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核廢料

放射性廢料是指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料,一般在如核分裂一類的核反應中產生。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0/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賴清德:未來若能解決核安與核廢料,不會排除核能;侯辦籲表態核能是否為發電選項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表示,如果未來新技術能解決核安及核廢料就不排除核能。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競選辦公室說,民進黨執政7年多,2025非核家園跳票,台灣能源危機迫在眉睫,請賴清德說明核能到底是不是他的發電選項。

2023/09/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環境部長薛富盛:核廢料無法再利用,政策方向仍是非核家園;「資源循環促進法」明年初預告

核電議題又再浮上檯面。對此,薛富盛提出2點,首先,國家政策就是非核家園,已經非常清楚;第二,就科學角度,現在要求的是「資源循環」,也就是製程產生的廢棄物有沒有辦法處理、再循環。他強調要「以終為始」,事業單位在開發計畫中,就要規畫如何處理最終的廢棄物;從這個角度來評估台灣是否有辦法處理核廢料的問題,之前累積的是否有辦法解決等;「不能事業生產完後卻成為社會的問題」。

2023/06/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侯友宜與中常委便當會,稱7月提出核電政策,籲台電重新擬定核廢貯存場水保計畫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表示,他清楚不可能沒有核廢料,核安要以最高標準對待、妥善處理。新北市核安監督委員會專家主張,室內乾式貯存場勝過室外貯存場。

2023/05/05 | TJ

【關鍵眼中盯】郭台銘的能源政策很天真,但別刻意將「核融合」與「核分裂」混為一談

郭台銘的能源論述非常有問題,但並不能因此合理化部分媒體刻意把核融合和核分裂發電混為一談的行為——就算連郭台銘自己都搞不清楚,也不可以。

2023/04/18 | 德國之聲

德國最後三座核電廠壽終正寢,全球仍有412個核反應爐在運行

德國最後三座核電站於4月15日壽終正寢。與此同時,世界上很多國家依然對核能充滿信心,視之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無碳能源。

2023/03/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核二廠2號機14日開始降載除役,學者建議務實考量延役,王美花:法規與事實面都不可能

媒體追問電價調漲可能性,王美花表示,俄烏戰爭造成全球燃料成本大幅上漲,各國電價上漲之餘,通膨也居高不下,且核能占比較台灣高的韓國、法國,電力公司虧損數均較台電多,是全球都受到拖累。

2023/03/02 | 賴詩涵

核二廠除役在即,王鴻薇、趙少康呼籲「延役20年」,環團:5000噸核廢燃料棒放哪裡?

核二廠預定於今年3月14日除役,但近期卻有政治人物如趙少康、王鴻薇表示,應該要讓核二延役20年,以解決缺電問題,也符合國際潮流。廢核團體指出不能讓核二延役的關鍵因素,是核廢料的無處存放。核二廠的用過燃料池已歷經3次改裝,連通道裝載池都被塞滿,呼籲任何想要核電延役的政治人物,要先提出國內約5000噸用過燃料棒的存放方案,否則不應不負責任地胡言。

2022/12/30 | 精選書摘

《99%隱形的城市日常設計》:生物危害標誌的說服力和特色卻可能成了缺點——因為它太酷了!

本書作者Roman Mars與Kurt Kohlstedt是Podcast節目99% Invisible的主持人與製作人,他們藉由對城市的深入研究與觀察,搭配貫穿全書、充滿溫度又時尚精緻的手繪插畫,完成這本俐落的城市探險指南。本書將吸引任何對設計、城市環境、都市規劃以及熱愛觀察城市中不為人知風貌的宅宅(Nerd)們!。

2022/09/03 | BBC News 中文

如何處理放射性核廢料?英國希望借鑒瑞典經驗,永遠封存在地下岩層深處

核廢料的放射性要經過長時間才能衰減,瑞典計劃把核廢料埋在地下岩層深處,把它們永遠封存在那裡。這個過程被稱為地質處置,瑞典的研究人員數十年來一直在研究地質處置核廢料的不同方法。

2022/08/11 | TNL 編輯

核二除役環評案過關:台電將試辦養蜂做輻射監測,環團呼籲儘早興建乾式貯存設施

核二廠2部機組運轉執照分別於去年及明年屆期,環保署環評大會昨日審查通過核二廠除役計畫,為台電為期25年的除役工作拉開序幕。然而,高階核廢料放置點與最終處置場法規等困境仍無解套,環團呼籲台電與政府及早解決,幫助當地居民擺脫核電與核廢料陰影。

2022/01/03 | TNL國際編譯

科學家發現能清除核廢料的土壤微生物,可望從電子廢棄物中回收稀有金屬

科學家尚無法確定,無處不在的扭脫甲基桿菌產生的「lanmodulin」,在自然的狀態下是否會捕獲或分散環境中已有的鋂和鋦離子,例如核武器試驗和核廢料洩漏釋放的那些——這可能是他們未來的研究重點。

2021/12/27 | 德國之聲

與核廢料比鄰40年:25.5億元是補償金,還是買斷蘭嶼人世世代代的命運?

自1982年起,一桶桶核廢料遷至台灣離島蘭嶼,是台灣唯一的專門的核廢料貯存場。德國之聲在台灣公民投票前夕走訪蘭嶼,聆聽當地人對核廢料及核能的真實告白。

2021/12/16 | 讀者投書

我是金山高中退休教師,這是當地居民與萬年核廢料共伴的心情

家離核電廠那麼近,印象中學校是在日本311核災之後,才開始做核子事故演習。當時我懷疑學生們是否能把僅有的演練放在心上,便抽問一位國二小義工對核災演習的認識,而有了以下對話......

2021/12/11 | 李芯

【公投意見發表會】黃士修:重啟核四逼中央面對核廢料問題,「你一輩子都不會碰到,怕什麼?」

邱威傑認為,15年後核四若真的蓋好,只能滿足6%用電需求,再加上核二、核三5年後就要除役,重新運轉只能彌補核二、核三的發電量,「空污問題要等到核四來解決,要再吸15年廢氣嗎?」

2021/12/03 | 環境法律人協會

有人希望核二、核三廠延役,這其實是一廂情願、昧於事實的願望

原能會光是審查核一廠是否適合延役,就花了不只5年,審查的項目包山包海,更不用說最後根本沒有完成審查,即使核三廠從今天此時此刻就申請延役,也不可能在運轉執照到期之前就通過審查。

2021/12/02 | 王祖鵬

【公投意見發表會】黃士修:反核的代價是空污得肺腺癌,苗博雅:核四是徹底失敗的投資案

再過兩週就要舉行公投,中選會在今天舉辦第四次公投電視說明會。在「核四重啟」說明會中,正方代表人為公投領銜人黃士修,反方代表人為社民黨籍台北市議員苗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