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統

政治統一是指兩個或以上國家統一於一個政治實體下,在不同的場景下也可以稱為「民族統一」或者「國家統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5/1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經亞洲》:武統台灣炒過頭,中國試圖以「四面作戰論」降溫

在中國有一些匿名的人撰寫、徹底否定中國鷹派「戰狼外交」的文章正在各大網站上被轉載,內容略有更動,標題調性也越來越強烈。他們都強調中國陷入「四面作戰」的可能性,暗指中國會被四方敵軍包圍。另一種看法也越來越多人相信,即高喊「武統台灣」的人是「傻子」。

2023/05/11 | 精選轉載

美國在印太布局鉗形戰略攻勢,站在北京中南海的視角:2023年大勢不妙了

美國「不講武德」的拉幫結派,北起韓國朝鮮半島,南到菲律賓、澳洲,西到印度,已經建構起對中國的鉗形戰略攻勢。迫使習近平一人專政的中共政權,面臨了和戰兩難的窘境。

2023/04/26 | 德國之聲

美眾院「2027年中國武統台灣」的戰爭模擬,結局令議員們皺起了眉頭

2027年4月中國動武攻打台灣?這是最近美國眾議院的立法者和該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開展一場「戰爭推演」所假定的場景。中國官方對此表達了否定的態度,而這場戰爭遊戲的結果讓美國的議員皺起了眉頭。

2023/04/25 | 德國之聲

龍應台《紐約時報》文章引爭議:「選對黨」可以預防戰爭嗎?

龍應台認為,台灣將於明(2024)年1月舉行關鍵的總統選舉,是對抗中國還是尋求和解的問題將在未來幾個月對我們所有人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國民黨獲勝,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可能會緩和;如果民進黨保住了權力,誰知道呢?」

2023/04/2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尹錫悅稱台灣為全球議題,反對武力改變現狀;北京反駁,遭韓方批「外交失禮令人質疑國格」

尹錫悅日前接受《路透社》訪問表示,台灣議題不單純只是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問題,而是跟兩韓關係一樣超越區域、成為全球性議題。他強調,目前的緊張情勢是意圖以武力改變現狀引起,包括韓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都堅決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

2023/04/03 | 精選轉載

古寧頭戰役三天就打死近4000人,未來侵台共軍的大量浮屍該如何解決?

誠如毛澤東說的:打仗沒有不死人的。70幾年前,共軍打個小小的金門,只打了三天就死了將近4000人。那將來如果要打台灣的話,中國到底準備要「送死」多少人呢?

TNL+ 2023/03/23 | 柳金財

中國對台沒有明確的「統一時間表」? 最終截止點應是以2049年為界限

中國領導人在「統一急迫感」驅使,及具有不能一代一代無限期拖延下去的歷史使命感下,將會積極促進提早國家統一,而不會拖延超過此「第二個百年」至2049年。儘管2049年可能是統一最後截止期限點,但不可能拖延至此,甚至統一時間截止點可能是提早至2035年左右。

2023/03/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若開戰美將摧毀台灣半導體?前美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只有中共會毀台

為了捍衛台灣民主,歐布萊恩表示,台灣必須成為豪豬,成為讓中國倒胃口的晚餐。他肯定總統蔡英文提出義務役延長制,向中共展現台灣會為自由、獨立而戰,擁有地對空飛彈、反艦飛彈、船隻與潛艇等武器系統,能讓中國入侵變得非常困難,也發出台灣有戰鬥意願的強烈訊息。

2023/03/11 | 德國之聲

台海若開戰將波及澳大利亞?澳媒報導引發正反雙方唇槍舌戰

澳大利亞兩家主要報紙本週引述五位國安專家的說法,認為中國最快有可能在三年內侵台,而澳大利亞將被捲入戰火之中,這引發了什麼樣的輿論激辯?

2023/03/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俄侵烏陷入泥淖,星鏈衛星與肩射飛彈成中國動武兩大顧忌

《路透社》翻閱的期刊中,提及台灣的並不多。但追蹤研究的外交人員和外國學者表示,中國國防分析人員被賦予的任務是為高階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員提供單獨的內部報告,而《路透社》無法取得這些內部報告。

2023/03/0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今年軍費達6.86兆元,德議員表示台灣須做好應戰準備;過半美國人認為護台比維持與中關係更重要

斯洛維尼亞前總統圖克建議,勿一味從中國會攻台的角度來思考事情,因為海峽兩岸衝突並非無可避免,各界應多思考和平解決歧見的辦法,比如摒棄冷戰思維、管理戰略競爭、增加各領域合作等。德國聯邦議院議員貝葉則說,他同意和平解決歧見,但中國正積極進行攻台準備,台灣必須做好充分因應措施。他說:「時間表?我不知道。但它肯定會在未來2至5年間發生。」

2023/03/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眾院中國委員會首場聽證會,前副國安顧問博明:中共最大弱點就是對自身人民的恐懼

由於俄烏戰爭加深華府對台海局勢的憂慮,北京對台軍事野心也是聽證會一大重點,包括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眾院軍委會成員魏特曼(Rob Wittman)在內等多位議員提出關切。魏特曼指出,若美中因為台灣開戰,由於事涉兩大強權,規模恐更勝第二次世界大戰。

2023/02/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半島電視台》分析:俄羅斯陷苦戰,可能讓務實謹慎的習近平放棄早期攻台

俄國於當前戰事中苦於取得進展,再次引發外界對「中國可能從其親密盟友身上汲取何種教訓」的疑問。中國是否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台灣做好自衛準備之前,進攻可能是更好的做法?還是普亭的戰爭顯示倉促捲入如此衝突的危險性?

2023/02/17 | 德國之聲

美副國務卿雪蔓:世界各國都應警告中國勿侵略台灣,別拿美國議員訪台當作開戰藉口

面對中國可能侵略台灣,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呼籲,各國都應該告訴中國政府不該這麼做。謝爾曼重申台灣海峽對國際貿易的重要性,並強調美國對台灣的立場不變。

2023/02/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確信2030年前中國不會犯台

美國副國務卿雪蔓指出,國務院政軍局助卿路易斯(Jessica Lewis)積極確保台灣獲得所需軍備,國務院去年通知國會13筆對台軍售案,是過去20年來最多;自2010年來,美國對台軍售總價值超過37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1224億元)。

2023/02/08 | 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

【專訪】瑞士國會友台小組聯合主席:背景敏感,為何選擇此時出訪台灣?

瑞士聯邦議會代表團訪問台灣,在中國看來,這無疑是一種「挑釁」。台北機場甚至因此收到了炸彈威脅。瑞士議會國民院社會民主黨議員莫麟納(Fabian Molina)接受了瑞士德語電視台的採訪,解釋了他為何認為「本次訪問是正確的決定」。

2023/02/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國防政策次長:未見中國2年內攻台跡象,習近平會希望不必動武就能解決台灣議題

美國國防政策次長卡爾說:「他們十分明白,美國在許多關鍵領域明顯更強,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習近平會希望不必動武就能解決台灣議題。」卡爾稱共軍幾十年來不曾經歷戰爭考驗,並拿共軍與在烏克蘭表現令莫斯科失望的俄軍作比較。他說,美國的「威懾能力有用且實際」,且美軍很有經驗。

2023/01/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者:比起全面攻打台灣,中國更可能兵不血刃玩封鎖戰術

企圖孤立或扼殺台灣經濟通常被形容為「封鎖戰」,但有許多種做法。解放軍分析師易思安(Ian Easton)表示,中國可能採用「強度不同的長期封鎖戰,重點是要脅迫台灣政府,坐上北京設下條件的談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