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

歸屬感,是指一個人對某樣事物、組織的從屬感覺,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4/03 | 精選書摘

《先陪伴,再教養》:當看見孩子偏差行為背後滿足哪些需求,會發現一切都其來有自

其實,選擇當個壞孩子,面對這些壞孩子的標籤,這些孩子縱使看起來嘻皮笑臉,但或許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人,不會是無緣無故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出現偏差行為,當我們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後滿足了哪些需求時,我們就會發現,一切都其來有自。

2023/01/11 | 精選書摘

《影響力習慣》:我們浪費太多精力和才智在應付辦公室政治、衝突以及高維護成本的同事上

為了找出影響力成員究竟具備哪些讓自己脫穎而出的特質,作者莉茲針對谷歌(Google)、奧多比(Adobe)、領英(LinkedIn)、美國太空總署(NASA)、史丹福醫療中心等機構的經理人進行調查,勾勒出他們心目中A+成員的輪廓,並訪談最終出爐的影響力成員,梳理出讓他們持續發揮影響力的工作方式。

2023/01/01 | 方格子vocus

Netflix紀錄片《以高潮之名:OneTaste的故事》:15分鐘的女性高潮冥想,是一齣濟世理想或騙局重演?

OneTaste初登場時,妮可頂多利用了一些宗教文化的詞彙來包裝OM(不然15分鐘的陰蒂摩擦有啥好賣的?)這家公司看起來就跟其他銷售瑜伽課程的單位沒啥差別,但多了被《紐約時報》等多家龍頭媒體報導、名流藝人支持的曝光,便足以使這家公司跟妮可在人們心中形塑出值得信賴的形象;而不是那種神秘兮兮,聚會地點隱密又排外的團體。

2022/12/08 | 精選書摘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友誼是天生而非製造的,你可能需要多次嘗試,才能找到名列你最好的前五位朋友

羅賓・鄧巴30年前就提出了「鄧巴數字」:一個人最多能保持關係的朋友是150人,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5人。《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是鄧巴全面研究友誼、人際關係的科普大作。社群年代、臉友無數的現代人,將能透過鄧巴的科學分析與觀點,重新思考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何從素昧平生變成摯友,窺探社交世界令人驚奇的複雜性,並且深刻理解友誼。

2021/09/06 | TNL特稿

【書評】《衝破封印的心靈魔物》:奧姆真理教如何踏上「恐怖組織」的不歸路?

「金錢是否萬能?」、「生命的層次應該還有不一樣的階段?」,加以世紀末的「末世感」腳步逼近,一種崇尚心靈、崇尚形而上、崇尚生命奉獻的氛圍,開始在日本社會悄悄萌芽,而這也就是培育出奧姆真理教的肥沃土壤。

2020/07/07 | 精選書摘

《平地而起》:星巴克關閉八千家咖啡店進行種族偏見教育,一個下午耗費約五千萬美元

多年來,星巴克設法為更多人鋪設通往機會的道路,而部分的努力已經超乎我的原本預期。然而,在二○一八年,當我觀察全國各地正在發生的狀況時,感到萬分痛心。

2019/07/02 | 精選書摘

《聰明國度》:日本學校想把女孩教育成怎樣?她們笑著回答:「機械人」

日本人普遍有種不想給人添麻煩的心態,所以會盡量讓自己顯得渺小,保持安靜。「這是個小島。大家都住得很近,所以才會那麼重視群體和諧。」

2019/06/30 | 精選書摘

《聰明國度》:學校想把日本女孩教育成什麼樣?她們笑著回答:「機器人」

漢娜解釋,日本人普遍有種不想給人添麻煩的心態,所以他們會盡量讓自己顯得渺小,保持安靜。「這是個小島。」茱麗葉說:「大家都住得很近,所以才會那麼重視群體和諧。」

2019/02/08 | 巷仔口社會學

青少年性別化的友誼發展:關係性 vs. 集體性的相互依賴

在青少年友誼發展的過程中,男生和女生從孩童開始就被鼓勵與教導用不同的方式來經營友誼關係。許多研究顯示,女生在友誼關係中比男生展現更深的親密關係、更高程度的承諾,以及傾向更緊密的連結;相對的,男生的友誼關係則透過共同參與活動的方式,與更多的個人友誼圈之外的人做朋友,具有更高的異質性。

2018/11/28 | GeogDaily地理眼

移工記憶中的味道:台北車站印尼街的族裔地景

印尼街藏身於台北車站東三門附近,是一條匯聚了印尼風餐廳、日用品店、美容院和書攤的50公尺小巷,因為地勢下凹形成與外界隔絕的異國小社會。比起其他地區,印尼街更能吸引移工的原因在於多了店家的中介。此處的老闆因為來台灣較久的關係,逐漸成為年輕移工的指引及撫慰。

2018/11/21 | GeogDaily地理眼

移工記憶中的味道:台北車站印尼街的族裔地景

印尼街藏身於台北車站東三門附近,是一條匯聚了印尼風餐廳、日用品店、美容院和書攤的50公尺小巷,因為地勢下凹形成與外界隔絕的異國小社會。比起其他地區,印尼街更能吸引移工的原因在於多了店家的中介。此處的老闆因為來台灣較久的關係,逐漸成為年輕移工的指引及撫慰。

2018/08/15 | 精選書摘

《關鍵行銷》:可口可樂如何創造消費者對品牌的「終極歸屬感」?

創造歸屬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徵求意見,以及共同承擔議題。這需要的是有商有量,而非告知。與其堅持「你晚上六點以前必須到家」,不如這樣問:「你覺得你今晚幾點可以回家?」

2018/08/15 | 精選書摘

你是「變身怪醫」嗎?人類內建的三種衝突潛力

我們人類為什麼必須要為這麼多的內心團隊衝突傷腦筋?這是我們物種的天性?還是文明和複雜社會結構下的產物?兩者都是!我們暫且離題,到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範疇去看看。

2018/07/03 | TIME

冒名頂替者症候群:70%的人曾感覺「自己是騙子」

根據《國際行為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70%的人都曾有「自己是騙子」的感覺。冒名頂替症候群可能發生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人身上:醫學生、行銷經理、演員、行政人員。

2018/07/03 | TIME

冒名頂替者症候群:70%的人曾感覺「自己是騙子」

根據《國際行為科學雜誌》的一篇文章,70%的人都曾有「自己是騙子」的感覺。冒名頂替症候群可能發生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人身上:醫學生、行銷經理、演員、行政人員。

2018/06/11 | 精選書摘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

家長和老師是成人,我們希望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那我們也應該學會控制我們的行為。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擔起自己行為的責任,改變自己,好讓孩子能在不傷害自我價值的情況下,也改善他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