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

李克強(1955年7月1日—),漢族,祖籍江西武寧,籍貫安徽定遠,生於安徽合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已卸任的正國級領導人,1974年3月參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碩士和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擁有該校法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多城市爭相鼓勵「地攤經濟」,專家稱創造虛假繁榮沒解決真正問題,官媒稱不該變「網紅經濟」

增加「城市煙火氣」成為中國今年拉抬經濟的指標之一,鼓勵「地攤經濟」成重要手段。北京、上海、蘭州、深圳等地陸續宣布放寬擺攤的規範與時程,而至今仍有大小城市持續宣布相關鼓勵擺攤的辦法。中國官媒《經濟日報》10日以「發展夜經濟得下大功夫」為題刊發評論文章,強調「夜經濟不是貴經濟,也不等於網紅經濟」。

2023/05/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失業青年賣飯糰,整天只賺22元痛哭;北京、上海、蘭州鼓勵擺攤,「地攤經濟」取得正當性

中國官方上月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整體失業率雖微降至5.3%,但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卻高達19.6%,也就是說幾乎每5個16至24歲的中國青年就有一個工作無著。又因去年中國應屆畢業生數首次破千萬達1076萬,估計今年再創新高將達1158萬,如此因中國青年失業而衍生的社會問題勢必更雪上加霜。

2023/04/06 | BBC News 中文

中國新總理李強上任23天的「三個信號」和「三道難題」

梳理完李強面臨的三大任務,背後的悖論也浮現出來——一方面,他與習近平歷史極深,但另一方面,過去幾年中國對教育、網路、房地產等領域的強力監管,讓民企戰戰兢兢,對外強硬,使外資憂心忡忡。他對外資和民企的喊話甚至承諾,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實?

2023/03/17 | 德國之聲

習近平組成一支平庸的寡頭集團,對民主世界來說或許不是件壞事

具體地說,以李強為代表,其所屬小集團基本上都是工農兵學員和師專出身,這種較低的學歷在儒家傳統、迷信精英教育的中國官僚體制內自然意味著智力不足和專業能力低下,他們的上升有著偶然性和去不掉的人身依附關係,這也是所謂黨羽的特徵。

2023/03/11 | BBC News 中文

中國兩會公布史上最保守GDP增長目標,數字背後傳遞了哪三種信號?

經濟學家如此樂觀,但中國政府為何設置如此保守的目標?因為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後遺症不容小覷。高強度防疫貫穿去年一年,財政刺激的增量是往年財政安排中沒有的,同時中國政府為了刺激經濟而減稅減費,樓市萎靡造成政府賣地收入減少,「一增兩減」下,地方政府財政吃緊。

2023/03/06 | Abby Huang

中國軍費年增7.2%高於經濟成長率,學者警告中共「強軍隊優於民生」恐步入「窮兵黷武」狀態

學者指出,中國社會高度管控,越有能力抱負的人在中國越來越難實現自己的理想,人才外移是嚴重的問題。現在中國網路流行用語「潤」(意指研究如何離開中國、移民到已開發國家),和英文的逃跑(run)一樣意思,最近中國各方面的人才,除了產業外也包括一些演藝圈的人才都往外跑。

2023/03/06 | BBC News 中文

中國兩會:習近平將有一位新的副手,這為何很重要?

習近平與即將離任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從未有過如此交集。在習和李一同升遷的時期,中國領導層的集體決策程度要高得多,在某種程度上,李克強是他的競爭對手。他也被認為是最高領導人的候選人。你不禁會想,如果李克強而不是習近平成功了,現在會如何。

2023/03/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李克強最後工作報告:十年任期僅一小時畫下句點,團派退出中國政壇視野

李克強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弱勢的總理,原本應該主掌中國經濟,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任10年以來,以往的「集體領導」變成「集權」,外界早已不說「習李體制」,而稱「習核心」。李克強的角色因此尷尬,因為經濟決策非他說了算。

2023/03/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2023兩會適逢政府換屆,人事、經濟、人口、外交政策及黨政機構改革為觀察重點

外交是當今中國面臨的另一大問題。近年來,中國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圍堵,加上本身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立場曖昧不明,導致中國的國際處境日趨艱困。因此,中國藉由中共20大及政府換屆後將提出什麼樣的外交目標、計劃及立場,受到外界關注。

2023/03/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2023兩會適逢政府換屆,人事、經濟、人口、外交政策及黨政機構改革為觀察重點

外交是當今中國面臨的另一大問題。近年來,中國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圍堵,加上本身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立場曖昧不明,導致中國的國際處境日趨艱困。因此,中國藉由中共20大及政府換屆後將提出什麼樣的外交目標、計劃及立場,受到外界關注。

2022/11/10 | 美國之音

東協峰會登場,美國能否趁中國經濟陷困之時拓展區域影響力?

東協系列峰會於週四(11月10日)拉開序幕,一連串峰會將自10日起一連舉辦4天,其中包含第25屆東協-中國峰會、第10屆東協-美國峰會及第17屆東亞峰會(EAS)等。中國總理李克強已抵達金邊,而美國總統拜登也即將前來出席,觀察人士認為,美、中基於尊重東協中心性,預料不會過度介入當地局勢。

2022/11/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新任菲律賓駐中國大使吉米:曾在文革時期下鄉當知青,和李克強是北大同期同學

擔任CNN記者多年的吉米(Jaime Adriano FlorCruz)獲任命為新任菲律賓駐北京大使,他在1971年赴中國,文革期間當知青上山下鄉,後來在1977年報讀北京大學歷史系,同期同學包括李克強。由於在中國當記者多年,被視為是「中國通」。

TNL+ 2022/11/01 | 留德趣談

三十年前,李克強曾經訪問德國

翻譯再提到李克強問了許多有智慧的問題,比其他同行領導問得更有智慧。他說李克強懂得如何應對不同德國人的態度,面對冷淡的對待,亦用同等冷淡回應。

2022/10/30 | TNL 編輯

德國總理蕭茲11/4訪中,《德國之聲》:展現強硬又不想撕破臉是不可能的任務

德國總理蕭茲11月4日將率12名德國企業代表訪中,為疫情以來第一位訪中的西方國家領袖,將敦促北京對歐洲企業開放市場,並將與中方討論人權議題。《德國之聲》報導認為,對於蕭茲來說,既不想和北京撕破臉,同時又要在一些議題上更加強硬,幾乎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22/10/29 | 歪脑|WHYNOT

世界各大城華人青年怎麼看中共二十大?一次關於「他」的會議,大家都隱約在期待點什麼

這是一篇來自中共二十大以前的訪問,文中不具名的中、港、台青年受訪者,忠實的反應出他們對中共政治走向的看法,以及對二十大的期待。他們對誰繼任、誰入常並非太過關心,反倒是期待在二十大之後,能迎來目前嚴格清零的「政策轉向」。

2022/10/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振興經濟為當務之急,習近平意志凌駕政策成隱憂,港媒:「李強經濟學」帶有重商風格

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昇在二十大落幕之後接受《中央社》專訪,分析政治報告中透露出的未來經濟政策,中國監管政策調整方向,以及新一屆領導班子將面對什麼樣的經濟問題、中國經濟發展方向何去何從。

TNL+ 2022/10/27 | 黎蝸藤

中共二十大分析(下):習近平為何能重返「個人領導」?胡錦濤「高風亮節」替他開了最好的局

2002年,胡錦濤接任總書記時,江澤民還留任中央軍委主席「送一程」到2004年,此後還通過在軍委大樓和中南海的兩個辦公室發揮影響。到了2012年,習近平口中「高風亮節」的胡錦濤裸退,給習近平留下迅速接管了中共的權力,特別是軍隊(中央軍委主席)的控制權。

2022/10/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中共新領導班子不見親市場派,「損害經濟也要政治先行」,顛覆西方對北京的期望

報導指出,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強調資本力量,與美國及其他已發展國家建立關係,並視經濟發展為中共的工作重心。但對習近平來說,即使損害了經濟,也要政治先行,顛覆了西方對北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