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殖民主義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戰爭或其他方式尋求或取得另外土地及其土著居民的政策。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17 | 洪瑩霏

以色列提議米吉多鑲嵌畫遷至美博物館,學者憂破壞歷史意義

考古學家、福音派基督徒和以色列官員對米吉多鑲嵌畫的遷移與否,爭論不休。《美聯社》指出,以色列官員擬議向華盛頓聖經博物館提供考古物的貸款,不僅突顯了以色列與美國福音派基督徒之間日益加深的聯繫,也顯示該國開始依賴美國福音派基督徒的政治支持、旅遊收入和其他好處。

2023/07/07 | 德國之聲

法國暴動的深層原因:法國政府不斷將自己描繪成非種族主義者,但移民後裔卻感受不到

法國暴力抗議引發的騷亂似乎已經平息,但憤怒持續存在,但與該國殖民歷史有關的種族主義問題總是被忽視——法國長期以來一直將自己描述成「色盲」,不收集有關其公民種族的人口普查或其他相關數據,然而許多走上街頭抗議的移民後裔並沒有感受到這一點,例如「法國警察存在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問題」的指控,至今仍被法國政府否認。

2023/05/27 | 讀者投書

【書評】《婚姻生活》:故事情節從不完美,透過多元族裔解構傳統基督教婚姻

攤開《婚姻生活》,故事情節從不完美,教會訴諸的一男一女神聖婚姻並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重組家庭、外遇、離婚、再婚、同居關係。台裔美籍酷兒學者劉文評論《婚姻生活》時,以「單偶制」名之,將現行的普世婚姻將之視為一項有待公眾討論的社會制度。

TNL+ 2023/05/22 | TNL國際編譯

英式 vs. 美式中國菜論戰,反映飲食在地化背後被忽略的歷史脈絡

日前英式中國菜因加入酥炸雞肉球、薯條及咖哩醬遭美國人炎上,拋轟根本不夠正統。儘管兩國間激烈的辯論,反映出無論是美式或英式中國菜都不是那麼的道地,但其受歡迎程度,對於許多英國及美國TikTok用戶來說,已成為捍衛國家榮譽的問題。

TNL+ 2023/04/23 | 馮月明

【析聽廣東歌】陳蕾《下流社會》:一種橫蠻與一種缺失

香港年青一代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跟這套被他人所訂好的老規則?為什麼一定要按你的方向、你的綱領?年青一代要控訴的,不在於「遊戲勝負」,重點不在於他們有沒有能力買房子,不在於物質條件如何,而在於「遊戲規則」由誰來制訂,在於他們在社會中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凡此種種,都在陳蕾的《下流社會》找到回響。

2023/01/02 | 精選書摘

《明信片串起的交流史》:來自死國的明信片,是我們追蹤殖民主義、帝國以及歷史地理流動狀態的方式

物質文化史學家莉迪婭.派恩從家族的明信片收藏談起,以「社交」為探索角度,探討郵政、印刷、宣傳、觀光、國族認同等方向,帶領我們回到明信片的黃金時代,透視明信片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發展演變以及在當代的樣貌。

2022/09/14 | BBC News 中文

英國女王逝世:非洲如何看待殖民時代和女王留下的遺產?

對一些人來說,英國女王的去世重新喚起了他們對殖民統治時那些血腥歷史的記憶——對原住民的暴行、從西非國家偷竊雕像和文物、從南部非洲和印度偷竊黃金和鑽石、以及奴隸制和壓迫。

2022/09/07 | 精選書摘

《Diamond》:鑽石的黑暗面歷史悠久,比它璀璨閃亮的那一面還要古老

這場堪稱全世界最知名的廣告行銷與貿易壟斷手法,究竟是如何誕生?資本家們是如何一邊創造鑽石永恆的美好意象,一邊驅使勞工在殘酷的深坑裡挖掘鑽石?要理解箇中原由,唯有跨越五大洲,一探資本家如何結合殖民主義、種族隔離,創造歷久不衰的鑽石產業。

2022/08/04 | 王祖鵬

英國與希臘的「文物戰爭」:大英博物館願「出借」帕德嫩石雕,希臘對談判持開放態度

各界呼籲大英博物館將石雕返還給希臘,帕德嫩神廟的石雕所有權爭議在此十餘年間紛爭不斷,卡在英國與希臘之間。而經過希臘政府多年的抗議聲明之後,大英博物館現在對帕德嫩神廟石雕採取了漸進和解的態度。

2022/07/14 | 黃照靜

酒桌上的丹麥亂彈(四):貿易立國的丹麥手氣不好,在遠東落得一個海上基地都不剩

以貿易立國的小國丹麥,在買賣島嶼上實在手氣不好,終於在遠東落得一個海上基地都不剩。而隨著中元大地的政權演變,丹麥也抱著一樣的邏輯:誰當政,我的櫻桃酒就賣給誰。

2022/06/20 | 精選書摘

《做哲學》:有沒有普遍適用於所有時空文化社會的道德規範存在?

不同社會文化在道德規範上的差異,讓不少哲學家思考,我們口中所謂的「道德」,會不會都只是相對於不同時空文化社會下的產物?會不會其實沒有放諸四海、普遍適用於不同時空文化社會的道德規範存在?這也開啟了相對主義者與普遍主義者之間的論戰。

2022/03/09 | 精選書摘

《藝術何以如此悲傷》:莫札特他們決定透過歌劇《魔笛》,暗中散播共濟會的思想

本書遍覽各大藝術領域中的名作,選出其中共同蘊含的重要主題為經緯,探討每一個弱勢族群的身影如何透過不同視角與型態,反覆地出現在世人所熟知的藝術作品中。而比藝術作品本身更為戲劇化的藝術家思想與人生,也一併對照與討論。

2022/02/28 | TNL國際編譯

比利時的轉型正義難題:殘酷統治剛果殖民地數百萬人喪生,利奧波利二世銅像該不該移除?

比利時的殖民遺產,包括對非洲人民的暴力、盜竊自然資源和反黑人種族主義,是「比利時不總是承認和充分認知的既定歷史事實。」

2021/10/07 | 潘柏翰

【2021諾貝爾文學獎】坦尚尼亞作家古納摘桂冠,因流亡而寫作,思考殖民主義和戰爭的世代後果

坦尚尼亞(港譯「坦桑尼亞」)作家古納最新作品《來生》的結局令人驚訝且難以預料,但同樣的觀念一再重複地出現在書裡頭:倘若統治政權的意識形態——在此指的是種族歧視——要求屈服與犧牲,個人在意識形態面前毫無抵擋之力。

2021/10/05 | 精選書摘

《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靖國神社——英雄、烈士與怪物之間的灰色地帶

本書關注二戰紀念碑的獨特之處,說明這類紀念碑之所以特別被重視、極少面臨遭拆除的命運,就在於人們對二戰英雄、烈士、狂人,乃至對戰爭中的末日意象與戰後復甦的理解,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輔相成。書中分為五大部分,分別從不同角度檢視二戰紀念碑的意義。

2021/09/27 | 精選書摘

《愛的帝國》:法國人藉由否定或還原菊花夫人的眼淚,書寫日本19世紀末忐忑不定的歷史

馬特.松田透過文學作品的比較分析、檔案文獻的爬梳考證,還原歷史事件的原委,揭露法蘭西「愛的帝國」的實相與幻象,並且提醒讀者即使今日已是二十一世紀,但殖民主義的幽魂仍未散去,依舊徘徊蟄伏於亞太地區,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