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歐巴馬

巴拉克·胡笙·歐巴馬二世(英語:Barack Hussein Obama II,美國 /bəˈrɑːk huːˈseɪn oʊˈbɑːmə/;1961年8月4日—),是一名美國政治家,民主黨籍政治人物,從2009年至2017年期間擔任第44任美國總統。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7 | BBC News 中文

威脅、侮辱與「讀稿機」——普亭如何一手葬送俄羅斯外交?

經過一年半的戰爭,外交手段是否有望結束戰鬥?BBC採訪到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可能性很低。前俄羅斯外交官邦達列夫解釋,外交官的工作通常有95%是「非正式會晤和喝咖啡」,這種接觸已經大大減少——因為已沒什麼可談。

2023/09/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拜登不出席東協峰會,專家:忽視多邊外交恐令中國有機可乘

專注東南亞研究的澳洲國立大學學者馬斯頓(Hunter Marston)示警,拜登在美國與東協關係上「放假」,恐讓與北京頻頻在南中國海發生衝突的東南亞部分國家更顯弱勢,難以抵抗中國的海上擴張行徑。馬斯頓認為,拜登缺席東協峰會表明東南亞對美國存在從該區域撤軍的擔憂,也許有一天,東南亞國家就必須自己照顧好自己。

2023/08/21 | BBC News 中文

夏威夷野火:從地圖與衛星照片,看茂宜島災區受損程度的前後對比

颶風朵拉上周掠過夏威夷南邊約1100公里處,強達時速100公里的陣風助長了火勢。包括整個茂宜島在內的夏威夷大部分地區正遭受乾旱或異常乾燥的情況——這也起了一定作用。根據美國乾旱監測機構的數據,該州約有14%的地區正遭遇嚴重或中度乾旱,而夏威夷80%的地區被歸類為異常乾旱。

2023/08/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夏威夷野火增至96死災區宛如戰場,官方籲旅客勿前往茂宜島,將飯店留給災民

茂宜島當地居民說,當居民仍在清點罹難者人數時,還有遊客在海灘水域戲水,令他們感到十分震驚。一名當地人向BBC表示:「我們的人不到3天前死在那片水域,旅客隔天卻照常前往海邊游泳。在經歷所有這些苦難時,這說明了他們在乎與關心的是什麼,以及我們現在在乎與關心的是什麼。」

2023/07/26 | 張博丞

拜登移民管制政策初見成效遭法官推翻,倡議者:難民的重大勝利

政策明定若移民非法入境美國,或在移民途中經過墨西哥或其他中轉國,卻沒有先在這些國家尋求庇護,則他們將沒有資格申請美國的庇護。法官回應:「聯邦法律規定,若移民是為了逃避迫害,那麼他們如何進入美國,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美國政府也不能強迫移民,前往缺乏健全庇護系統的國家尋求保護。例如有著極大暴力風險,包括綁架、勒索和強姦的墨西哥。」

2023/05/21 | 精選書摘

【散文】張讓《光的重量》:要認識美國最貼近的比喻可說瞎子摸象,看你摸到哪一部分

或者不如說,美國是謎,是巨大矛盾,是理想敵不過現實,是非雞非蛋非蝶非蛹的中間物,是不斷在試煉演化的即興街頭劇,是還未實現的諾言。實則美國太大太複雜,像個萬花筒,許多色片相互對比襯托衝突抵消。

2023/03/13 | 精選書摘

柏南克《行動的勇氣》推薦序:本書描述的細節,可做為台灣擬定金融危機SOP的參考

柏南克以獨特的角度觀察美國經濟,為讀者帶來不同的視野,首次揭露少數幾位重要領導者如何以創意和果決的判斷避免經濟陷入嚴重的崩解。詳述當初自己與聯準會理事們如何應對金融系統失靈,與接踵而至的經濟衰退,以及不曾公諸於世的內情。

2023/02/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安倍晉三回憶錄發表,評習近平「強烈現實主義者」、川普「拚命想隱藏本性」

日本中央公論新社8日發表《安倍晉三回憶錄》,收錄安倍生前約36小時受訪內容,包括跟外國元首間的對話,及在內政方面身為史上最長任期首相的執政秘辛。中央公論新社表示,回憶錄本來預計2022年初發表,但受安倍本人請託延後。安倍過世後,在獲遺孀安倍昭惠同意後決定出版。

2023/01/16 | 精選書摘

《和平的代價》:凱因斯政策工具在美國政壇始終主流,只有柯林頓任內有過動搖

這部傳記的層次極為豐富精采,不只記述凱因斯的私人生活、他的經濟與政治思想,以及他與英國和美國決策圈的交手過程,更特別的是也大篇幅敘述他死後凱因斯學派及其對手新自由主義學說的興衰演變,一路談到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世界現況。

TNL+ 2023/01/08 | 李少民

中國任命秦剛為外交部長看似「遞出橄欖枝」,美國還會再次上當嗎?

美國國會兩黨兩院已經形成共識:對美國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在它統治下的巨大中國經濟軍事聯合體。所以美國開始轉向。船大掉頭難,從一個輔助中共的政策到遏制中共的政策需要時間,但現在看起來這個大船是在調頭,美中關係現在處於最低潮,正在向脫鉤發展,這是中共最害怕的。

2022/11/29 | 一路向南:東協政經研究資訊平台

中共二十大後與東協互動關係:對中國而言,東南亞在政經戰略上都存在無比重要的價值

中國在東南亞議題上將更勇於跟美國對抗,透過強勢且不懼摩擦的戰狼姿態,持續向前進逼,藉以建構更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外交樣態。尤其是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持續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旗幟鮮明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毫不動搖地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淩行徑。」

2022/10/15 | BBC News 中文

中共二十大:習近平「大國外交」與「一帶一路」十年後的夢想與現實

作為世界第二大核武器強國,俄羅斯是個地緣政治大國,也是中國眼中能改變華盛頓所主導國際體制的重要合作伙伴,但現在看來,俄羅斯已經無法完成一個大國的影響力。這些發展趨勢不是完全按照中國的研判來進行的。

TNL+ 2022/09/10 | 留德趣談

克林頓講德文

不要說總統,就算是平民,德國人聽到美式口音德文,多會驚訝和讚嘆。

2022/08/08 | 精選轉載

《中美爭霸》講座(二):東南亞仍舊信賴美國,但也不希望在台海衝突中選邊站

不管在哪個區域,美國都還是會被認為可以當最值得信賴的仲裁者,因為美國二戰後就沒有攫取領土的歷史。東南亞也不希望台海發生戰爭,因為屆時美國一定需要軍事基地,東南亞各國就會面臨是否要把國家空出來,擔任美國「用來對抗中國的軍事基地」的選擇。

2022/07/29 | 精選書摘

張鐵志《未來還沒被書寫》:檸檬如何變成檸檬汁?碧昂絲和美國的黑人抗議音樂新浪潮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是改變音樂歷史的傳奇,每一張專輯都是搖滾史的經典——而他們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他們奮力建造新的可能,不相信世界只能被舊規則所構築。他們不只影響了流行音樂,更是形塑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是搖滾樂所創造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