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核能

核能通常指原子核的能量,可以透過核融合、核分裂或放射性核衰變釋放出來。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7 | 讀者投書

民進黨已然打贏「以核養綠」這一仗,台灣能源政策論戰應重新定錨

針對高佔比的火力發電困境,目前僅有國民黨候選人在其能源政策中提出前瞻性願景、勇敢喊出「2040無煤台灣」。筆者認為該願景在眼下能源政策混戰中獨樹一幟,勇於觸碰既有困境,原可博得眾堂彩,然缺乏細節配套,結果卻變得更像是有勇無謀。

TNL+ 2023/09/24 | TNL國際編譯

CNN衛星影像比對發現,美中俄各自進行「核武基地現代化」,專家:冷戰時期軍備競賽再現

雖然三國都可以透過衛星影像看到另外兩國的地面裝置部署狀況,但卻無法得知他國地底下的軍備情況。這種訊息沒有完全揭露的情況將造成各國無法信任彼此,永遠都會懷疑對方是否會「先進行核試驗」,而這正是軍備競賽危險的地方。

2023/09/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經濟部次長:核電納入計算,發電成本每度僅省0.12元,並非如外界所言可從4元降到1元

曾文生指出,民進黨的2050年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60%至70%,而國民黨的再生能源占比則是57%,另外加上18%的核能,也就是說,兩黨差異最大之處在於核電。他進一步說明,國民黨2030年核電12%都是既有機組,到2050年設定核電占比達18%目標,但既有機組面臨核廢料處理等問題,國民黨主張從2030年到2050年核電占比僅增加6個百分點,顯見對於核電未來可能的新技術沒有太大信心。

2023/08/28 | 洪瑩霏

福島排放核處理水點燃中國怒火,日本企業頻遭電話騷擾威脅

中國堅決反對日本排放核處理水,除了指責日本將海洋視為其私人下水道的行徑很自私外,也批評國際原子能總署立場片面,並表示排放處理水會有害環境和人類健康。目前,中國禁止進口日本所有海鮮,該國的漁民生計恐受影響。

2023/08/2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賴勁麟請辭雲豹能源董事長及子公司職務,4點聲明回應:不願成為特定政黨鬥爭材料

民進黨立委賴品妤父親、雲豹能源董事長賴勁麟聲明指出,為避免他的政黨身分和過去的政治資歷,成為特定政黨和政治人物的鬥爭材料,扭曲台灣努力多年且已有成效的再生能源(綠能)政策,並藉機醜化抹黑選舉對手。他已向雲豹能源董事會提出,辭去雲豹能源董事長及所有子公司職務。

2023/08/16 | 讀者投書

檢視侯友宜能源政策:拋棄「綠能丑角論」值得鼓勵,但仍深陷「以核減煤」的迷思之中

觀察侯友宜提出的核電占比提升規劃,意味著2030年前,政府需要再投注1兆元以上於核電延役與核四重啟,高於當前政府總體淨零預算規劃。此外,相較於再生能源案場已有多元商業模式,多無需台電出資興建,核電建設投資必將來自台電,將形成龐大財務負擔......

2023/08/12 | TNL 編輯

【2024總統大選】柯文哲提能源政策:主張核二核三延役,盡速體檢核四

柯文哲說,能源配置的多樣性與穩定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核電做為重要基載,他主張核二核三延役,盡速體檢核四。不過柯文哲曾於2021年表示,他個人主張不要蓋核四,且提到「台灣出現核災大概就是滅國了」,大家是否願意承擔這樣的後果,必須拿出來討論。

2023/08/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侯友宜能源政策:核一二三延役,安全無虞下推動核四重啟,穩定供電為首要考量

至於在5大能源政策主張方面,侯友宜說,「以綠永續」是要穩健務實持續增加再生能源發電,作為台灣未來主要的能源支柱;「以核減煤」是要與國際同步,善用既存核電的價值,作為降低碳排及空污的關鍵選項。

2023/07/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大風險中心民調:83%民眾願意漲電價,減少未來氣候災害損失;林伯豐:電價應反映台電成本

現行的電價是每度電新台幣2.6元,以年齡層區分,根據資料,願意支付每度電「3.0元至3.5元」的族群以21歲至30歲的比例占4成最高;願意支付「2.7元至2.9元」以50歲以上的民眾最多。林木興說,可以推論年長者雖有意願但不積極。

2023/07/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侯友宜:核廢若能處理將延役核二核三、重啟核一,台電:新北卡核廢乾貯,提重啟令人費解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昨天表示,當選後將重啟核一。賴清德競選辦公室發言人陳世凱昨晚指出,電力工程並不像移動鄰座椅子一樣這麼簡單,「椅子可以偷偷移動,核一不可能偷偷啟動」,不要再把選舉當作兒戲。

2023/06/29 | 詹湘淇

【圖表】福島含氚核廢水今夏入海,排放前會經過哪些處理程序?

福島第一核電廠內存積的含氚核廢水將於2023年夏季排放入海,東京電力利用多核種去除設備將氚以外的放射性核種去除,經海水輸送泵稀釋後,再藉水位差排入位於海底的排放隧道。

2023/06/28 | BBC News 中文

鯰魚與盜火者:比爾蓋茲和馬斯克為何在中國受到「超規格接待」?

西交利物浦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田雨苗向《BBC中文》表示,中國政府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務實的政治機構,《孫子兵法》講究「分而治之」。所以,對於一些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正向意義的美國企業和個人,中國會區別對待那些上了「制裁名單」的企業和個人。

2023/06/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福島核處理水排入海洋設備6/28啟動,學者估1年內抵台,農委會加強魚體採樣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院教授胡克(Tony Hooker)指出,現在已知這些核廢水會經過過濾,再對過濾後的水進行測試,若仍殘留放射性元素,會再經過整個排放系統的過濾與測試過程;目前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最新報告與日本提出的報告一致,認為濃度已經在安全標準之內。

2023/06/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蔡英文:2025非核家園政策還在,卸任前盼有核四廠轉型規劃

副總統賴清德5月底出席一項校園座談拋出將停機的核能機組,在緊急時刻重啟,外界質疑民進黨2025非核家園目標出現鬆動。總統表示,賴副總統當日被問及的是,假若台灣面臨「被封鎖」的極端情形,影響外部能源沒有辦法進來時的因應方式。

2023/06/02 | 《思想坦克》

詹順貴:賴清德可知戰爭下的核電風險?侯友宜跟風擁核為選舉?

核三廠2部機組目前的供電占比僅約6%,而中國一旦決定發動侵台戰爭,其瘋狂程度應該會遠逾俄羅斯。台灣值得為這麼少比例的供電占比,在戰爭時期冒不成比例的風險嗎?

2023/05/26 | 《科學月刊》

人類若想長期居住在月球,靠核能、太陽能可以維持所需電力嗎?

月球基地需要多少電?我們參考現在國際太空站的發電量粗略估計,它的電力全來自太陽能板,在陽光直射下最大發電功率為240千瓦,大約等同一般大樓緊急供電的備載柴油發電機的功率。縱使不算充裕,月球基地所需要的電量功率也希望能達到這個水準。以目前的技術水準,有哪些技術可行、經費允許的發電方案呢?

2023/05/18 | 《思想坦克》

澄清最近的能源謠言:一縣市一小型核電?太陽能板阻礙降雨?需量競價浪費公帑?

寄望小型核電廠、反對再生能源開發、反對能源管理措施,不只發不出一度電,也阻礙台灣的經濟發展、無法滿足國際的綠色供應鏈要求。2024總統大選應以專業的角度、務實討論如何推動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不要繼續流傳各種似是而非的謠言。

2023/05/08 | 梁敏萱

【圖表】2022核能產業報告:核電呈衰退趨勢,戰爭與氣候變遷添變數

自日本311事故後,世界各國反核聲浪高漲,根據2022年最新研究報告,也發現核能發電量有下降的趨勢,少數國家如中國仍積極興建核反應爐。但在戰爭與氣候因素下,擁核聲浪為何再起?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真的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