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新文章

2022/07/15 | 放映週報

【專訪】《少年吔,安啦!》高捷:在別人那邊沒得到的尊重,侯導這邊都給足了

《少年吔,安啦!》片名怎麼來?高捷回憶取片名的過程,要講少年,又要講毒品,「那時候有一家店,叫做『下港吔羊肉爐』,坤哥看著招牌就發想,『下港吔、少年吔?毒品,來個雙關語,安啦......』,所以就叫做《少年吔,安啦!》。」談起拍攝往事,信手拈來都是典故。

2021/10/29 | 芬多經

【關鍵專訪】《老鷹之手》導演、監製:一雙雙變形怪手,是藕農辛勤耕作一輩子的印記

當農村人力凋零、面對傳統產業的困境,一些阿公、阿嬤級老農依然無法割捨掉大半輩子維生的田園,仍堅持用年邁的身軀守護農地,因長年挖蓮藕的手指變形彎屈、僵硬疼痛,猶如老鷹爪子般蜷縮的「老鷹手」,卻是他們辛勤的歷史印記,也讓導演賴麗君與彭家如深感不忍,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讓這群農民艱辛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2021/06/24 | 方格子vocus

【影評】從《戀戀風塵》到《千禧曼波》,「抒情的城市創作」在這20年的轉移後成為主流

創作者從七八零年代中,對都市中弱勢者的故事描繪、並藉由城市的繁華拖襯主人公難堪的描述策略,搖身一變轉向了純然對「一個都市人」的日常生活經歷描寫,其中我選用《戀戀風塵》與《千禧曼波》作為對比依據。

2021/03/05 | 精選書摘

《侯孝賢的凝視》:《南國再見,南國》,無出路的公路電影與土地的商品化

《南國再見,南國》中的兩次「南國」,既有一詠三嘆的詩歌效果,表達了侯孝賢對台灣的不捨與深情的呼喚,也呈現了解構主義式的自相矛盾:「再見」南國指的是「不想見」、「不願見」,但「再見」又是「一見再見」、「無法不見」。

2020/09/21 | 精選書摘

《十三聲》的幕後故事(下):當最後那尾錦鯉蛻變游上屋脊時,觀眾都瘋了

「十三聲」的一尾尾錦鯉化為光影,在地板上、大幕上任意遨遊,牠們也真的是魚躍龍門了,除了躍上了國家劇院的舞台,也在今年躍出臺灣,到歐洲繼續遨遊。

2019/03/11 | 讀者投書

【離鄉工作徵稿】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

我的第二次外漂,漂到對岸13億人口的國度上,為了夢想和三餐練習適應寂寞⋯第一次離鄉是剛畢業被外派到四川,當時純粹因為去過天津實習,覺得環境還可以適應、錢又比較多,沒想到內陸跟沿海還是有段差距,更遑論最基本的飲食習慣,所以沒幾個月我就回台了。

2018/08/2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馬世芳X陳德政:當音樂仍是危險的,談我們的「地下搖滾」年代

講座最後,陳德政對馬世芳丟出兩個提問作為整個講座的結尾。他問,九零年代至今,有什麼東西是至今仍存在於自己身體裡;另一則,若能有時光機返回九零年代,會重新做哪個決定?

2018/07/13 | 哈潑時尚 Harper's Bazaar

劉德華、金城武獲邀擔任奧斯卡評審!你一定認識的20位美國影藝學院的新成員

從2016年的「奧斯卡好白」到2018年的「Time’s Up」,美國影藝學院近年來因為其性別與種族不平等飽受批評。如今他們為此做出改善,日前美國影藝學院公佈來自59個國家的928位新成員名單中,女性成員從原本的31%變成49%,非白人則從16%提升到38%,而這些新進成員中更不乏我們所熟知的電影演員們。

2018/06/22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20週年】回憶顯影,回家路上

《回程列車》記錄兩段回憶的追索之旅,向自身與家人的過去提出探問。影片雖從家族記憶出發,但抽掉了旁白敘事中特定的歷史名詞,讓整部片不只聚焦於國共歷史下的微觀人物,更像是一面足以反映人類共同處境的鏡子。

2018/04/12 |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筆記(一)

我和台北電影節總監沈可尚討論影展還有什麼可能時,我反覆提「我想知道林強是怎麼想電影音樂的」⋯但林強的電影音樂在台灣或置於全球,都是個異數/藝術。如果能藉由這個單元引發點討論、反思,也是一種收穫。

2018/03/30 | 陳德政

我們告別的時刻——單車上的「春風少年兄」

《春風少年兄》裡我最喜愛的一首歌叫〈祝福您大家〉⋯每當聽見那首歌,我總會想起阿水,想起那個萬里無雲的夏日午後,我們在單車上各奔前程時,他轉過頭來和我說再見的臉龐,是那麼徬徨,卻又如此篤定,是那麼青澀,卻又飽經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