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9 | 讀者投書 回顧台灣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第一期(上):好戲上演,還是歹戲拖棚? 回顧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歷程,2020年時,勇於冒險的開發商與環評顧問公司「推敲」政策,形成了「大圈海」與「大重疊」的亂象。同時,由於國內有第二階段離岸風電環評經驗的公司也只有兩家,環評公司與人才一位難求,猶如鬱金香狂熱,搶奪環評資源甚至成為了風電開發的前哨戰...... 離岸風電 風力發電 More... 環評 區塊開發 開發商 本土化 沃旭 投標 能源局 經濟部 2023/08/15 | 讀者投書 建構多元樣貌的共同體台灣,避免「台灣」二字成為類似「中國」、「中華民族」的霸權框架 主流政治運動口中的「我們都是台灣人」,僅是以福佬人的生命經驗為樣板,以自身的語言、文化與歷史感為台灣典範,超出這個範圍的「都不是台灣人」,原住民族、東南亞族裔都在這個版本的「台灣」中消失了。 台灣意識 本土化 More... 台灣 中國 獨派 黨外運動 多樣性 原住民 福佬人 東南亞 新住民 台灣人 2023/08/09 | 方格子vocus 2024台灣大選「李登輝幽靈」仍在遊蕩,三位總統候選人各自如何面對? 賴清德也好、柯文哲也罷,兩人即便都與「李登輝幽靈」發生互動,爭搶要繼承李登輝遺產,卻注定成不了新李登輝;侯友宜則困於「李登輝幽靈」一手步下的迷魂陣,在國民黨的本土與非本土路線鬥爭間,左右為難。 2024總統大選 賴清德 More... 侯友宜 柯文哲 李登輝 民進黨 國民黨 本土化 日本 TNL+ 2023/05/16 | 余杰 【書評】小笠原欣幸《台灣總統選舉》:對變動中的台灣民情秩序,最為細緻入微的素描 小笠原對蔡英文和民進黨提出忠告:「在這次選舉中,不時聽到『不同意民進黨就是反民主』這樣的論述,這種論點跟『不愛共產黨就等於不愛中國』是一樣的思考方式,如果民進黨再堅持這樣子的想法,那就真的會政權輪替了。」 小笠原欣幸 臺灣總統選舉 More... 中華民國 本土化 維持現狀 蔡英文 民進黨 國民黨 政黨輪替 民主政體 中華民國台灣 兩岸關係 中共 台獨 2023/04/18 | 精選書摘 《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每個民族在「蘇聯宿舍」都有自己的房間,只有俄羅斯沒有 蘇維埃帝國解體,俄羅斯人比其他民族更迫切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是誰?我們的身分是什麼?又該如何宣揚?俄羅斯真的可能是個「正常」的民族國家嗎?身為數百年來帝國綿延的核心要素,俄羅斯所有的經驗都是帝國的。他們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學會當一個民族國家? 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 Krishan Kumar More... 索忍尼辛 俄羅斯 共產主義 蘇維埃帝國 蘇聯 沙皇 波蘭 俄羅斯民族 本土化 史達林 民族國家 普亭 烏克蘭 2023/04/05 | 歪脑|WHYNOT 被「迷信」加持的台灣:信徒一邊逢神必拜,佛教領袖們一邊積極介入政治 台灣佛教領袖們普遍認為,既然在世間就擺脱不了政治,那還不如以積極的心態介入政治,教化社會,推動社會完善。這既台灣人間佛教精神的體現,也是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並肩前行的體現。同為華人社會,可是中國大陸因為有制度性阻礙,是很難實現的。 拜拜 宗教信仰 More... 宮廟 民間信仰 佛教 法鼓山 政治參與 本土化 佛教改革 釋昭慧 2023/01/15 | 精選書摘 《譯者即叛徒?》:熱區、舒適圈、佛系⋯⋯說穿了全是譯者偷懶直譯釀成的疫情 少了這些外語直譯詞,中文難保不會被港台語和中國更巨大地影響我們。我倒寧可捨「論理」(logic)而屈就「邏輯」。語言又不是一潭死水。拉丁文作古兩千年了,朽木都能吐新芽,新拉丁文(Neo-Latin)裡的電腦、手機、網際網路樣樣不缺,誰又壓得住活跳跳的中文? 譯者即叛徒? 宋瑛堂 More... 翻譯腔 余光中 直譯 朱自清 中文 日譯腔 本土化 林語堂 京華煙雲 漆畫屏風奇案 2022/06/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迥異的身分認同和歷史記憶,缺乏在地論述連結的台灣能接棒香港紀念六四嗎? 去年底,香港大學拆除校園悼念六四死難者的作品「恥辱柱」後,民間團體「華人民主書院協會」發起募款,希望能在台灣重建,卻引出台灣為何要紀念中國民主運動的疑問。這起風波凸顯出台灣歷經20多年的本土化後,在紀念「六四」上無法迴避的身分認同問題,也進一步影響議題能否在台灣生根。 中國 六四事件 More... 天安門 香港 共同記憶 本土化 身分認同 2021/09/15 | 許劍虹(Samuel Hui) 你說的藍是什麼藍(上):從「中華民族」到「台灣民族」,藍營支持者為何轉綠(或轉紅)? 我們反對一個東西很容易,但是擁護一個東西卻很困難。台灣在李登輝時代從「中華民族主義」到「台灣民族主義」的過度,陳水扁加強「本土化」與「台灣化」的意識,到馬英九推動兩岸經貿與文化交流的作法,讓一個個世代的藍營支持者轉向非藍的陣營。 國民黨 青年 More... 藍營 轉綠 台灣價值 本土化 福佬沙文主義 獨台 馬英九 陳水扁 李登輝 國民黨青年 2020/09/11 | 林宜萱 給本土著作更多空間:紐西蘭國家圖書館淘汰60萬本外國書,學者嘆「文化破壞」 紐西蘭國家圖書館近日決定將移除逾60萬本外國書,多出來的空間用來收藏本土著作。然而有些外國書十分古老而珍貴,若國家圖書館未列入館藏,未來很可能消失。學者認為,文化和文學是累積而來的,且紐西蘭是移民國家,過度強調本土化反而會使文化底蘊太狹隘。 本土化 文化 More... 文學 紐西蘭 國家圖書館 外國著作 初版書 文化破壞 2020/08/08 | 《思想坦克》 從近30年前的「古早民調」,可以看見李登輝如何改變台灣 李登輝當總統的時代,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已經沒什麼印象,但若找出當時的民調數據,比較那段時間台灣人對總統滿意度、統獨立場、軍人干政可能性的改變,便可看出李登輝對台灣帶來的改變。 李登輝 民調 More... 本土化 軍人干政 認識台灣 施政滿意度 改教材 2020/07/31 | 精選轉載 李登輝最得意的不是民主化,而是提供台灣追求「國族本土化」時稱霸東亞經濟的想像空間 李登輝最得意的不是民主化,而是提供了台灣人一個想像的空間——在台灣追求國族本土化的時刻如何實現東亞經濟小霸王的崛起。就任總統的那一刻,他每晚必定會被兩個問題輾轉難眠該如何走出「拉美陷阱」,又該如何避免走向「青瓦台悲劇」。 李登輝 拉美陷阱 More... 青瓦台悲劇 國族 本土化 岩里政男 2020/07/31 | 精選轉載 陳柏惟:「台灣國族主義」在李登輝時代誕生,並留下三個珍貴的政治遺產 在李登輝留下的政治遺產中,有幾點輿論反應不一的政策,卻正好在這多災多難的2020,展現了其價值。 李登輝 台灣 More... 南向政策 民主 動員戡亂 台灣國族主義 陳柏惟 本土化 2020/06/02 | TNL 編輯 海巡署最大巡防艦「嘉義艦」下水:我國軍艦命名如何從「中國風」走向「本土化」 海巡署指出,考量嘉義縣內有嘉南平原、玉山等台灣重要地標,縣內漁業產量居中部縣市之冠,與最大噸位海巡旗艦相稱,因此命名「嘉義艦」。回顧我國海巡署及海軍船艦的命名,早期海軍船艦名字多來自「中國」脈絡,甚至有4艘我國軍艦和中國的軍艦「撞名」。 嘉義艦 海巡署 More... 海洋委員會 海軍 國軍 國防部 國艦國造 下水典禮 本土化 中國 巡防艦 4000噸級 2020/03/01 | 精選書摘 《從宗教到政治》:檢視「黨國文化」遺緒與「兩岸文化交流」 多數東海大學師生選擇遺忘一個重要事實:「東海創校所源」並非過去中國的所謂13所大學。東海不是它們的「翻版」,而是「從零開始」開辦的全新大學。 從宗教到政治 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 More... 蔡榮芳 東海大學 自由主義 國民黨 台南神學院 黃彰輝 共產黨 台灣建國 文藝復興 本土化 原住民 殖民統治 2017/06/04 | 精選轉載 如果台灣有能耐向中國開放,那為何不出去跟更寬廣的歐美世界開放? 如果台灣人真的有能耐可以跟中國13億人口爭,為何不出去跟美國3億人爭,跟日本1億人爭,跟歐陸7億人口爭,這種「把台灣經濟命脈和人力資源單獨鎖進中國」的思維,難道不是一種政治陰謀? 競爭力 勞動環境 More... 稅賦公平 在地經濟 本土化 全球化 2017/05/15 | 王萬睿 《春嬌志明三部曲》:直男女的愛情音樂地理學 余春嬌和張志明這對歡喜冤家,陪了影迷7年時間,經歷北上中國工作與複雜的情感波折,三部曲的結尾似乎看到了比較穩定的關係,然而,兩人一直以來躊佇不前的戀情,誰敢說未來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志明與春嬌 彭浩翔 More... 中國 香港 本土化 志明救春嬌 春嬌與志明 2017/01/12 | 精選轉載 蔣介石與蔣經國失控的權力遊戲,意外造成台灣本土化與黨國威權崩潰? 有限、可控的本土化恰好能讓對方吃啞巴虧,而自己仍然處在可進可退的有利地位。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啓動的遊戲在自己身後完全失控。這主要不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台灣憲制必須適應世界憲制演化的問題。 蔣經國 本土化 More... 蔣介石 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