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

李安(英語: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台灣屏東縣潮州鎮人,祖籍則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外省人第二代,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校友會,臺灣導演。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19/11/08 | 既視感

《雙子殺手》:從「電影感」與高格數看李安的電影神話

睽違3年,李安再度帶著他的120格的電影《雙子殺手》與影迷見面,但一如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失足,此次他亦走得相當的辛苦。在如此高格數的電影中,或許嚴謹一點該從武戲和文戲兩部份拆解分析。

2019/07/17 | 精選書摘

《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11種溫情主義典型情境,理想的孝道是華人特有的核心

溫情主義之所以值得深思,並不是因為它促使我們重新發掘過去,而是這股來自過去的神祕張力至今仍然糾纏著我們(展現在對於內部的戀慕與執著),尤其是在跨文化情境之下看起來如此不合時宜卻又難以言傳。

2019/01/12 | 50+(Fifty Plus)

世界頂尖舞者許芳宜:大家都會老,但能不能老得更好一點?

身為女性,又是舞者,「年齡」是個雙重挑戰題。一方面需面對社會對年長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另一方面是體力的挑戰。對此許芳宜仍是豁達以對:「大家都會老啊,我只在意能不能老得好一點?」

2018/11/25 | 哈潑時尚 Harper's Bazaar

你永遠猜不到他下次要拍什麼:李安無法定義風格的13部電影回顧

「台灣之光」李安,曾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一大票風格鮮明的大導環伺之下,他的風格卻始終難被定義。他游刃有餘地大幅度跨越多元的題材,卻每一部作品都處理得細膩深刻,且將箇中情感拍得讓東、西方觀眾都能理解。

2018/11/24 | 傅紀鋼

想擺脫金馬獎的威權遺緒,何不另立「台灣電影獎」?

嚴格說起來,傅榆的言論對本格派的獨派來說,是不太及格的說法。但傅榆只不過是把現況講出來,就受到了中國影人的抵制。外人來不只拿走國家級電影獎的諸多獎項,還軟土深掘。因此一堆支持中國影人的輿論也被罵翻,特別是「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這種吃豆腐說法。

2018/11/23 | 黎蝸藤

金馬獎爭議:如何理解李安所說的「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

「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與「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這兩句話看上去差不多,實際內涵截然不同。但兩者一向都有被誤解。

2017/07/31 | 精選書摘

《文藝春秋》小說選摘:楊德昌的七又四分之一

要比慘,我們跟楊德昌差遠了。他當年拍《青梅竹馬》,侯孝賢抵押房子借錢給他拍、擔任男主角,結果上映四天就下片;《一一》拍了九個半月,他每天都以為明天要拍戲。只要一有不滿就換演員、換工作人員,燒錢可兇了。

2017/07/28 | 精選書摘

《文藝春秋》小說選摘:楊德昌的七又四分之一

要比慘,我們跟楊德昌差遠了。他當年拍《青梅竹馬》,侯孝賢抵押房子借錢給他拍、擔任男主角,結果上映四天就下片;《一一》拍了九個半月,他每天都以為明天要拍戲。只要一有不滿就換演員、換工作人員,燒錢可兇了。

2017/07/13 | 紀大偉

【解嚴三十】同志解嚴:讓文學「歷史化」婚姻平權

人們談到戒嚴歷史的時候,太在乎政治名人的不凡,卻很不在乎一般民眾的平凡。我在各地演講《同志文學史》,非常清楚許多年輕讀者對於戒嚴時期的同性戀故事缺乏興趣,但是他們卻對蔣家秘辛大有興致。這種對比正是一種歷史失憶症的病徵。

2017/05/10 | 麥樂文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技術改變的歷史敘事

李安探索電影技術的可能性,焦點卻不在嶄新技術帶來的法西斯式視覺震撼,而是如何應用嶄新的技術改變觀眾與電影之間的關係。

2017/05/01 | 國家電影中心

優良電影劇本獎:「說故事的人」的年度盛會

很多人到我這裡來,說他想當導演......但不是那麼簡單就能當上導演的,要是真的想拍電影,你就先去寫劇本,劇本的話只要紙跟筆就可以寫了,想要真的了解電影的架構的話,沒有什麼比劇本更能夠具體掌握住電影的本質......但他們還是不寫,確實,因為書寫是件辛苦的事。

2017/03/17 | 林澤民

《冰風暴》中報復式的激情,讓這場「劈腿賽局」陷入了囚徒困境

為了報復伴侶的不忠,選擇加入「劈腿賽局」,卻有可能陷雙方於難以解決的「囚徒困境」當中。李安1997年拍攝的電影《冰風暴》便訴說了這樣一個「你劈,我也劈」的故事。

2017/01/08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失焦的高畫質:李安的實驗和戰爭創傷的百年錄像

在李安的片子裡也一樣,真正刺傷比利的並非藉由影音特效模擬出來的槍林彈雨,而是他一再主動回溯的遠方場景裡,那些只能透過敘事才能通透,那些不帶任何一絲火光的暴力的本質。

2017/01/07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失焦的高畫質:李安的實驗和戰爭創傷的百年錄像

在李安的片子裡也一樣,真正刺傷比利的並非藉由影音特效模擬出來的槍林彈雨,而是他一再主動回溯的遠方場景裡,那些只能透過敘事才能通透,那些不帶任何一絲火光的暴力的本質。

2016/12/20 | 映畫手民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假作真時真亦假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帶來前所未有的觀影經驗,不正是藉著除去電影所有的化妝,以素顏示人,告訴我們,其實這一切都是假,也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