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歐羅巴洲(希臘語:Ευρώπη),簡稱歐洲,是位於歐亞大陸西北部的一個洲,面積約10,180,000平方公里(3,931,000平方英里),總人口達 748,571,960(截止2022年7月底),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亞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7 | Abby Huang

前英相特拉斯抵台演說:「我是台灣的盟友」,呼籲關閉英國全境孔子學院、停止英中經濟對話

英國前首相特拉斯說,歐洲國家以距離遙遠為由對台灣撒手不管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她說台海議題攸關歐洲的核心利益,她建議英國的外交國防評估報告需要修改,明確的表明中國是一個威脅,英國的孔子學院應該立即關閉,而可以由香港和台灣的機構取代提供服務。

2023/05/05 | Abby Huang

中國「14+1」合作機制可能再 -1?捷克外交部長批無實質功能、沒有未來

捷克近年與台灣關係友好,捷克參、眾議院議長都率團來台訪問,引發中國的警戒。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2020年訪問台灣後,中國以影響中捷關係為由,臨時取消總值530萬捷克克朗(約合新台幣700萬元)的1筆訂單。

TNL+ 2023/05/05 | TNL國際編譯

歐洲史上最大跨國掃黑行動,義大利黑手黨「光榮會」百人被捕

發跡於義大利卡拉布里亞區(Calabria)的光榮會,在數十年期間,藉成功將價值數十億歐元的古柯鹼從南美運往歐洲,蓋過西西里黑手黨過往「榮光」,成為歐洲規模最大且最具威脅性的組織。據信,由光榮會經手的古柯鹼多半透過貨櫃船載運,從南美洲走私至比利時安特衛普、荷蘭鹿特丹及義大利焦亞陶羅,另一部分的古柯鹼則送往澳洲。

2023/05/01 | 今周刊

韓流、K-pop引爆全球韓文學習熱,中國形象不佳拖累學中文意願

近幾年受韓國影視影響,全球年輕哈韓族越來越多,不僅帶動了韓國流行文化向世界輸出,也開啟了全球韓文學習風潮。整體外語學習環境中,日文雖然仍佔大宗,但韓文頗有超越之勢……

2023/04/20 | Abby Huang

《彭博社》報導義大利有意退出中國「一帶一路」,官員證實義國來台談先進科技合作

《彭博》報導引述不具名的消息來源,羅馬工業部的官員最近在台北與台灣官員密會,討論加強半導體生產和出口合作的計畫;義大利官員告訴台灣官員,義大利可能會放棄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計畫。

2023/04/20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擔心得罪中國,瑞士為堅守「一中原則」犧牲與台灣的科技合作

由於擔心來自中國政府的經濟報復,瑞士迄今為止拒絕在「一個中國」政策下加強與台灣的科學合作。這嚴重阻礙了瑞士與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商的聯繫,而半導體是電子設備的核心部件。

2023/04/2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歐洲各國罷工引發航班之亂,延誤情況恐持續到北半球夏季

瑞恩航空控股公司(Ryanair)執行長歐萊瑞(Michael O'Leary)上月表示,法國罷工阻礙許多飛越法國領空的班機,造成各國間服務中斷,包括英國和西班牙之間最繁忙的觀光路線。根據歐洲乘客權益法規定,航空公司客戶碰上班機延誤數小時有權獲得賠償。這對飽受微薄利潤所苦的航空公司而言是一大痛點。

2023/04/18 | 方格子vocus

「戴高樂主義」錯了嗎?馬克宏的言論不能單純用「向中國屈膝」來解釋

法國若想擺脫這樣的困境,有必要微調戴高樂主義,可以繼續秉持獨立自主的精神,但是手法必需改變。畢竟戴高樂執政時,歐洲被鐵幕一分為二,在夏爾.戴高樂的思維中,當時的歐洲等於西歐國家,並不包括在共產集團裡的中歐與東歐國家。

2023/04/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不受馬克宏言論影響,法國上下院議員接待台灣立委團:法國需要台灣

法國參議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卡迪克表示,「想要和平必須備戰。法國議員支持提供相關裝備,好讓台灣在受攻擊時能自衛」,而他也跟台灣立委說,法國需要台灣,以協助對抗中國對法國的影響力。

2023/04/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馬克宏棄台爭議言論遭國際砲轟,凸顯台灣重要性已成國際共識

如《費加洛報》(Le Figaro)12日報導的「為何不能忽視台灣」一文,法國媒體都藉機分析台灣的重要性。首先,便是台灣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地位。主流媒體一再強調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地位,「若台灣落於北京之手,意味著透過骨牌效應,西方影響力將在全球經濟之肺消失」。

2023/04/12 | 德國之聲

通膨嚴重的原因很多,趁火打劫賺得盆滿缽滿的企業也是其中之一

疫情下供應鏈受阻以及俄烏戰爭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政界人士認為,企業趁火打劫提升利潤,也是造成物價飆升的原因之一。各國政府會採取干預措施嗎?

2023/04/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馬克宏談台灣惹議,德國朝野同聲譴責,歐盟外交官批損害歐美關係、習成唯一贏家

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稱歐洲不應捲入台海議題,遭國際砲轟。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歐盟外交官指出,馬克宏說法有損歐洲和烏克蘭對美國關係,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外沒有贏家。

2023/04/10 | BBC News 中文

馬克宏、馮德萊恩訪中調解俄烏戰爭幾無成果,莫斯科冷嘲熱諷

俄羅斯媒體對法歐領導人的成果冷嘲熱諷。國家電視台《第一頻道》(Channel One )表示,馬克宏「以適當的風格得到了滿足」,但是「習不動聲色,馬克宏聽到的話以前都說過了」。

2023/04/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馬克宏稱歐洲不捲入台海議題引發國際砲轟,推特創新詞「macroning」諷賣友求榮

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狠批,馬克宏訪中結果比預期的更糟,「真的是完全的災難......以他對中國和台灣的立場,馬克宏喪失了成為歐洲領袖的任何主張」。更糟的是,馬克宏這番言論已延燒到大西洋彼岸,恐怕影響歐洲與美國的關係。

2023/04/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捷克大動作挺台,中東歐成歐洲對抗集權擴張領頭羊

其實,捷克結束共產統治以來,原本就有支持台灣的傳統,國會議長這次訪台嚴格來說只是延續中斷的傳統。哈維爾擔任總統的1990年代,捷克是歐洲最挺台灣的國家。2020年8月,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率有史以來層級最高代表團訪台;今年3月,艾達莫娃率台捷關係史上規模最大的代表團訪台。

2023/04/01 | 方格子vocus

俄羅斯為何要在白羅斯部署核武?普亭的短期目標與長遠考量

當然,從西方的過往應對來看,其顯然認為俄羅斯不敢也不會使用核武,故並沒有因莫斯科的核威懾而降低對烏援助,俄羅斯應也不會寄望這次定能影響烏克蘭戰場。故在短期目標外,莫斯科尚有一長遠考量,那便是增加自己應對歐陸軍事壓力的籌碼,一是美國的核投射,二是北約的地緣進逼。

2023/03/31 | 賴明君

丹麥修《外國人法》吸引非歐盟勞動力:降低收入限制、延長畢業求職年限

丹麥國會最新通過的《丹麥外國人法案》,將在4月1日上路。新法案放寬移民規定,降低最低收入要求、擴大工作許可證的快速通道發放,並向外國人開放更多的工作崗位,期望能夠吸引來自非歐盟國家的民眾,來填補丹麥短缺的勞動力。新法案將最低年薪收入限制從原先的46萬5000元丹麥克朗,調降至37萬5000元丹麥克朗,符合此規定者可以合法申請丹麥的居留證。而國際學生應屆畢業後將可享有3年的求職期,而不需重新申請居留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