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5/08 | 張博丞

【圖輯】德州商場槍擊案釀8死7傷,右翼槍手已遭警方擊斃,懷疑為種族仇恨犯罪

斯班霍爾表示:「我走到了的第一個遇害女孩的旁邊,我把她的頭拉到一邊,此時我已經看不清楚她的臉。」另外一名受害者在為其孩子擋下子彈後身亡,他表示:「當我把媽媽翻過來的時候,孩子從頭到腳都被鮮血覆蓋,就像有人把血倒在他身上一樣。」槍擊案兇手犯案時胸前貼著「RWDS」的貼片,此縮寫流行於右翼極端分子、新納粹分子和白人至上主義社群中。

2023/04/20 | 德國之聲

一個週末三起重大槍擊案,美國槍枝管制為什麼如此困難?

4月15日晚上,一場本來尋常的生日派對演變成血腥現場,如今事發超過兩天,槍手的身份和動機仍然不明。同個週末,全美發生至少另外3起槍擊事件,美國步槍協會也在當時舉辦年會。在美國兩黨對立日益加深之際,槍枝暴力有解決的一天嗎?

2023/03/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再傳校園槍擊,孩童問「小孩為何被殺死」父母無言難回答

根據《華盛頓郵報》蒐集資料,自1999年可倫拜高中槍擊事件發生以來,全美已發生376起學校槍擊事件,造成199人喪生、424人受傷,總計有34萬8000名學生在校園中曝露在槍枝暴力陰影下。槍枝暴力日增意味美國父母得無時無刻擔心自己孩子的學校恐怕會是下一個。

2023/01/28 | BBC News 中文

美國大規模槍擊案飆升,驚人數字背後的社會深層原因

霍維茨補充說,暴力事件的增加,特別是在加油站、舞廳和夜總會等公共場所的槍擊事件的增加,助長了人們的恐懼心理,促使一些人決定買槍。他說:「人們很害怕,他們想通過買槍來克服這種恐懼。」

TNL+ 2022/10/29 | TNL國際編譯

德州立法採樣學童DNA以便日後槍擊案「認屍」,家長崩潰:我要怎麼告訴孩子這種理由?

美國尤瓦爾迪(Uvalde)小學槍擊案事發不過半年,德州政府日前核准公立學校向學生發放DNA鑑定套組,讓家長協助蒐集孩童基因樣本以備不時之需;此舉引發大眾強烈反彈與擔憂,認為政府更應採取實際行動進行槍枝管制,而非讓家長做好「收屍」的準備。

TNL+ 2022/09/14 | TNL國際編譯

擔憂美國槍枝暴力犯罪氾濫,近6成中國遊客坦言解封後不願意赴美旅遊

中國官媒經常將美國槍械等暴力事件,歸咎於民主體制的推行,且往往以危言聳聽、千篇一律的報導方式,誤導中國民眾,試圖塑造「美國相當危險」的負面形象,進而牽制中國人民思想,最終危害到美國旅遊產業。

2022/06/13 | 黃皓筠

美槍枝管制重大突破:兩黨共識加強購槍背景調查、協助各州頒布「紅旗法」沒收危險人士槍枝

美國參議院談判代表於昨日宣布,民主黨與共和黨就一項有限的新槍枝管制安全措施達成協議,內容包含加強槍枝購買背景調查、將禁止家暴者持有槍枝的規定首次擴大到約會對象等。此次雙方在槍枝議題上罕見達成共識是結束國會長達數年僵局的重大進展。

2022/06/07 | 國際大風吹

【國際大風吹】美國槍擊案頻傳,為何國會激辯30年仍無法強化管制槍枝?

過去30年來,大規模槍擊案在美國反覆發生,但國會上一次通過重大槍枝管制法案,已經是1994年的事。其背後的原因,其實也不是美國人不願管制槍枝,而是槍枝議題的政治分歧太大。

2022/05/31 | 黃皓筠

校園槍擊案5年增加4倍:6張圖看美國槍枝數據

美國五月接連發生三起大規模槍擊案件,讓長存已久的擁槍權辯論再度浮上檯面。面對槍擊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校園槍擊事件頻傳,逝者的鮮血、家屬的淚水、似乎仍讓控制者槍枝管制的參議院無動於衷。年年都有大規模槍擊事件發生,卻每每無疾而終,究竟是甚麼讓美國走到今日槍枝暴力氾濫的這一步?

2019/11/03 | TIME

所有國家都是家暴施暴者的溫床,但只有美國讓他們輕鬆取得槍枝與彈藥

槍枝控管倡議者和家暴倖存者表示,儘管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擁槍率的增加已經嚴重危及生活在家暴家庭中的婦女與孩童,但法律仍未與時俱進到足以解決這個獨特問題的地步。

2019/08/24 | TIME

精神疾病是美國一大問題,但不該成為槍枝暴力的代罪羔羊

當我們將槍枝暴力歸咎於「精神疾病」(或「電玩」,或甚至是「突擊步槍」)時,我們便創造出一個遮罩,阻撓我們著手處理真正迫切需要解決的槍枝暴力問題。

2018/11/23 | TIME

美國Z世代心理健康最糟,槍枝暴力是嚴重壓力源

對於學生來說,槍支暴力似乎是一項嚴重的壓力來源,有75%的Z世代表示大規模槍擊造成他們極大的壓力。整體有72%學生認同此說法,而21%Z世代的學生表示校園槍擊事件一直、或是常常讓他們感到壓力大,他們的家長也表示贊同:74%受訪者的家長認為校園槍擊事件是主要的壓力源。

2017/12/21 | TIME

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受害者母親:我無法回到過去,但能阻止明天的悲劇發生

一直處在舒適圈可能讓你最後變得跟我一樣,我寧願是有人看到這則公益廣告之後心裡感到不安,開始採取行動做點什麼,而不是像我一生都過著不安、沒有兒子在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