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死亡

死亡(英語:death),是相對於生命體存在(存活)的生命現象,指維持一個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學功能的永久終止。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3 | 精選書摘

【小說】《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推薦序:面對成長時四散在世界的三魂七魄,吳曉樂堅定地以小說鎮魂

吳曉樂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開始,每一本小說,都試圖書寫社會的不同角落,其實全是她從不同方位看向世界的嘗試,因此她小說中的每一場死亡,都不是為了殺與恨、解謎與推理,而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如同《那些女孩沒有抵達》裡每一個人生命中離開、死掉的同學們,她們被一一點名,不帶責難。

2023/09/22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一切總有終結時,生命因而無意義?

如果一切總有一天會終結的話,我們所做的一切又有甚麼意義呢?哲學家Samuel Scheffler直接把這個問題稱作「the Alvy Singer problem」。這個因終會結束而感到意義虛無的經驗應該十分普遍,你又有感受過嗎?

2023/09/21 | 健康醫療網

虎頭蜂螫傷大於20處恐致命,如何避免被蜂「盯上」?螫傷後該如何急救?

蜜蜂和胡蜂螫傷主要發生在夏季和秋季,特別是9月份通報螫傷的人數達到最高峰。若是因螫傷而出現過敏性反應,可給予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是當症狀更嚴重時(如:過敏性休克),則需立即使用腎上腺素,並給予氧氣,必要時還需進行氣管插管。

2023/09/10 | 精選書摘

【詩集】《平庸之作》推薦序:在詩人不斷對生死的追問裡,死亡的神秘與可怖卻漸漸消弭

有會心的讀者當然可以看出,何杉的詩作中瘟疫一般的死亡氛圍從何而來。它有無力的疲憊,有時事的沈痾,也有何杉在其生死觀背後表現出來的時間觀,這為何杉的寫作帶來了語言上的顯著特點。流動般的敘述方式和語感,讓何杉在他的詩作中構建起一個「流動性的世界」。

2023/09/0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登革熱疫情處上升階段,單週增3死8重症,台南6旬男確診當日死亡

對於確診當天過世個案,鄔豪欣說明,為60多歲男性,有肝炎病史,確診前10天就有虛弱、食欲不振情況,但沒有典型登革熱症狀,當時就醫接受NS1快篩為陰性,後來又出現發燒、意識不清等典型登革熱症狀,就醫快篩陽性,病程發展快速,於當天死亡。

2023/08/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10月大男嬰染D68型亡為今年首例,提醒家長注意開學後傳染風險

林詠青提醒,腸病毒D68型病毒所造成症狀與71型或克沙奇症狀不同,後者較常有口手足病等症狀,D68型則較常併發肺炎,過往也有個案出現肢體麻痺狀況;家長須注意,小朋友若有意識變差、嗜睡、呼吸急促、發紺等症狀,都要考慮併發重症的可能。

2023/08/20 | 精選書摘

《好色日本性愛史》:做愛「要去了」到底是要去哪裡?——性愛與死亡的關係性

本書同時從性別、藝術、文化面觀察,讓春畫不僅僅是一般人眼中的「古代A書」,從而窺見江戶時代男女對性事的煩惱與解決之道。性愛煩惱古今皆同,江戶時代的人們又是如何應對的呢?不妨翻閱此書,來了解江戶性事的美好與趣味!

2023/08/18 | If Lin

【圖表】《山道猴子的一生》場景:台七乙那些地段最常出車禍,9年來有多少事故?

近日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成為話題,也讓許多人這才知道省道台七乙線是機車跑山的熱門地點。那麼台七乙線的機車車禍情形是如何?讓我們回顧2013-2021年車禍資料來認識這條道路。

2023/08/1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台灣相隔12年出現食腦變形蟲死亡個案,30多歲女發病7天亡,疾管署:戲水泡湯避免頭浸入水中

疾管署說明,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發病後死亡率約99%。

2023/08/09 | 李秉芳

犯罪被害人保護新制上路,性侵害補償金10到40萬,將隨物價滾動式調整

從2016到2021年間,犯罪被害補嘗金的過去平均決定金額,造成死亡的案件,遺屬能拿到的賠償金通常是介於40萬到56萬之間,而重傷則介於70萬到125萬之間,性侵案則是20萬到24萬之間。

2023/07/15 | 精選書摘

【小說】蔡崇達《命運》選摘:人要死的時候,第一個登門拜訪的,是記憶

全球暢銷480萬冊《皮囊》作者蔡崇達,推出以家中長輩阿太、也是《皮囊》裡首篇人物的人生故事《命運》,她帶給作者許多人生啟發——提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觀點,即使是失去阿爸的孤兒,又被神婆預言「無子無孫無兒送終」,她仍用一生來證明「我們的命運終究會由我們自己生下;我們終究是自己命運的母親。」

2023/07/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巴爾的摩社區派對爆大規模槍擊案2死、28傷半數是孩童,嫌犯估不只一人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昨天凌晨發生大規模槍擊案,警方表示至少2死28傷。根據非營利研究組織「槍枝暴力檔案」,這是美國今(2023)年內至少第337起大規模槍擊。據「槍枝暴力檔案」定義,大規模槍擊案指的是4人以上傷亡的槍枝相關案件。

2023/06/03 | 精選書摘

【小說】阮慶岳《銀波之舟》選摘:是的,記憶與夢境總會讓我想到死亡

阮慶岳最新小說作品,以小說之筆自我解剖,彌縫自我生命創傷困境。為了解答存在之謎,作者以小說之筆自我解剖,透過文字一次又一次復返記憶現場,審視記憶與書寫之間永恆的爭辯與彼此違逆。也經由書寫將記憶放下、通往領悟和渴慕,以此彌縫自我生命創傷困境。

2023/06/03 | 蜂鳥出版

《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彈性哀悼期的重要

何謂過渡哀悼期?一般而言,當你想到已逝的親人而可以不感到痛苦,回憶起逝者時不會不能自已地慟哭,並能重新將感情投放在日常生活中,代表你已逐漸離開哀悼期。當然偶爾還是會有一絲絲傷悲吧,但程度明顯已經較為平靜及緩和。

2023/06/02 | 精選書摘

《死亡不是問題,衰老才是》推薦文:人活到八十歲,我猜大概也就跟初生之犢一樣無畏了

本作寫於唐納.霍爾的「最後一本詩集」之後,切身描述自身面對老年的心境。在十四篇主題各異的散文中,獲獎無數的詩人褪去大師光環,以幽默而不自憐的文字,向讀者喁喁道出緩步於生命盡頭的最後風景。

2023/06/02 | 蜂鳥出版

《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做個貼心同行者的要點

你可能會擔心說錯話,令喪親者更加難過。其實無須刻意不提及亡者,因為就算你不提,他/她心內都充斥着亡者的影像;你若無其事地憶述有關亡者在生的故事片段,反而能夠撫慰喪親者的心靈,他/她會感激你沒有因亡者的離開而在言談間或生活上將對方排斥開去。

2023/06/02 | 蜂鳥出版

《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解開有關哀悼的迷思

我們不需刻意埋藏對亡者的記憶,或逃避觸碰關於亡者的話題。因為有時候透過其他人口中可以知道更多關於亡者的生活逸事、被欣賞的地方、為他人帶來的影響,我們可以藉此更立體認識我們的摯愛。

TNL+ 2023/05/28 | 劉威良

走進德國人的喪禮:只有三人參加,離世八年前她就把遺囑寫好了

德國遺產稅相當高,如果不是親人可以扣除的免稅額只有兩萬歐元,並要繳30%的遺產稅。配偶可以有50萬歐元的免稅額,直系親屬的兒女有40萬免稅額,孫輩如父母未亡可有20萬歐元的免稅。而少子化,也造成遠親繼承權訴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