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

母語又稱第一語言,是一個人出生以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3/25 | 留德趣談

Student*innen是甚麼?對於非母語者,有些問題被誤會是「阿茂整餅」

在外地生活,聽著非母語時,使人思考到同一個字詞可有不同意思。德國人說話直接,說「不好」時,或許代表其實你已做得不錯,但仍有些欠佳之處;然而華人說話較婉轉,很少直接說對方做得不佳。而一些歐洲語言的字詞亦常被華人誤解。例如

2023/03/19 | BBC News 中文

解碼「夢的語言」:做了多語並用的夢,對我清醒時學外語有幫助嗎?

如果你會說不止一種語言,也可能會有類似的經歷,它們在你的睡眠中攪合在一起。我自己的夢裡經常用英語 ——那是我在倫敦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還有我童年時的語言德語。但是,我們的大腦如何、以及為什麼,會想產生這類多種語言並用的夢呢?它們對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的語言技能會產生影響嗎?

2023/02/28 | 音音有代誌

主持人內克推出《H.I.T.聲產線 流行音樂系列報導》,探索台、客、原民音樂母語歌曲的故事

《H.I.T.聲產線 流行音樂系列報導》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20週年唯一補助的聲音專題,專題名稱極具巧思,除了是「熱門」、「大眾流行」之意,也取用「Hakka客語」、「Indigenous languages原住民語」、「Taigi台語」三語的英文字母首字。三類語言在流行音樂產製過程中,各自具有獨特的發展脈絡,合在一起時,則成為台灣流行音樂蓬勃發展的生命力。

2022/11/26 | BBC News 中文

一親一語?在家只說傳承語言?專家解讀多語家庭育兒的最佳方法

許多雙語育兒方法都不同程度地警告不要過早讓孩子接觸新語言,或是混用語言,表示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延遲他們的語言發育,並不利於學業成績。但研究人員已經花費幾十年試圖揭穿的迷思,研究還顯示雙語者具有認知優勢。

TNL+ 2022/08/26 | 高澄天

當我們不存在台語文的讀者市場,它的書寫與發表就是一場篳路藍縷的苦行

台語文的政治功能,凝聚認同太強烈了,以至於屏蔽了它作為一種語言的——追求聲韻的、詞句的文學美感的追求。筆者期望,當我們談及台語文,可以不要有那麼強烈的政治目的——還語言以本來面貌。

2022/08/21 | BBC News 中文

中英夾雜不是故意的:大腦如何駕馭我們說雙語或多語?

無論如何,使用語言可以說是人類通過學習掌握的最複雜的技能之一。許多研究表明,必須駕馭多種語言與認知能力的提高有關聯,不過這種關聯會因工作任務和年齡的不同而有異。

TNL+ 2022/08/18 | 留德趣談

香港人到異地,才發現原來自己英文這麼好

來了兩三個月後,發現自己英文流利了無數倍。甚至英文比廣東話快出口,滿嘴都是英文。

TNL+ 2022/08/12 | 留德趣談

最珍重的教授廣東話經歷

說粵語的我,才是最自然和自在的自己;與人交談時,猶如毫無保留呈現真實一面。

2022/08/02 | TNL 編輯

台大學生會迎新傳單陷本土語言爭議:「會長的話」以台語呈現遭抨擊,會長強調台灣是多語國家

有網友反應看不懂台語,卻收到學生會回應:「自信點,把『我感覺』拿掉」。對此,副會長表示這不代表全體學生會發言。不過,會長也在個人臉書上強調,「會長的話」作為個人發言,當然可以表達自己的立場。

2022/06/3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專訪】《台語心花開》作者鄭順聰:台語是間鑠奅(SIAK-PHĀNN)的百貨公司

「台文出版市場或許還算小眾,但《小王子》台語版的亮眼銷售,顯示仍有群堅定的台文讀者存在。」鄭順聰笑著說,自己只是先替台語建一間小小的百貨公司,未來還有更多更大間的,而台語本身這偌大的百貨公司,將永遠敞開大門,歡迎光臨。

TNL+ 2022/05/24 | 劉威良

烏克蘭人拒說俄語區分敵我,提醒我們母語有如核彈般保護台灣的強大威力

歐洲國家語言和英文雖有些相近,但歐洲人打心眼就不會認為國際化就要用英文來替代多國不同的語言,這就是歐洲生氣蓬勃又有尊嚴的核心價值。

TNL+ 2022/05/17 | 留德趣談

講母語和外語的自己,會有所不同

說外文的自己,不是在家鄉長大說母語的自己,而是脫胎換骨。

2022/05/11 | 精選書摘

《想像「聲辯才博」》:對人類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的台灣,普遍使用的「國語」卻不是大多數人的母語

我想提出三個原因來呼籲家長們應該親自或讓自己的長輩教子女們世襲的母語。第一個理很最簡單。因為這樣做可以保持一些自我生活方式的認同,減低隔代間的摩擦或矛盾。

TNL+ 2022/04/29 | 劉威良

借鏡烏克蘭如何建立敵我意識,突顯台灣母語教育正是對抗中國的重要武器

在戰爭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快就辨別資訊,知道會使用母語的人就是自己台灣人,不會說母語的人,就不是台灣人,這不是現今烏克蘭和俄國戰爭中,識別敵對陣營重要的基礎嗎?

TNL+ 2022/04/25 | 留德趣談

Let's switch to Cantonese——在外國遇上會廣東話的人

在我城市的Expat Meeting上,遇過幾十個國家的人,但八年來只曾遇過一位會說廣東話的外國人。

2021/12/07 | 張雅粱

如何有效實施新住民語文教育?若學校每週只教40分鐘,還不如邀新住民父母入課堂

新住民語文的核心目標是要讓小孩認同家庭,幫助他們喜愛母語,而不是工具式地訓練他們成為外語專家。如果一星期在校只能接觸40分鐘的新住民語,還不如邀請新住民父母進入課堂,教孩子唱童謠、說故事、做童玩、做點心,讓小朋友更愛他的父母,願意開口說母語,這比任何的考試、拼讀和讀寫,都來得有益處。

2021/11/24 | 留德趣談

講粵語的你,最自在的你

粵語的俚語和歇後語,背後是香港百多年歷史和廣東幾千年文化的結晶,不是西方人和海外華人容易明白的。

2021/11/21 | 芭樂人類學

今晚,我想來點「原電音」:談原住民音樂創作的貼撕標籤行動

新世代原住民音樂人在創作時貼上「文化斷裂」標籤,就是因為理解了原住民族經歷的長久殖民歷史,也明白了這個世代在語言、文化和土地環境的斷裂,既然斷裂產生了,那麼我們就正視因為斷裂而產出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