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

歧視(英語:Discrimination)是基於不正當的理由,區別對待不同族群的人們,或如此對待「被視為」不同族群的人們,特別是給予某些人較差的對待,限制他們的機會和權利。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20 | 讀者投書

你可能沒想過:台灣身份證號碼制度為何對在台外籍人士構成明顯歧視?

台灣的身份證號碼制度導致外籍人士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受到普遍歧視,包括申請信用卡、網上銀行以及零售會員資格等服務。儘管有了「更新」的身份證號碼,但由於起始數字不同,外籍人士在使用這些服務時仍然面臨諸多障礙。

2023/02/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大陸旅客反駁歧視論,稱在港講普通話沒遭白眼

抖音帳號滬漂女孩藝軒7日先後兩度上載標題為「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 會不會被翻白眼」的影片,聲稱在港講普通話屢遭歧視,引來一些粉絲留言共鳴,但也有人指影片故意挑起兩地矛盾,更有人發文回顧在港的溫暖經歷。

2023/02/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滬漂女孩」抖音拍片稱於香港講普通話被歧視,平機會:無法評論

抖音帳號「滬漂女孩藝軒」7日先後兩度上載標題為「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 會不會被翻白眼」的短片,並解說因為有網民向她抱怨「在香港說普通話,白眼差點沒被翻死」,因此故意拍片實測。有網民質疑:「這樣的視頻會更加挑起事端,製造矛盾。意義何在?」

2023/02/0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度賤民挑戰不公80年來首度進廟祈福,警方大陣仗保護防高種姓信徒滋事

印度一座寺廟正在舉行長達12天的慶典,而這座廟自80年前建成以來,一直不允許所謂「賤民」進入。「賤民」族群向村裡長者請求在這12天當中的一天進廟祈福,卻被拒絕,於是他們向當地政府印度教管理部門請願,當局進行調查後表示,寺廟屬於每一個人,下令廟方讓他們進入,結果引起高種姓民眾到現場抗議。

2023/01/23 | 讀者投書

「一日流浪漢」讓孩子魔鬼變天使?體驗教育,留下的不能只是「害怕」

當孩子不乖在哭鬧,有些家長會說:「你再不乖就送你睡公園」,或「叫警察過來管教你」,背後是讓孩子對挨餓遊民生活的恐懼,以及對警察執行公權力的害怕。然而,體驗教育的目標是引發學習者反⾝性的思考力,非為體驗而體驗,反而引發出「為什麼無家者/遊民/街友不找更好的工作?」的想法。

TNL+ 2023/01/14 | TNL國際編譯

印度15歲少年遭高種姓教師痛毆致死,掌權者無視仇恨犯罪、加重社會分歧

印度作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教徒仍奉行著超過3000年的種姓制度,除了職業貴賤有別,基於種姓的仇恨犯罪長期發生於校園裡,而因警察機關與地方政府部門掌權者通常為種姓地位較高的人物而無法有效阻止慘劇發生。

2023/01/05 | 賴冠伶

在身分證上註記性別有必要嗎?政府如何保障跨性別者的個人隱私與自我認同?

戶政機制彼此環環相扣,在身分證註記性別資訊的調整上確實仍需要更細緻的討論。其中,隱藏性別欄位作為一個可行的做法,除了突顯證件背後所存在的僵化二元性別邏輯亟需改變,更代表存在於許多跨性別、雙性人等族群日常生活中的歧視與不理解,仍需要被大眾所看見。

2023/01/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日韓防堵中國疫情,《衛報》社論:中國最大的錯不在清零,而是「零準備」就開放

韓國當局統計,近一週境外確診者中有超過4成來自中國,保健福祉部部長曹圭鴻表示,仍需全力防堵中國疫情。而英國《衛報》有社論指出,中國缺乏應對措施下解封,加上春節的到來,恐引發更嚴重的災害,並解釋各國加強檢疫是必要手段。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批評美國以政治手段操弄疫情,更向日本呼籲「不應有歧視性做法」。

2022/12/25 | 德國之聲

海外華人自述:我如何與親朋好友談論中國政治?

在中國國內的網路絡上,網友就是否應該放開防疫措施爭論不休。反對嚴格清零政策的人覺得中國浪費了三年的時間,有人則覺得祖國保護了我們三年。而對於許多旅居海外的華人來說,如何與身邊的親朋好友討論防疫、新冠或者人權、女權,就更加是令人頭痛的難題了。

2022/11/30 | 精選書摘

《不服從的藝術》:為什麼有時被制度欺負的人,反而比享有特權的人更用力捍衛制度?

作者近期的研究,都在探討「有創新思想的人,如何有效表達看法」。他整合了關於情緒、自我調節、創意、說服力、少數群體影響力、政治心理學、群體動力學等領域的發現,提出本書中的實用策略。

2022/11/04 | TNL 編輯

台語認證遭批歧視身障:全教會擔心引效仿,成大稱「絕無歧視」

成大「全民台語認證」遭全教會痛批歧視身障者,全教會表示,有名身障者報考卻被主辦方告知設備不足,要求報考台北場次,讓當事人無法接受。此外,全教會也發現應考規則中將身障者排除在外,讓人質疑根本漠視身障者權益。對此,成大則解釋絕無歧視之意,本次事件的發生主因是今年擴大辦理,導致資金不足以供給特殊生需求。

2022/11/04 | 賴冠伶

美國法院裁定選美比賽可禁止跨性別女性,主辦規定參賽者需為「天生女性」的規則不涉及歧視

「我相信美國小姐(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iss)是站在歷史錯誤的那方,因為它選擇主動歧視跨性別者,但創造有意義的改變之路一直是漫長而坎坷的。」葛林強調,「跨性別女性就是女性,我的觀點一直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是美麗的。」

2022/11/01 | 德國之聲

中國近30年來首度修改婦女權益保障法,二十大後政治局委員卻清一色都是男性

中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了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修訂案,這是數十年來首次修訂該法。全國人大表示,近年來關於修改完善婦女權益保護法案的呼聲較高,此次修訂內容涉及性別歧視、性侵犯、拐賣和綁架以及就業歧視等多個領域。

2022/10/27 | 方格子vocus

凱莉留言歧視原住民?論玩笑與歧視的平衡

金鐘得獎、cosplay放閃照,百靈果的凱莉可以說是近幾日最紅的人物,但就在這幾天內,凱莉的臉書留言開了玩笑。有人留言「你應該是得獎者之中最黑的」,凱莉回應「別忘了原民台」,這就使得許多原住民不滿。這被人批評歧視,到底玩笑與社會該如何平衡呢?

2022/10/22 | BBC News 中文

韓美混血黑人的美國夢:一出生就成為社會棄兒,八歲時他做出改變人生軌跡的決定

米爾頓所在韓國村子的孩子們會唱一首關於紅蘋果、香蕉、火車和猴子的兒歌。「我記得他們在對我唱得最響亮的那段,就是關於黑猴子的紅屁股那段。這就定了調。」他說。米爾頓說,作為黑人的兒子,在60和70年代的韓國,他不被當成韓國人看待。還因為他父親不是韓國人,他無權獲得出生證明。

TNL+ 2022/10/16 | TNL國際編譯

美國評估AI可望成為警察執法的有力夥伴,但演算法判斷失準的錯誤誰來承擔?

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正評估,未來將人工智慧技術結合警察系統的可能性,認為AI不僅是一種工具,甚至能作為警察執法的合作夥伴;然而過於依賴AI的偵測功能也容易導致判斷失準甚至侵犯人們權利,對於未來更廣泛的應用則亟需完整且具前瞻性的政策以規範。

TNL+ 2022/09/14 | TNL國際編譯

擔憂美國槍枝暴力犯罪氾濫,近6成中國遊客坦言解封後不願意赴美旅遊

中國官媒經常將美國槍械等暴力事件,歸咎於民主體制的推行,且往往以危言聳聽、千篇一律的報導方式,誤導中國民眾,試圖塑造「美國相當危險」的負面形象,進而牽制中國人民思想,最終危害到美國旅遊產業。

2022/09/03 | 黃皓筠

【圖輯】美國罕病患者透過社群媒體分享生活,「即便受殘疾所苦,也絕不被病情定義」

社交媒體猶如雙面刃,對罹患罕見疾病的凱爾布與史賓瑟來說,這裡是她們能夠互相幫助、消除社會誤解的地方,卻也同時必須承受網友酸言酸語帶來的傷害。透過生活點滴呈現真實樣貌的她們只想告訴世界,受疾病或是殘疾所苦的人們,絕不是由病情來定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