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死刑

死刑,是世界歷史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或政治團體或組織,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剝奪生命權作為刑罰的處罰方式。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22 | 李秉芳

死刑犯是怎麼長大的?逾7成僅國中學歷,平均關20年忍受煎熬絕望,寧願死也「不想當沒用的人」

多數死刑犯覺得,寧願死也不願意終身監禁,不知道自己繼續被關下去活著有何意義。還有人表示,「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被執行就是把命還給被害人。有個死刑犯分享,之前有個死囚殺死媽媽,被判死刑時都安然自若,後來改判無期徒刑後,反而自殺死了。

2023/09/1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相岸田內閣改組:強調大膽拚經濟,「台灣老朋友」武見敬三首入閣、上川陽子任外相引猜想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3日完成內閣改組,其中令日本政壇頗感意外的人事安排,就是由前法務大臣上川陽子接任外務大臣,這是日本時隔約20年再度出現女性外務大臣。因為外界普遍認為前外務大臣林芳正可能續任,所以上川的人事令日本政壇頗感意外。

2023/09/08 | 讀者投書

「防治毒品用重典」居然違憲?憲法法庭立意良善,但情輕法重違反比例原則

誠然,毒品造成的社會問題當然不容忽視,製造、運輸及販賣等將危害擴散至社會不特定場域的行為當更為嚴重,刑度比一般犯罪還高的立法,自然也不是全無正當基礎。然而,是不是所有個案都真的造成了如此嚴重的社會風險?惡性是不是真的重大?讓我們不得不採用如此幾乎足以摧毀當事人半生乃至一生的重刑來對待?我們可以用一些案例來反思。

TNL+ 2023/09/01 | TNL國際編譯

沙烏地阿拉伯男子因網路發文被判死刑,政治與言論壓迫已來到新高點

今年54歲的默罕默德・阿爾甘地(Muhammad al-Ghamdi),是一名已經退休的教師。雖然他在網路上的發言其實並不激進,但沙國法院認為阿爾甘地的社群帳號上發佈的內容,已經可以被視為犯罪行為,所以判他死刑。

2023/08/31 | 李秉芳

城中城大火二審認定「間接故意」不是過失致死,改依殺人罪維持無期徒刑

法院指出,被告黃格格案發前傳訊息給郭男「你要敢玩我就陪你玩,我沒什麼好怕的」、等,依據台灣司法心理學會之鑑定,被告性格衝動、報復心強、同理心低。且曾有因心中憤恨即對他人住處丟汽油彈的犯罪前科紀錄。

2023/08/23 | 《思想坦克》

談憲法法庭判決死刑犯「連身條款」與販賣一級毒品,大法官「縱放」的說法是無的放矢

最近有兩個憲法法庭的判決宣布,分別是112年度憲判字第13與第14號判決,而前者涉及到毒品的問題,後者則是所謂的死刑犯連身條款,其中第一項對「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的解釋產生最大爭議,甚至被批評是「大法官縱放」,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TNL+ 2023/08/22 | 林易萱

《八尺門的辯護人》:語言的權力、血統的原罪,死刑這面鏡子究竟映照了誰?

《八尺門的辯護人》導演曾說過,創作這個作品時先確認主題,再進行後續發想與延伸。死刑是整個影集討論的重點議題,但不同於直接呈現死刑立場的對立,導演更像是透過案件調查進度,還原死刑嫌犯的形成過程與原因,嘗試找出問題的癥結,而不單只是在死刑議題上進行扁平的討論。

2023/08/18 | 《思想坦克》

《八尺門的辯護人》:在牌桌上喬事喬人喬生死,法律本來就是權衡和妥協之下的產物

本劇可以看到台劇的顯著進步,以及平日難以討論分明的議題,透過戲劇開啟觀眾的想要理解,儘管有些政治橋段處理得極生硬,難掩瑕疵。若問說《八尺門的辯護人》值不值得看?我還是會說滿值得一看的。嗑完劇,甚至可以把原著小說找來一讀。

2023/08/17 | 方格子vocus

從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淺談精神抗辯,以及在司法上如何應用?

社會安全網對於心理健康的議題一直在討論,除了在網絡上的鞏固之外,還有會造成影響的因子也是值得被重視。例如像《八尺門的辯護人》因為有壓榨移工的老闆,對於身心理產生巨大的壓力,就連今天沒有心理疾患的人也有可能因為脆弱性引發心理疾患,或是做出類似的行為。

2023/08/14 | 精選書摘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三島女子短大生燒殺事件,在台灣會被判死嗎?

本案當中,被告人的行為並非金錢為目的,亦無事前的周延計畫;同時,本案被告也未具備殺人之前科。最高法院審酌本案發生過程,是被告隨機強拉無辜的路人,並在對被害人強制性交得逞後,為盡早施用安非他命之念頭,及避免強制性交犯罪行為遭被害人舉報;先以膠帶控制被害人行動,並以燈油澆淋被害人、點燃被害人頭髮將其活活燒死。被告利用相當殘虐的手法殺害被害人,造成被害人死亡之重大結果。

2023/08/14 | 李秉芳

憲法法庭宣判「連身條款」合憲,38名死刑犯其他救濟程序進行中

法務部說明,雖然憲法法庭判決連身條款合憲,但是因為全台灣目前38位死刑犯,都另有以其他事由聲請憲法訴訟,其中也包括「死刑是否違憲」,這些司法救濟程序都仍在進行中,因此依法無從執行死刑。

TNL+ 2023/08/12 | 傅紀鋼

《八尺門的辯護人》:直白寫出台灣問題、顧到每個人物縱深,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台劇

《八尺門的辯護人》自從上Netflix後便在台灣掀起大量的討論,許多人透過此劇才知道台灣漁業的長期勞動問題。而更精彩的是,導演唐福睿在本劇中囊括廢死、勞權、都原聚落、外籍漁工、司法弊病⋯⋯等社運議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將故事寫得面面俱到,各自將人物與情緒轉和推演得合理,可說是台劇不可多得之傑作。

2023/08/11 | 精選書摘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國民法官參審前,是否對於死刑有所了解?

被告在營業中的柏青哥店內,基於無差別殺害客人及店員等之殺人目的,將事先準備的汽油潑灑於店內地板並點火;其縱火導致柏青哥全店燒毀,並造成店內客人及店員傷亡,共計五人死亡、十人輕重傷。第一審裁判員審理時,宣告死刑;第二審駁回當事人上訴;最高法院支持一審死刑判決。

2023/08/05 | 精選轉載

臨床心理師看《八尺門的辯護人》:鄧伯的案子讓我第一次思考「殺了人該不該判死刑?」

「拜託沒那種屁股就不要生」、「智障生智障不是活該嗎」、「前世欠債今生還」、「這種年紀就算判死也撐不到那一天了吧」。讀故事的人不多,看熱鬧的倒是不少,為了正義也好,為了宣洩也罷,這兩件事本來就很難分得清楚,只是那些情緒性字眼,都離我看過的鄧伯非常遙遠。

2023/08/04 | 精選轉載

《八尺門的辯護人》:在多語族群混居的台灣,語言使用的本身就是權力階級的展現

《八尺門的辯護人》用一個權力架構萬般不對稱卻很合理的故事,訴說了越過殺人之門那基於義憤、似乎短暫的心神喪失的過程,其中牽涉產業利益糾葛、造成連翻譯都是根本問題,最後還在責任年齡上都有所爭議的故事,讓人快要懷疑,這離奇是否司法之日常。

2023/08/03 | 精選轉載

《八尺門的辯護人》故事原型「湯英伸事件」發生時,那時我是個剛跑新聞的菜鳥

為了搶救這位年輕人,我們第一次以記者身分參與連署,呼籲「槍下留人」,仍未能挽回湯英伸的生命。據悉,湯英伸執行槍決時,堅決不願打麻藥,並說:「我罪有應得,必須承受這個痛。」此案引起社會嘩然,餘波盪漾不止。

2023/07/28 | 讀者投書

死刑的特色與困局:廢死之後,台灣治安會更加猖狂敗壞嗎?

關於死刑的爭議可謂爭論不休、永無止境,小到成為辯論賽的議題,大則成為政治上用以互相角力的口水戰。以下筆者將分析死刑之特色、廢死意義以及不同面向對於死刑的看法,並結合現有的法理依據,深度論述死刑是否有其存在之價值,以及未來若成功廢除死刑後台灣將會何去何從。

2023/06/28 | 李秉芳

國家人權委員會將成立「逐步廢死小組」,陳菊呼籲政府暫停執行死刑

國家人權委員會也將成立「逐步推動廢除死刑並促進社會對話工作小組」,規劃透過深入調查被害人家屬與死刑犯家屬所面臨的處境、促進人權教育以提升民眾對廢除死刑的了解、加強與國會溝通修正涉及死刑之相關法條等方式多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