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死亡率

衡量一部分人口中,一定規模的人口大小、每單位時間的死亡數目(整體或歸因於指定因素)。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1 | 潮健康

本土登革熱破8000例,未即時治療死亡率高達兩成,疾管署:出現六症狀應盡速就醫

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

2023/08/31 | 洪瑩霏

研究:日本18歲女性1/3考慮一輩子不生小孩,預估2070年總人口剩8700萬

儘管日本總人口數於2008年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但該國並非唯一面臨人口危機的國家,東亞地區的生育率下降更加急劇。台灣每名女性平均生育1.24個孩子,僅次於日本,而鄰國韓國的生育率僅為0.78,位居全球最低。

2023/08/11 | 德國之聲

日本死亡人數已是出生人數的兩倍,還能做什麼來阻止人口下降?

日本去年人口減少了80萬,死亡人口超過出生人口的速度達到了歷史高位。政府計劃扭轉這一趨勢,但許多人擔心其努力並不會奏效。

2023/08/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長庚發現台灣特有遺傳腎病死亡率達9成,全台約23萬人隱性帶原,建議3類孕婦篩檢

曾敏華說,腎臟的主要功能單位為腎小管及腎絲球,腎小管連接腎絲球,自體隱性腎小管發育不良,影響維持體液、電解質酸鹼平衡等功能,因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蛋白的基因突變,會出現孕婦羊水減少、胎兒出生後嚴重低血壓、腎臟功能衰竭及呼吸衰竭,幾乎都會死亡。

2023/07/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醫師示警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高於日韓、出生第0天夭折最多,衛福部擬優化周產期照護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新生兒死亡最主要原因是與遺傳染色體異常有關,這部分難避免,現階段沒有好方法解決;再者是與早產有關,這項歸類為可避免原因,也是政府努力方向,希望透過強化周產期照護,避免憾事發生,除了降低早產發生率,當發生早產,將即時提供幫助。

2023/06/30 | 精選書摘

《國家VS農民:廣西大饑荒》:「反瞞產運動」如何致使大饑荒更為惡化?

人民公社化後,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在集體化體制內得以順利推展,各地紛紛召開會議,「自上而下,層層開展反『瞞產』,通過大會小會輪番『核產』」, 以各級幹部會議打開反瞞產運動的局面。

TNL+ 2023/04/24 | TNL國際編譯

全球人口突破80億,等待我們的將是環境超載災難,還是人口衰退後自我毀滅?

到了22世紀全球人口究竟會如何,聯合國人口統計學家認為,最樂觀的情況是人口達到約104億後開始持平。這一龐大數字,無論你是否相信,將會影響大家對地球未來的看法、數十年後全球權力結構的改變,甚至是人類存在的目的。

2023/04/1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外媒分析4大關鍵問題:兩國人口數據從何而來?

身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只是種虛榮感,更代表社會與經濟上的重要性。在印度,這代表不斷成長的勞動力以及能夠刺激經濟活動的增長;在中國,這意味著能夠支持高齡化人口的適齡勞動人口愈來愈少。

2023/04/03 | TNL 編輯

坂本龍一生前被診斷出中咽頭癌及直腸癌,台大醫師建議男性腸癌篩檢年齡應下修至45歲

依台灣腸癌篩檢實證,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邱瀚模說,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公費篩檢,但以性別、年齡發生率分析,建議男性腸癌篩檢年齡應下修至45歲,女性因有荷爾蒙提供保護效果,公費篩檢年齡可維持現狀。

TNL+ 2023/03/16 | 陳慶德

難兄難弟「生不如死」:韓國出生率再創新低,2035年台灣接棒成為全球墊底國家

據最新報導,2月底各大韓國媒體,統計韓國生育數據,「再度」傳來悲觀消息,因為時隔兩年後,韓國去年總生育率再度跌破0.8,來至0.78的數值,仍為OECD唯一跌至1以下的國家。而因為這幾年COVID-19疫情波及,乃至公安事件(如去年萬聖節梨泰院踩踏事件)等關係,去年韓國的死亡人數,還創下歷史新高。

2023/02/12 | 精選書摘

《睡前這麼做,與夜尿徹底告別》:聽說夜間頻尿會提高「死亡率」是真的嗎?

本書內容基礎來自於〈日本夜間頻尿診療指導手冊〉──歷經11年修訂,並集結日本10位醫療泌尿專科名醫共同監修而成,針對臨床、診間最多人發生的困擾以及最常詢問的104個問題,透過QA問答的方式,以淺白、生活化的詞彙將深奧的泌尿、腎臟保健等知識一一羅列,確實引導民眾獲得正確的醫療知識。

2023/02/04 | 德國之聲

【專訪】人口專家易富賢:人口危機將讓中國和歐美都衰落,世界歸根結底是印度和非洲的

中國的人口出現了數十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印度的人口近期超過中國。這對全球地緣格局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中國又能採取怎樣的措施來應對人口危機?《德國之聲》就此專訪了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中國人口問題專家易富賢。

2023/01/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人口61年來首次負成長,學者估14.2億將成為最高峰值,網友熱議:有沒有後代真的很重要嗎?

中國去(2022)年人口負成長,是61年來首次,一名網友在微博上說:「沒有兒童,國家和民族都沒有未來。」來自另一名「愛國」網紅的評論寫道:「生兒育女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但其他網友指向飆升的生活成本,以及在現今中國養育孩子遭遇的種種難處。一名網友說:「我愛我的媽媽,但我不會當媽媽。」

TNL+ 2022/12/28 | 李少民

歷史重演?中國「躺平式解封」,正在複製三年前的「武漢病毒」危機

北京傳出的消息是:大批的人們呈現新冠病毒陽性。更令人擔心的是,很多人的症狀並不是像官方所說的如普通感冒一樣,他們並不僅僅是上呼吸道感染,而肺部也感染並受到嚴重損害。這些感染的人,有很多死亡。包括我的一位在北京的朋友,年僅66歲,感染後死亡。

2022/11/17 | 潘柏翰

今日本土新增2萬0078例、死亡77例,莊人祥:首批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明早配發

有關醫師王任賢近期受媒體訪問指出台灣在疫情期間最大的問題是設立「就醫障礙」,使得COVID-19死亡率超高,莊人祥在今日的記者會上也提供相關的數據予以澄清。

2022/10/19 | julia

公衛專家陳秀熙:前三劑疫苗防中重症能力已逐漸「歸零」,應盡快提升次世代疫苗覆蓋率

陳秀熙表示,近來研究顯示原始疫苗追加劑預防中/重症的效力會隨著時間下降,施打6個月後下降至50%以下,因此對於面對BA.5,中/重症高危險群不再受到疫苗保護,而形成「疫苗中/重症保護歸零」。若不補打次世代疫苗,原始疫苗保護能力下降現象持續下去,對台灣死亡率將產生極大影響。

TNL+ 2022/10/18 | TNL國際編譯

伊波拉疫情再起:烏干達2城鎮全區封鎖至少3週,蘇丹病毒株致死率超過41%目前仍無疫苗

全球現今確實有伊波拉病毒疫苗,但僅適用於對抗「薩伊伊波拉病毒株」(Zaire ebolavirus),然而,目前在烏干達爆發的病毒株為「蘇丹伊波拉病毒」(Sudan ebolavirus),「蘇丹」的致死率雖略低,約在41%至100%區間,但相較於多數疾病,其高致死率仍足以讓外界堪憂。

2022/08/01 | TNL 編輯

台灣疫情致死率高是因為簽署DNR比率偏高?醫師駁斥:放棄急救不等於放棄治療

簽署DNR(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是確診死亡率高的原因嗎?36.4%死亡確診個案簽署DNR,當中有慢性病者、機構住民,也有醫院推廣安寧緩和政策後的簽署者。部分醫療人員認為DNR簽署比例高,可能影響國內致死率,但也有醫師認為DNR並非不治療,討論死亡率應回歸年齡及疫苗接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