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斯妥也夫斯基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杜斯妥也夫斯基(俄語: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拉丁化: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合儒略曆1821年10月30日—1881年1月28日),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20歲左右開始寫作,第一本長篇小說《窮人》在1846年出版,當時25歲。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11/02 | 精選書摘

《惡意如何帶來正義?》:在自由遭受到威脅時,《英雄本色》效應就會觸發惡意反應

這本書將從心理學、腦科學甚至基因的角度,分析人在心理學實驗所設計的賽局情境中會如何行事,藉此了解惡意其實是一把握在你我手中的雙面刃,可以是為了支配他人,也可以是為了反對他人的支配。

2022/07/30 | 精選書摘

【小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白癡》選摘:公爵,你完全等於一個瘋僧,上帝喜愛你這樣的人

《白癡》追問的是人所能去愛的最大極限,而梅什金公爵純潔、善良、坦率,充滿悲天憫人的胸懷,則體現了杜斯妥也夫斯基自身的理想主義。他個人的生活觀也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私密、深刻的表達,使其成為杜斯妥也夫斯基最具自傳色彩的代表之作。

2020/11/16 | 精選書摘

《欲望的美學》:小說就是利用日常語言,傳達超乎日常生活經驗的情感與精神

小說跟詩詞一樣,作者想說的往往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報紙與一般的社會評論通常是用淺白、直述的方式在敘說可以靠日常生活經驗去理解的事實或思想。

2020/02/10 | 清涼院

讀《倦怠社會》:21世紀已再不是傅柯所說的「規訓社會」,而是「功績社會」

「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功績社會」鼓勵各人追求成功和卓越,所有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但是當工作績效被過度強調,將發展成自我剝削。可怕的是,這比外在的剝削更有效率,因為它伴隨著一種自由的感覺,最終讓人過度緊張並產生無力感。

2019/05/19 | 讀者投書

要棄教還是殉教?遠藤周作《沈默》對神「沉默」的詮釋

《沉默》與《卡拉馬佐夫兄弟》陳述了各自面對宗教迫害的態度。《沉默》認為神降世生而為人正是要分擔人間的痛苦,因此棄教減輕痛苦是可被接受的;《卡拉馬佐夫兄弟》認為棄教前一刻對神的祈禱決定了是否要繼續信仰,若神保持沉默則理應選擇棄教。

2018/09/30 | 精選書摘

《愛書人的神奇旅行》:《地下室手記》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是什麼促使男人報復、辱罵女性、與其他男性對戰,然後變得滿腔怒火與挫折?杜斯妥也夫斯基之前,少有作家膽敢一窺人心黑暗齷齪的角落,認真探討(通常是男性)心理的不愉快層面。

2016/10/24 | 讀者投書

眾聲喧嘩中的共同迴音:專訪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新作《交換手札》導演王嘉明

《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是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與日本第七劇場的跨國共製計畫,王嘉明導演談如何玩心大發挑戰最難劇本,企圖用劇場的藝術性超越語言與國族隔閡。

2016/07/06 | 沈 伯丞

【台北電影節】荒原裡的罪與罰——埃米爾拜加津的《折翼少年殘酷記事》

導演讓巴洛克式繪畫的劇場性,在螢幕上重新演繹。然而,正是在這個高度視覺詩意的構圖中,讓觀者忽然轉想看見原來那古典詩意的美來自於「匱乏」。缺電讓哈薩克的夜晚美得猶如古典油畫,但卻也投射了哈薩克文明、經濟的荒蕪與破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