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4 |
《爽拿的時代》:若聲稱不公是來自種族歧視以外的原因,反而會被視為惡意的狡辯
主持哈佛大學部各系(undergraduate houses)教學的教授以前都稱作「系主人」(housemasters)。二○一六年,這些教授開會無異議通過將他們的頭銜改為「學監」(faulty dean),因為主人(master)一詞會讓人聯想到早年的奴隸制度——哈佛竟然擔心學生們無法分辨他們的系主人與南北戰爭前奴隸工頭間的區別。
2021/02/07 |
《非暴力抗爭》:是什麼拯救了馬丁.路德.金恩的「C計畫」
本書介紹六個舉足輕重、影響全球的抗爭故事,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非暴力運動人士選擇對抗不公不義,拯救遭受壓迫的受害者。或許你會以為信守非暴力信條的抗爭者厭惡衝突,但事實正好相反。
2020/07/07 |
《平地而起》:星巴克關閉八千家咖啡店進行種族偏見教育,一個下午耗費約五千萬美元
多年來,星巴克設法為更多人鋪設通往機會的道路,而部分的努力已經超乎我的原本預期。然而,在二○一八年,當我觀察全國各地正在發生的狀況時,感到萬分痛心。
2020/05/22 |
《黑白正義》:美國首位黑人大法官,挑戰種族隔離時代冤罪
這部片的主角馬歇爾是美國第一位非裔大法官,在擔任大法官之前,他以律師身份為平等奮鬥,是美國司法史非常重要的人物。在當時,非裔仍處於相當弱勢的地位,片中演到馬歇爾遭白人圍毆的場景,可能只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冰山一角。
2019/10/24 |
《關鍵時刻》:能讓人不假思索的「勇氣訓練」有助於減少恐懼,提升自信心
控制恐懼(這是暴露療法的目標)是勇氣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國民權運動示威者和未爆彈處理人員必定都能夠控制心中的畏懼,才能圓滿達成任務。但勇氣不光是壓抑恐懼而已,還得知道當下該採取何種行為。
2019/09/11 |
一個領袖的誕生:缺席表揚大會的黑人女性民權鬥士
黛安・貝弗涉入這場運動很深,但事前卻未接獲通知,這顯示了她與最終活動之間,有著多大的隔閡。時至今日,五十年過去,她希望眾人能夠記住女性在該次運動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