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東亞

東亞(英語:East Asia)泛指亞洲東部,具有地理和文化層面上的雙重意義。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25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中樂透」會讓人更想生小孩嗎?台灣低生育率的癥結點,其實不全在錢

追根究柢,人們最擔心的是結婚生子後,可能得犧牲自己的生涯規劃。如果想提升人們的生育意願,除了改變東亞傳統的家庭觀,政府應該提出更多能幫助父母同時兼顧生養子女與個人生涯的政策。

2023/03/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CNN:俄烏戰爭使美國更易孤立中國,專家:若親西方政權取代普亭將是北京惡夢

外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將會晤俄羅斯總統普亭,兩國親密的關係備受矚目,陳寒士說,中國利用購買能源和提供科技、人民幣流動性等方式協助普亭撐過難關,目標是讓一個友好又專制的俄羅斯逐漸成為中國的小弟。這位專精中國地緣政治的專家指出,如果俄羅斯戰敗,導致普亭垮台,一個親西方政權取而代之,將是北京的惡夢。

2023/03/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紐約時報》:美軍陸戰隊加緊模擬作戰,視中國為假想敵

第3陸戰隊濱海團是美軍著眼海島與近岸作戰而成立,擁有特殊裝備與創新的自由,目標是開發新戰術,為美軍陸戰隊「如何在中國自家地盤打仗且贏得戰爭」的當務之急尋找解答。美軍陸戰隊司令柏格(David H. Berger)說:「我們必須忘掉以往受訓練的方式。」

2023/02/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危機感強烈,岸田文雄宣布再援烏55億美元

岸田說,目前日本周邊的安全保障環境是在東海、南海遭遇有國家試圖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北韓的核武及飛彈行動活絡化等問題,是戰後最嚴峻且最複雜的狀況。因此去年年底日本制訂新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決定大幅改變安保政策。他認為,最優先要做的是外交努力。

2023/02/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約秘書長:歐洲不能忽視東亞局勢,尋求在印太與更多朋友合作

儘管史托騰伯格說中國不是對手,但他表示,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愈來愈專制的強權」,不僅展現獨斷行為、威脅台灣,並發展出也可攻擊北約國家的軍事能力。他補充說:「我們非常願意進一步強化和擴大與該地區國家的夥伴關係。」

2022/09/10 | 芭樂人類學

淺談東亞城市文化地景:何謂「地景」?如何從地景研究中探索「日常生活」?

任何物理空間都不是理所當然存在在那裡的,我們所見的「地景」是過去人與空間關係互相調合下所留下可被我們所見的景象,而這個地景在不同時代中不斷競爭、變動、接受或發起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考慮政治過程,即空間與人類變遷過程中的權力關係。

2022/07/21 | 《思想坦克》

安倍的「東亞永久和平」構想:由民主國家構成的印太新秩序,取代美中共管的東亞秩序

而安倍也已經勾勒出他的藍圖了,對安倍身後的政治家,或者一般人來說,擺在眼前的是選項是:繼續相信美中共管,再輸出和平紅利一百年?還是認為地緣政治秩序已經落後歐洲快兩百年的亞洲,有一天可以正常化?

2022/07/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中國大掠奪》作者董尼德:中國面對有史以來最強同盟,不敢對台灣輕舉妄動

董尼德6月23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中國大掠奪」也將在印度、日本出版,其中一個原因是世界對中國的態度明顯不同。他以日本為例,去(2021)年前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日本二戰後不再對外使用武力的態度也因中國有了改變。

2022/06/13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台灣低生育率的關鍵並非「不生」,而是「不婚」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台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

2022/06/11 | TNL 編輯

香格里拉對話:美國防部長稱台海和平與穩定是國際關切事務,日防衛大臣警戒中國武力犯台

奧斯汀表示,烏克蘭危機引發一些緊急問題,包括「規則重要嗎?主權重要嗎?我們已共同建立的體系重要嗎?」他強調,他今天出席「香格里拉對話」就是因為相信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歐洲、在印太地區都同樣重要。

2022/05/28 | 霧谷晶策

拜登亞洲行有如「房間裡的大象」,毫不避諱拉攏日韓組「抗中陣線」

拜登訪日期間,在與日相岸田文雄的聯合記者會上,脫口說出「美國會以軍力協防台灣」,引起全世界關切。無論拜登是意有所指,或是一時口誤,都可看出美國對台海兩岸「戰略模糊」政策的虛實。

2022/05/27 | 霧谷晶策

拜登亞洲行前,中國與日韓外長通話「暖身」,隨後在西太平洋與美軍較勁​

王毅對日、韓兩國軟硬兼施的作法,展現中國外交的些許彈性轉變,不只因日、韓與中國今年都分別適逢50、30週年建交年,也向日、韓強調拜登訪亞洲離開後,日、韓兩國依舊不想與中國完全交惡。​

2022/05/06 | TNL 編輯

日本與英國簽了《相互准入協定》,日相岸田文雄警告「烏克蘭困境可能在東亞重演」

岸田文雄表示,如果大國不共同作出回應,烏克蘭的入侵可能會在東亞複製,他強調七大工業國組織必須團結一致,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2022/04/20 | 精選書摘

《深叩孔孟》:東亞交流史中,「政治自我」與「文化自我」出現四種類型張力

中國與亞洲的崛起,對世界局勢影響深遠,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劃時代事件之一,孔孟思想也重新獲得世界各國知識界的重視。歐美學界都在爭取儒學的發言權,儼然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新趨勢。

TNL+ 2022/04/11 | 林家瑜

尹錫悅當選與打「反中牌」無關,韓國人對文在寅失望才是政權輪替的關鍵

原本期待文在寅能帶來改變的民眾「背叛感」與「相對剝奪感」油然而生,決心想要「換黨做做看」,這也是為什麼選前KBS公布的10次民調,每次都有過半的民眾都認為要政權交替。

2022/01/17 | 霧谷晶策

美日2+2會談、日澳軍事合作,岸田文雄在印太戰略布局的主動與挑戰

日本首相岸田看似對中相當強硬,但實際上也持續探索自己可操控的對中政策。在日澳領袖視訊峰會、美日2+2會談前,岸田於1月3日已在東京,與日本駐中大使垂秀夫聚餐,共商日本的中國政策,以及美歐對中政策。

2021/11/29 | 黎蝸藤

無論是地理或歷史角度來看,美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印太國家

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賴在印太」,是因為他們認為「美國是從大西洋西岸發源的國家」,其他地方都是搶過來和買過來的,因此不能算亞太國家。但這種依據「歷史起源」的觀點不但大錯特錯,還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