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李登輝

李登輝(1923年1月15日—2020年7月30日),臺灣農業學者、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主席。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12 | BBC News 中文

賴清德訪美:台美斷交40多年,「過境外交」如何成為「深思熟慮的妥協」?

分析台灣獨特的「過境外交」模式,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向《BBC中文》稱,此外交形式,讓美國和台灣可以利用對協議、中途停留城市的選擇、停留時間以及同台灣領袖會見的美國官員層級等方面的「調整」,作為風向標,表明美台關係。

2023/08/09 | 方格子vocus

2024台灣大選「李登輝幽靈」仍在遊蕩,三位總統候選人各自如何面對?

賴清德也好、柯文哲也罷,兩人即便都與「李登輝幽靈」發生互動,爭搶要繼承李登輝遺產,卻注定成不了新李登輝;侯友宜則困於「李登輝幽靈」一手步下的迷魂陣,在國民黨的本土與非本土路線鬥爭間,左右為難。

2023/07/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林孝庭:李登輝執政晚期與俄羅斯、北韓秘密接觸,避免單獨依賴美國軍購

林孝庭指出,李登輝繼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一改過去台灣對外爭取軍購主要集中於美國的舊思維,開始努力分散軍火武器採購來源與管道,1990年代初期,從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國與瑞典到南美洲的阿根廷,不時傳出軍售台灣消息,有虛有實。

2023/07/03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叛國者》作者李志德:我們這樣白白被壓迫幹嘛?中國就是一個太好的題材啊

李志德表示,「軍中有所謂的『心輔官』,我想情報單位會不會也有,讓他們可以把心裡的話說一說?但問的時候他們笑笑說沒有這種管道,因為他們想講的沒人敢聽,而且知道機密就很危險,『我找一個人來當我的樹洞、講給他聽,講完就得把樹洞燒掉』,他們得把祕密帶進棺材裡。」

2023/05/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葛來儀談2024總統大選:北京不熟悉侯友宜,傾向支持柯文哲

談到此次總統大選中國較屬意哪位參選人,葛來儀說,副總統賴清德過去發言讓北京緊張,加上民進黨被視為傾向獨立,賴清德被認為屬於黨內較激進派;至於侯友宜,北京也對他感到不安,他是本土台灣人,讓對岸聯想到李登輝,中國對他不甚熟悉。

2023/05/08 | 精選書摘

《春山文藝李登輝100年專輯》:鍾永豐〈哈金的眼神〉

哈金賦予讀者更大的閱讀自由與視野,使之能更整體性地省思促發歷史性苦難的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及其對人的價值觀及心理投下的深刻影響。如此,讀者更有可能進行批判與思辨。我們甚至可以說,哈金成就了一種具有民主素養的現實主義文學,為中國近現代苦難的書寫開創出更可與當代世界文學對話的道路。

2023/05/06 | BBC News 中文

2024總統大選:國民黨為何遲遲還沒推舉出人選?

柯文哲的民眾黨支持者是相對的高學歷者,他們不斷批評台灣政治及公共政策因為意識形態而造成分裂,無法用「理性」貫通一切的台灣選民。葉耀元認為,僅批評意識形態,會忽略意識型態的本質其實是「人民對於未來的想像」,他認為此類批評或只能碰觸較為淺薄的表面問題,針對核心的政治決策,很難提供有效或建設性的建議。

2023/04/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新加坡學者:台灣人政治認同質變,選民切割成3個世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講師李氣虹25日晚間在吉隆坡獨立書店「季風帶」舉行《從「中國人」到「台灣人」: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1995-2008)》新書發表會,意欲透過第三視角,探討台灣人政治的認同從中國人轉變到台灣人,為全球華人瞭解台灣歷史背景和兩岸政治提供新的視野。

2023/04/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駐美大使空懸逾3個月,中國審慎斟酌如何與美國打交道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表示,北京沒有參議院,沒有國會聽證,(人選)定了就是定了,想必是北京在故弄玄虛,以表達對美方的不滿。他說,就是要讓美方知道北京很不悅,並期盼美國好好善待中國的新任大使。

2023/03/20 | 精選書摘

《伍連德新論》:伍連德除了是抗疫英雄,也是號召星馬華僑援助中國抗戰的僑領

1910-1911年在東北抗疫成功的伍連德,代表二十世紀上半葉來自南洋的土生華人知識分子對中國現代化的參與和貢獻,但他的代表性也有特殊的成分。伍連德比其他為中國作出貢獻的同時代南洋知識分子更勤於回鄉,也更積極向家鄉同胞介紹中國現況及鼓勵他們到中國服務。

2023/02/2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辜寬敏一生推動台獨,曾面諫蔣經國反攻大陸不可行

辜寬敏長期倡議和對岸是「兄弟之邦」,他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兄弟之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且中國經濟發展順利,當初是靠台灣幫忙,中國應該以哥哥的立場,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承認是對等的「兄弟之邦」,並幫助台灣加入聯合國。

2023/02/08 | BBC News 中文

星雲法師:台灣佛光山創辦人去世,遊走在海峽兩岸的政治宗教家

1927年生於中國大陸,青年遷台,星雲對政治參與頗深。他倡導兩岸統一,備受中國大陸禮遇。但他晚年也與民進黨人士交流順暢,屢次讚譽出自該黨的總統蔡英文及高雄市長陳其邁。時而發表政治見解的星雲,被認為是台灣與本土及兩岸政治最親近的宗教人物。

2023/01/18 | 《思想坦克》

李登輝百歲冥誕的思考:世上再無李登輝,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是李登輝

只要我們自己生活有餘裕,有深刻的思考及認真的行動,我相信我們不需要再有李登輝先輩那樣的政治英雄,不要再一次造神——我們只有靠自己,世上再無李登輝、或者說,人人都可以是李登輝。

2022/12/22 |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林若雩教授:我如何從特派東南亞的記者,成為研究東南亞的學者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林若雩,曾於1990年至1996年,擔任《中國時報》的東南亞特派記者。90年代也是李登輝政府第一波南向政策時期,林若雩走遍了東南亞十國,曾專訪馬哈迪、李光耀、洪森、羅慕斯等重要東南亞領袖。這集《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專訪林若雩,了解她當年在海外當特派員的精彩故事。

2022/12/01 | Abby Huang

日台交流協會成立50週年:泉裕泰強調日本和台灣是「未來100年內,都能一起談論未來的夥伴關係」

日台交流協會成立50週年,台北事務所代表泉裕泰致詞時感性的說,「環顧全球,不知道有哪個彼此鄰近的存在,有像日本和台灣維持良好關係的例子......日台關係誠如『唇亡齒寒』,如果欠缺其中一方,另一方也無法存在,是無法取代的夥伴。日本和台灣可預期在未來的100年,能一起談論未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