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

東歐是一個政治以及地理概念,其含義有非常多重,中文原始含義即「歐洲東部的國家」,和其它歐洲分區不同,其政治含義遠大於地理含義,其中無論如何被分類,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三國都會被規納入東歐的範疇之內;在冷戰時代,蘇聯的所有歐洲地區的構成國以及所有華約國家都可以被算在東歐的範圍之內。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5/18 | 許劍虹(Samuel Hui)

澤倫斯基將二戰「勝利日」改為「歐洲日」,跳脫共產主義、納粹主義二選一的悲情歷史

烏克蘭反對慶祝「勝利日」的原因,並非是徹底否定蘇聯時代反抗納粹侵略的歷史,而是反對「勝利日」被俄羅斯一個國家綁架,成為了所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向俄羅斯表忠心的日子。所以選擇與美英一起在5月8日紀念歐戰勝利,更符合普世價值。

2023/05/05 | Abby Huang

中國「14+1」合作機制可能再 -1?捷克外交部長批無實質功能、沒有未來

捷克近年與台灣關係友好,捷克參、眾議院議長都率團來台訪問,引發中國的警戒。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2020年訪問台灣後,中國以影響中捷關係為由,臨時取消總值530萬捷克克朗(約合新台幣700萬元)的1筆訂單。

TNL+ 2023/05/04 | 湯名暉

歐盟戰略自主像是拼裝的「奇美拉」,成為中國分化歐洲的破口

中國的目的不止於此,而是更進一步支持歐盟主張「戰略自主」,深化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在美國為烏克蘭和台灣安全困擾之際,馬克宏的論述不只讓美國尷尬,隨後的中國對台軍演更讓大西洋兩岸看似不同的世界,加深大西洋兩岸對安全認知的裂痕,從而實現中國推動多極化的國際體系的目標。

2023/04/27 | 德國之聲

一連串「劇烈運動」後,習近平外交成績單恐被盧沙野一筆勾銷

自間諜氣球事件後,北京出現一個外交興奮期。從撮合伊朗、沙烏地,到習近平會見普亭,又到博鰲論壇、馬克宏和魯拉先後到訪北京,德國外交部長與中國同事舌戰,再出現駐法大使盧沙野關於東歐國家主權問題驚人之語。現在,大概是評估習近平外交「劇烈運動」後產生效果的時候了。

TNL+ 2023/04/27 | 許劍虹(Samuel Hui)

盧沙野一次得罪15個前蘇聯加盟國,「戰狼外交」走到盡頭終究還是全面崩盤

討厭蘇聯的國家不只是14個,就連俄羅斯本身也難以為盧沙野的發言感到欣慰。「戰狼外交」走到了盡頭,終究還是全面崩盤。本來法國與中共的關係,在馬克宏總統放問大陸後看似有所提升,如今在法國議員們的抗議下又有了回頭路。

TNL+ 2023/04/25 | TNL國際編譯

瑞典智庫SIPRI:2022年全球軍費飆升至2.24兆美元,歐洲國防開支創冷戰以來新高

烏克蘭2022年的軍事開支相較於2021年同期暴增超過6倍或640%,總費用升至440億美元,這是SIPRI所調查到的國家中出現的最大增幅。且烏克蘭在俄羅斯總統普亭下令入侵後,烏國的軍事花費也在2022年飆升至GDP的34%,而該百分比在2021年僅為3.2%。

2023/04/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盧沙野受訪稱「中國人決定台灣命運」;又指前蘇聯國主權未定,惹怒東歐各國

蒙田研究所顧問高德蒙等多名學者也指出,盧沙野的論述意外揭露了北京對俄烏戰爭的真正態度。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執行總監楊雅嚳指出,「該是時候認清中國是俄羅斯的盟友,必須受到制裁和懲罰」。除上述爭議,盧沙野在節目中崩潰失控,怒嗆主持人沒唸過書、詭辯等的行徑也引起法國輿論不滿。

TNL+ 2023/01/03 | 許劍虹(Samuel Hui)

冷戰時期被左翼共產陣營控制的國家,為什麼現在紛紛走上極右翼的道路?

親俄與反俄或者親共與反共都只是手段,但是對民族主義的追求卻是所有東歐後共產主義國家的共識,從俄羅斯到波蘭無一例外。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亭在內,他們都將自己視為蘇聯的受害者,誓言討回當年蘇聯從他們身上所剝奪走的一切。

2022/12/29 | 方格子vocus

東歐鐵幕時代第一「人格者」杜布切克,與功敗垂成的「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Pražské jaro)推手: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1921-1992),11月27日知名壽星。被譽為是鐵幕時代東歐共產勢力圈的第一「人格者」,也是功敗垂成的體制內改革旗手。

TNL+ 2022/12/19 | 劉威良

「容忍居留」的德國大膽引進將近4%人口的移民,八年後見成效,這就是最大的贏家

最近筆者就遇到一位阿富汗年輕難民,今年25歲,過去是文盲,經過語言學習及職業培訓,現在可是月入2000歐元起跳的修車技工,這讓我為他感到驕傲。看著他抬頭挺胸地用流利德語暢談生活與專業領域,深深覺得如此快速成為社會生產力的難民實例,確確實實地改善了德國的人口結構。

2022/10/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盛頓郵報》:俄羅斯在摩爾多瓦培植政治勢力,試圖建立親俄政府

摩爾多瓦總統府外上月有數以千名抗議群眾聚集,要求親西方領導人下台。抗議是由流亡以色列的在野黨領導人蕭爾(Ilan Shor)發起,不久之後他受到俄國嘉許。一名俄國高層政治人物稱讚蕭爾是「有價值的長期夥伴」,甚至表示,願對蕭爾所屬政黨執政的地區出售廉價天然氣。

2022/09/08 | 《思想坦克》

「歷史的終結」:戈巴契夫的時代落幕了,新的威權幽靈與民主危機捲土重來

緬懷戈巴契夫的逝世,回顧1980年代末因為他對於民主改革的一股信念,推波助瀾全人類長達30年追求民主與自由的夢想,這是紮紮實實的一次時代革命,是他與他同時代的政治領袖──包括台灣的李登輝──所共同完成的不可能任務。

TNL+ 2022/08/17 | 吳瑟致

「17+1」萎縮成「14+1」,波羅的海三國是否推動歐洲國家反中骨牌效應?

回顧過去一年,為何一個歐洲國家會有如此舉足輕重的作用?這除了反映出中東歐國家的歷史印記之外,也有著地緣政治的現實考量,過去東歐各國深受納粹德國、前蘇聯共產的強佔與控制,立陶宛這樣的國家經歷,正好投射在對中國的疑慮。

2022/08/11 | Roy Ngerng

台灣工資與物價迷思(四):不調漲基本工資,是台灣經濟成長趨緩的元兇

台灣和韓國是處於相似經濟發展階段的經濟體,台灣的成長應該與韓國相似。然而,雖然韓國在過去十年中的增加速度與東歐國家一樣快,台灣反而放緩了。而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和政府刻意壓低基本工資有絕對的關係。

2022/08/08 | Roy Ngerng

台灣工資與物價迷思(一):正因為台灣不夠富裕,所以更需要提升基本工資

有一種想法認為,由於台灣是一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因此利潤難以增加,但這種邏輯是錯誤的。實際情況是,正因為台灣是中小企業的國家,所以我們需要加快工資增加,讓國內消費更快增加,以助推這些企業的成長。

2022/06/28 | 方格子vocus

立陶宛封鎖加里寧格勒,是逼歐洲正視波羅的海三國所面臨的侵略壓力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後,世人發現俄羅斯原來早已疲弱不堪,波羅的海三國、芬蘭、瑞典雖然都擔心遭到俄羅斯攻擊,卻也有勇氣採取更激烈的方法,來反制俄羅斯的威脅。

2022/05/1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東歐與烏克蘭「脣亡齒寒」,看到中國站在入侵者俄羅斯這邊,徹底心寒

北京方面近年來不顧中東歐各國的感受,與莫斯科愈走愈近,兩國2017年首次在波羅的海進行聯合軍演,讓中國與中東歐的關係更加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