吃下一隻淡水魚,就相當於喝下PFOS含量為48ppt(兆分比)的飲用水長達一個月。

2022/11/29 | 李芯

大專校院圖書館今年進館人次平均少5萬,有約八成學校期刊、報紙典藏不足

依照教育部所設立的〈圖書館設立及營運標準〉,其實有高比例的學校圖書館是不合格的。最常不合格的項目是期刊與報紙數量的相關規範,高中圖書館依標準應有至少100種的期刊與報紙,但高達九成(93.5%)的學校都未達基準。

2022/11/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高雄臨海工業區冬季PM2.5致肝腎毒性,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袁中新說,PM2.5除了會導致急性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惡化、長期暴露致肺癌風險增加外,也可透過體內循環系統影響到腎臟、肝臟等器官,造成其他病變。建議民眾空氣品質不佳、PM2.5濃度高峰期間,減少戶外劇烈運動,儘量待在室內環境或使用空氣清淨機。

2022/09/30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期刊衝點擊數、科學家衝發表量,「科學」如何成為假訊息溫床?

科學研究品質良莠不齊,但包括記者在內的一般讀者都無法分辨。儘管出版單位會加註「未經實證」的警示,這些研究仍可能發揮影響力。未經過同儕審查的「預印本」則是不實訊息的另一來源,最惡名昭彰的假訊息案例,是「伊維菌素治療Covid-19」的研究......

2022/09/08 | Lo's Psychology

要大眾理解心理學研究,為何不容易?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心理學訓練著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研究導向思維。

2021/12/03 | 華樂絲學術英文

醫學英文寫作中容易混淆的英文單字:consequently、subsequently哪裡不一樣?

Dose意指一次給予的藥量,dosage意指給藥的量和頻率,通常是以一單位時間內有多少數量>

2021/07/06 | 《科學月刊》

研究 vs. 利益:從美國醫學研究違反「利益揭露」的爭議事件談起

研究利益衝突是老問題了,且並未隨著規範越訂越多而被逐漸解決,甚至有日益嚴重之趨勢。在這系列報導中值得關注之處有三。

2021/03/22 | 華樂絲學術英文

「自我抄襲」發表過的論文到什麼程度,是可以被接受的?

究竟再利用自己過去的論文到什麼程度是能被接受的?如要投稿兩篇內容有相當程度重複的文章到兩本不同的期刊,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2021/01/10 | 林煜軒

「我有一拖拉庫的重大疑慮!」分享我幾次投稿期刊被打槍的經驗

即使在今天論文被接受時,讀這些退稿信中的每句話,都是相當刺眼痛苦的。我在這些退稿信的註解中,有咒罵、有哀求,這讓我回憶了那每個接到退稿通知的當下,最真實的痛苦與反省。

2021/01/04 | 財訊

養在深閨人未識:缺乏外語版本的藝術展館網站,如何走出台灣?

對比日本的博物館,台灣公立博物館的外文文宣覆蓋率與品質需要改進,較能自由發揮的民間機構,卻也沒有表現較好。一言以蔽之:心中無國際,眼中無國際。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2020/10/08 | 《科學月刊》

同屬東方教育思維,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為什麼比台灣多這麼多?

在此筆者並無意評論兩種制度的孰優孰劣。只不過,東方式教育發展於極致的日本,其實在科學上的表現也能同樣的傑出,令筆者想要瞭解一下其中的道理。

2020/06/16 | 華樂絲學術英文

搞不懂論文為何又被期刊拒絕?通常是這七個最常見的原因

基本錯誤是可以事前避免的,只要確定避開這些錯誤,就能讓評審專注在真正的想法和論點上,而這才是您寫作的原因。

2020/04/29 | 華樂絲學術英文

同一篇論文,能否同時投稿至兩本不同的期刊?

我常被問到同一篇論文,是否可以同時提交到多個不同的期刊。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永遠是響亮的「不行」。

2020/03/24 | 華樂絲學術英文

優化論文的10種方法:試著將研究應用於真實數據中,或與業界合作

在這週的文章中,我會討論如何提升論文的品質。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大部分的研究人員基於種種原因,例如畢業、升等或獲得經費,必須在研討會和期刊中發表論文。

2020/02/05 | 華樂絲學術英文

論文的保鮮期:現在才發表七年前完成的研究,會不會太晚?

到底論文,以及論文所報告的研究內容,有沒有所謂的「保鮮期」?論文和研究成果是否也像蔬果一樣有「過久後請勿食用」的期限?

2020/01/08 | 《科學人》粉絲團

不具有「可再現性」的研究,還能算是科學嗎?

長期以來在科學界的積習(例如擔心被搶先一步發表技術,而不願分享),往往與實驗的再現性背道而馳。

2019/12/23 | 華樂絲學術英文

拒稿竟是因為「利益衝突」?學術界中,也有偏離正軌的審查委員

在理想情況下,同儕審查過程是公平的,而最值得出版的文章將得以出版發表。然而,事實有時並不會這麼理想,原因之一是審查委員的意見有時候是主觀的,有些時候則會因為不道德行為造成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