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民族誌

民族誌(英語:Ethnography;希臘語:ἔθνος [ethnos,民族、人群] 加上 γράφειν [graphein,書寫])是一種寫作文本,它運用田野調查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研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7/14 | 精選書摘

《異地安身》導讀:尋找台灣與東南亞的連接,寫下逐字熟成的田野故事

《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這本書當中的五個田野故事中,「異地」可以是如同異托邦般的普悲寺、可以是留學生與婚姻移民或移工之間的區隔、可以是華文學校之外的「社區」、也可以是數十年無法釋懷的難民與族群身分。「安身」則很明顯的是因為走出舒適圈之後,關係蔓生,讓新的身分滋長,彌合了原先的差異。

2023/06/29 | 有關人類學

讀《與糖同行》:行過死蔭之地,貝里斯甘蔗種植帶來糖尿病狂潮

在加勒比海小國貝里斯,NGO組織發放的免費糖尿病飲食宣導手冊寫著:「早餐建議:勿攝取含糖飲料,勿攝取各種精緻澱粉。」但難過的是,精緻澱粉類食物像米飯或木薯便宜又管飽,正是當地最常見也最容易準備的主食。對居民來說,所謂好的食物從來不是容易就可以上桌的。

2023/04/05 | 有關人類學

讀《債務危機下的南韓人》:露宿街頭也分等級,只有「IMF無家者」才值得金大中政府援助

1997年,破產的韓國政府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條件的金融援助,被迫開始一系列的組織與經濟重整計畫。此時大財團開始裁撤一批又一批員工,中年失業的男性被媒體起了個名字:「IMF無家者」。

2023/02/22 | 有關人類學

讀《超音波產檢的大眾生活》:美國版俗女養成記,彷彿看著貨物正通過海關檢查

在《俗女養成記》第二季中,謝盈萱飾演的陳嘉玲懷孕後原意去醫院進行墮胎,卻意外因此做了產檢超音波檢查。她看著體內胎兒映在螢幕上,猶豫洶湧而來,最終放棄墮胎計畫。《超音波產檢的大眾生活》一書的作者Talor要我們思考,曾幾何時,我們已經這麼習慣超音波產檢(以及背後的這套預設)了呢?

2023/01/26 | 芭樂人類學

【書評】林徐達《在奇幻地》:當思覺失調者做了一個夢,人類學家如何知道是夢還是幻覺?

當思覺失調病患做了個夢,人類學家當然把它當作夢來聽,但是醫療案例可能會讓他另外以幻覺的臨床多樣性來重新理解這個故事。在這麼多拓樸式的醫療田野現場中,我們看到林徐達老師一直在讀者身邊說故事,帶我們走入許多過去看不到的機構處境。

2023/01/11 | 有關人類學

讀《祈禱與掠食》:當豹成為母親,生而為人或動物並沒有甚麼不同

在南美洲Wari’人的神話、巫術與傳統信仰中,人與動物之間只有身體上的不同,他們彼此分享同樣的觀點,而差別只在人(wari')、敵人(wijam)、獵物(karawa)身分運用上的不同。

2022/12/11 | 巷仔口社會學

從《疾病的隱喻》到《命若星塵》——談疾病回憶錄為何而寫?如何書寫?

艾瑞克(Erik Olin Wright)的回憶錄就是屬於第二種類型。作爲一名社會學家,艾瑞克的疾病回憶錄《命若星塵》也像是社會學家的田野筆記,時不時會有社會學理論,觀察和分析。他一方面巨細靡遺地書寫治療過程帶來的身體疼痛,以及問題如何一個又一個登門拜訪,。另一方面,他又努力推進自己的寫作進程。

2022/12/10 | 馬光廷

【書評】《穀倉效應2》:跳脫二元對立,擁抱多元視角,從人類學視角探索商業本質

邰蒂鼓勵讀者培養「人類學視野」(亦即書名「Anthro-Vision」),學習用人類學思維去觀看世界,並擁抱多元視角,自己的視角可能很狹隘,惟有跳脫傳統二元對立的思想框架,才能看見事物的本質。

2022/11/26 | 有關人類學

讀民族誌《沙漠中的太空船》:阿布達比的永續野心,現實卻如同蝨子爬滿華美的袍

2006年,大型都市計畫「馬斯達爾」(Masdar)在阿布達比啟動,標榜全城無車、無汙染、無碳排。這樣從無到有的城事建設計畫,被一名美國留學生形容如「沙漠中的太空船」一般魔幻。但在這樣進步、科技、綠能的願景背後,現實卻是「爬滿了蝨子」。

2022/10/13 | 精選書摘

黃樹民《林村的故事》:林村是近百萬中國農村的一個經典縮影,我有幸目睹並記錄它所經歷的波瀾起伏

《林村的故事》以作者和葉文德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推展,徐徐揭示林村自一九四九年後所受的衝擊與回應;由於筆調流暢,情節曲折,令人似在讀小說,常被譽為不只是扎實的學術研究,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甫出版就成為經典。

2022/09/29 | 精選書摘

《尋找尊嚴》:原本彼此尊敬的波多黎各人,抵達美國就開始一直受到輕蔑及羞辱

這些經濟上的硬性規定形塑了波多黎各人的生活,而在意識形態方面,公然推崇種族主義的「文化入侵」更加鞏固了這樣的規定,其中極具象徵意義的就是美國殖民政府,直到一九四九年都仍在波多黎各學校推行的全英語政策。

2022/09/12 | 芭樂人類學

《尋找尊嚴》:一個抵抗壓迫,同時自我毀滅的美國內城底層世界

閱讀此書,我們終於能夠用一種跨越種族的、白話的、同情乃至同理的,卻又感覺受騙的心情;有機會深入了解性暴力的養成,以及那不忍卒睹的集體輪姦少年儀式,哪怕它已經被化為文字。

2022/09/09 | 有關人類學

讀《主權島嶼》:逃離動亂的海地,仍逃不出美軍構築的海上堡壘

逃出貧困、動盪的海地島國,這些海地流亡難民與美國驅逐艦在加勒比海相遇。一邊是「逃離」動亂追求應許之地,另一邊則是「逃離」美國國內法律,執行美國社會意志。雙方在「逃」的過程中,不斷的在重塑海洋、國家邊界與主權。

2022/09/01 | 有關人類學

讀民族誌《爐灶之熱》:米飯、血液、母乳維繫家內親屬關係,也是蘭卡威漁村社會的基本組成

Carsten眼中的蘭卡威馬來人,社會中有著清楚的運作邏輯,在多層的架構中,家屋是最主要的分析單位。而爐灶所產出的米飯飲食文化,則維繫了家屋內的親屬關係,是生命之源。

2022/08/26 | 有關人類學

讀民族誌《戰爭與鬼影》:昨夜彈殼飛如星雨,今日破碎生靈與迷失亡魂遍地

「我早就死了,但我的身體太強壯,沒辦法跟心一起死。應該就快了,希望快了。這樣我就能再幫他們煮飯。」這句話出自因越戰失去三個女兒、一個兒子的「英雄母親」Ba Hai,在每晚的夢裡,不同時間死去的孩子會齊聚吃飯,氣氛溫馨,然而一回頭,他們都成為一具具骷髏。在越南,有太多太多因為戰爭死去的亡魂,至今仍困擾的在那片土地生活的人們,人們最難接受的,是你的所愛之人,如今只能以厲鬼的形式宣稱自身的存在。

2022/05/08 | TNL 編輯

「離開台北就成異鄉人,對城市外的社會充滿興趣」:台灣影像人類學誌先驅胡台麗病逝,享壽72歲

胡台麗記錄台灣農村的變遷,也用影像記錄台灣原住民族、榮民、本省籍婦女等各類族群的影像民族誌,讓一般民眾也可以了解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促進不同族群的理解。其研究成果都收錄在《台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網站,讓原住民文化能被更多人欣賞、並且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