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殺人犯

殺人犯是:

干犯他殺罪,又已經罪名成立的犯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1/11/13 | 精選書摘

【小說】《倖存者,如我們》選摘:那天晚上在謀殺之後,我在黑暗中走了好幾個鐘頭

《倖存者,如我們》是歐大旭又一凝視現實的深沉之作,如此優雅又如此哀傷,描繪了邊緣人社會中的掙扎與遊蕩,更迫使讀者反思權力、種族和階級。遭受種種苦痛的倖存之人,究竟能否在絕望中找到希望之光?

2021/04/25 | 精選書摘

【小說】《天國少年》選摘:質數是天生孤獨的數字,在質數月的質數日出生的我也是孤獨的

一直行使緘默權的嫌犯,與負責看護他的護理師一同解開數學題,藉由數學進行溝通、心靈交流。他開始一點一滴地向護理師透露祕密裡關於自己與謎樣的死亡記號的線索,一個漂泊世界的難民、自閉症患者、數學天才,同時也是頭號罪犯的人生……

2021/04/22 | Lo's Psychology

《Mouse》:真的有「精神病態基因」嗎?淺談MAOA基因

缺少或擁有變異MAOA基因並不代表一個人必定會成為殺人犯,後天環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020/06/20 | 法操FOLLAW

《捍衛雅各》:人一旦被貼上「殺人犯」的標籤之後,就很難撕掉

當人一旦被貼上「殺人犯」的標籤之後就很難撕掉,如同書中的台詞:「你笑,他們說你沒把審判當回事;生氣,他說你脾氣暴躁、毫無悔意;你哭,他們說你在裝可憐」。許多冤案不就是這樣形成的嗎?

2019/10/25 | 譚蕙芸

記者採訪陳同佳,想起《我們與惡的距離》

多名在現場採訪陳同佳的記者均表示,採訪時不斷想起台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相關劇情,無論是追訪犯人的道德爭議,還是反思更宏觀大結構的操弄上,記者又何嘗不是任人擺佈的「棋子」?

2019/10/09 | 法操FOLLAW

日本「足利事件」:有DNA鑑定和自白,為什麼還是冤案?

1979年至1996年,日本有多名女童下落不明,一位娃娃車司機被認為是元兇,但後來被平反是冤案。而殺人犯還逍遙法外,追訴期會因為是冤案而停止計算嗎?

2019/04/22 | 法操FOLLAW

照顧死囚、執行死刑的獄警,為何變成了殺人犯?

從結果來看,李奧殺了七個人顯而易見。但韋伯律師想告訴大家的是,原本生活正常的李奧,成為國家體制下的獄警後,才演變成現在的瘋狂殺人犯。

2019/04/21 | 法操FOLLAW

《殺了七個人之前》:同時照顧死囚和執行死刑的獄警,為何變成殺人犯?

李奧在17歲時成為獄警,工作的第一天,典獄長就指派他護送一位死囚上絞刑台。而李奧在某次下班途中,突然射殺七名黑人。辯護律師在調查案情時,得知死囚都是由獄警照顧,再將他們送上絞刑台,他認為這很可能是造成李奧精神崩潰的原因。

2019/04/05 | 精選書摘

《殺人犯的孩子》:媒體只求獵奇報導,無人理會犯罪者家屬所受的傷害

家屬普遍都不是對於家人走上犯罪之路,身為家屬的自己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而道歉,只能單純在形式上對於造成社會騷動與不安致歉而已。

2019/04/05 | 精選書摘

《殺人犯的孩子》:突然收到獄中的哥哥來信,她心中湧起一股憤怒

咲江和母親懷抱著相同的想法,認為哥哥並不是會殺人的人,雖然他會欺騙人、偷東西,但從未對任何人施以暴力。話雖如此,但哥哥至今為止給很多人添了許多麻煩,咲江認為無期徒刑的判決很妥當。

2019/02/01 | 精選書摘

《撕開的真相》:沒有一個心理正常、能分辨是非的人會對小孩這樣做

有個專有名詞形容戰爭時做的決定對人帶來的困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曾參加過死刑陪審團的人也會說起憂鬱、酒精濫用、鬼魂纏身。不是每個人都如此,但有些人會這樣。入選陪審團的男女會一起住進隔離的飯店,切斷和家人的聯繫,每天都是看著同樣的影像入睡。

2019/01/31 | 精選書摘

《撕開的真相》:沒有一個心理正常、能分辨是非的人會對小孩做這種事

有個專有名詞形容戰爭時做的決定對人帶來的困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曾參加過死刑陪審團的人也會說起憂鬱、酒精濫用、鬼魂纏身。不是每個人都如此,但有些人會這樣。入選陪審團的男女會一起住進隔離的飯店,切斷和家人的聯繫,每天都是看著同樣的影像入睡。

2018/09/12 | 湯米

【插畫】無法解決問題,先檢討受害人好了

好像是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樣,把苛責指向那些可以掌控的人身上,更像是一種心情受到影響而遷怒的行為。

2018/06/18 | 法操FOLLAW

幻聽犯案仍被判死,主張精神障礙能作為減刑的依據嗎?

法院於107年6月7日宣判,以殺人罪判處李國輝死刑。雖然李國輝在審判時聲稱自己有幻聽,也經醫院鑑定李國輝的確有幻聽的症狀,但最終李國輝還是被判死,究竟法院判死的依據為何?難道主張精神障礙,已經不能作為減刑或免刑的依據嗎?

2018/06/10 | 湯米

【插畫】身為嫌疑犯該有的表情

原本應該用於「呈現真實」的新聞報導,在今天,反而比較像是說故事大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