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

正義或公平正義(英語:justice;德語:Gerechtigkeit)是關於適當安排社會內的東西和人民的概念,此概念是哲學、法學和神學歷史上不斷思考和辯論的話題。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13 | 精選書摘

冀劍制《海賊王的哲學課》:海軍以「正義」之名討伐海賊,但正義是否有客觀標準呢?

唯一曾經成為海賊王的人,在被當眾處死的時候,對全世界說了一段著名的話:「想要我的財寶嗎?想要的話就全部給你,去找吧!我把所有的財寶都放在那裡了。」這段話吸引了許多人成為海賊,目標在於征服偉大航道,找到這個稱為One Piece的大秘寶。在這個可歌可泣的時代,各種有趣的人物與精采的故事輪番登場,就讓哲學教授為大家一一解說。

2022/11/20 | TNL特稿

【書評】司法之艱難,正義之幽微──讀陳昭如《判決的艱難:兒童性侵的爭議與正義》

本書正式以「無罪推定」,「(科學)證據法則」,與「被害脈絡」三條基調,不僅檢視了性暴力的本質,被害人的真正需求,更進一步正視了性侵類型冤案這隻房中巨象的存在。最後這一點,往往並不是一般媒體或者民眾可以理解或接受的:一切案件都可以有冤案,獨獨兒童性侵事件,不應該也不能夠有冤案。

2021/12/13 | 精選書摘

《法哲學:自然法研究》:「抵抗權」與「公民不服從」在概念上不可混淆

歷經專制至民主憲政的演變,如今「抵抗」範圍極廣,包含以合法或不法的手段爭取權利(現實或未來的法律權利),這些在用語上均泛稱為「抵抗權」之行使及主張。

2021/10/29 | 漫遊藝術史

【展覽】《應許・見證・緬懷》:當代藝術對社會正義的省思,探問非裔美國人的生命經驗

《應許・見證・緬懷》展覽除了以泰勒遇害為緣起,更重要的是提供觀者重訪非裔美國人的生命歷程、創作經驗、批判觀點,以及當代藝術對社會正義課題的省思。

2021/09/1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朱家安:「什麼是正義?」「怎樣算是擁有知識?」,如何思考哲學抽象概念的內涵和定義?

如果你把思考哲學理解成「搞清楚自己在想這些東西的時候到底在想些什麼」,那這種思考就可望幫助你成為一個更清晰的人,更能把自己的想法化為明確的話語,跟別人說明那些你覺得重要的事情。

2021/08/03 | TNL Brand Studio

你心目中的大同世界是什麼樣子?法律白話文運動的思辨與正義

如果良好的法律制度是建構大同世界的基礎,在你的理想國之內,會有著什麼樣的律法?制定法律好像很難,但「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楊貴智提供一個很好的途徑,拉近我們與正義的距離。

2021/04/18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可桑德爾:菁英們,你的成功不只是你的成功

我希望藉這本書,讓在菁英制度下的成功者,認知幸運在他們成功路上扮演的關鍵角色,也希望提醒成功者必須發覺自己的成功,有一部份是因為身邊的人事物讓一切成為可能,並心懷謙卑,給予他們一定的尊重。

2021/01/22 | 林艾德

國民黨不敢面對轉型「正義」,就是台灣無法走出威權陰影的主因

有許許多多像江啟臣這樣的人,把轉型正義當成政黨間清算鬥爭,卻無視轉型正義所要求的,不過就是最基本的人性。

2021/01/08 | 精選書摘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傳統中國「義」的觀念,與西方的「正義」有何異同?

華人社會流行的是近世中國以來的「義」觀念,它基本上是以情為義,和justice差異很大,這可能導致正義觀念不容易在華人社會生根。為進一步闡明「義」的問題並揭露「義」觀念的現代情境,以下對justice觀念進行討論,也把它與傳統中國的「義」觀念作對照。

2020/12/04 | 精選書摘

《失控隧道》小說評析:為什麼我們做為群體時會成為「傻瓜」,而以個人身分登場時又會成為「狼」呢?

《失控隧道》是尖銳的,是疼痛的。蘇在沅作家為我們展現出了韓國社會新的悲劇,並以此向我們提出沉重的問題。作家的用意很明確。因為你與我的「骯髒欲望」造成了「社會性的他殺」事件,闔上這本書每個人的心情都會變得很沉重。

2020/09/21 | Y.t.Chan

一個諾獎得主給當權者的忠告——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

就算我們沒有完美的正義理論框架去判斷我們每種資源應該如何分配,亦可知道發生飢荒的社會比起沒有飢荒的社會更為不義。換了香港,更貼切的例子,就是貧富懸殊。

2020/06/12 | 讀者投書

【政治無神論徵稿】我出身外省家族,曾經穿上「蔣中正的外套」得到長輩們歡呼

思辨對我來說,那時就如同空氣般的存在,當時的我選擇成為沉默與迴避思辨的政治狂粉,我被灌輸將單一片面的資訊放入大腦中,拒絕接收了那些多元不同的意見,我被灌輸自己該投下哪張政治選票。

2019/09/06 | 思考的蘆葦

蘇格拉底的「一無所知」為何使他成為最有智慧的人?

蘇格拉底「不知」,但他的不知並不是無知,而是沉思後對知識的謙卑,所以至少知其不知。相比,自以為「知之」的智者其實連自己的無知都無法覺察,甚至不知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