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運動

民權運動,是一個廣泛的世界性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爭取平等公民權利的社會政治運動,它發生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間,並在1960年代發展在高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16 | 精選書摘

巴森《從黎明到衰頹》推薦文:治療西方心靈枯萎症的藥方,就在這套書裡

哥倫比亞大學的史學大師巴森在上世紀三○年代,學術生涯如日中天之時,即構思寫作一部西方文化全史,卻被學術圈前輩勸告:此書最好遲至八十歲,對歷史有更深的體悟再動筆。於是他以一生的歲月持續研究、沉澱,終於在世紀交替的二○○○年,九十三歲時出版這部鉅著。

2022/11/14 | 精選書摘

《爽拿的時代》:若聲稱不公是來自種族歧視以外的原因,反而會被視為惡意的狡辯

主持哈佛大學部各系(undergraduate houses)教學的教授以前都稱作「系主人」(housemasters)。二○一六年,這些教授開會無異議通過將他們的頭銜改為「學監」(faulty dean),因為主人(master)一詞會讓人聯想到早年的奴隸制度——哈佛竟然擔心學生們無法分辨他們的系主人與南北戰爭前奴隸工頭間的區別。

2022/07/29 | BBC News 中文

陳果仁遇害40年:不幸的是,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間,我們也在目睹一場亞裔仇恨大流行

活動人士、華裔美國作家謝漢蘭(Helen Zia)一直走在為陳果仁「討個公道」的前列。她在接受《BBC》採訪時形容說,「(那時)如果你長著一張亞洲面孔,就得經常回頭看。有太多的仇恨。很可怕。」

2022/01/05 | 精選書摘

《落地轉譯》:對於亞裔社群而言,「黑命關天」運動尖銳地指向了黑黃關係的複雜歷史

究竟,西洋文學與思想如何在落地轉譯的跨國行旅中成為我們的「外文研究」?外文學者以文學思想的譯介來適應與超克殖民現代性的努力,又如何定義與突破外文「之外」的想像,挑戰自由人文主義的基本設定?

2021/04/18 | 讀者投書

《陪你讀下去》:為什麼一個中產階級台灣女性,要去美國偏鄉為黑人學生上課?

作者郭怡慧是法律和教育背景出身,會在副標裡強調她的專業及實踐路徑,也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但相比起公平正義,我認為一個人如何和另一人建立深刻的關係,並在這樣的關係中直面自己並蛻變,或許才是更重要的主題。

2021/02/19 | 芭樂人類學

BLM與種族資本主義:半世紀以來的美國黑人抗爭

種族資本主義的理論架構,凸顯黑人的解放並不會來自於主流白人社會的「同理」或「覺醒」,而需要更根本的階級翻轉與系統性的改革。

2021/02/07 | 精選書摘

《非暴力抗爭》:是什麼拯救了馬丁.路德.金恩的「C計畫」

本書介紹六個舉足輕重、影響全球的抗爭故事,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非暴力運動人士選擇對抗不公不義,拯救遭受壓迫的受害者。或許你會以為信守非暴力信條的抗爭者厭惡衝突,但事實正好相反。

2021/01/14 | 精選書摘

《像我一樣黑》:我發明了一種來回穿梭於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技巧,但這種做法很危險

格里芬為了尋求真相,與專門報導黑人議題的雜誌《深褐》合作,並在家人的支持與醫師的協助之下,透過藥物、日光燈曝曬及染色劑將皮膚染黑,剃了光頭,走入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喬治亞等種族隔離的南方州,展開為期七週的旅行。

2020/08/31 | 精選書摘

《老師的謊言》:只有極少數成年人知道,美國「奴隸社會」的時間比「自由社會」還長

教科書難以承認美國白人或美國整體的問題,相較之下,說明奴隸制度的真實情況或許反倒簡單。畢竟,今天奴隸制度已經不復存在。正因為我們已不再實施奴隸制度,所以可以坦承它的邪惡。

2020/07/07 | 精選書摘

《平地而起》:星巴克關閉八千家咖啡店進行種族偏見教育,一個下午耗費約五千萬美元

多年來,星巴克設法為更多人鋪設通往機會的道路,而部分的努力已經超乎我的原本預期。然而,在二○一八年,當我觀察全國各地正在發生的狀況時,感到萬分痛心。

2020/05/22 | 法操FOLLAW

《黑白正義》:美國首位黑人大法官,挑戰種族隔離時代冤罪

這部片的主角馬歇爾是美國第一位非裔大法官,在擔任大法官之前,他以律師身份為平等奮鬥,是美國司法史非常重要的人物。在當時,非裔仍處於相當弱勢的地位,片中演到馬歇爾遭白人圍毆的場景,可能只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冰山一角。

2020/02/03 | 精選書摘

《成為更好的你》:美國最傑出的民權領袖如何帶領「不完美的人」,形成一股改變的力量?

藍道夫的重要性在於,他建立起身為民權領袖的風範,他散發出自我主宰的氣質,與喬治.馬歇爾一樣,在其身後留下無數對他尊敬仰慕的人。

2019/10/24 | 精選書摘

《關鍵時刻》:能讓人不假思索的「勇氣訓練」有助於減少恐懼,提升自信心

控制恐懼(這是暴露療法的目標)是勇氣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國民權運動示威者和未爆彈處理人員必定都能夠控制心中的畏懼,才能圓滿達成任務。但勇氣不光是壓抑恐懼而已,還得知道當下該採取何種行為。

2019/09/11 | TIME

一個領袖的誕生:缺席表揚大會的黑人女性民權鬥士

黛安・貝弗涉入這場運動很深,但事前卻未接獲通知,這顯示了她與最終活動之間,有著多大的隔閡。時至今日,五十年過去,她希望眾人能夠記住女性在該次運動所扮演的角色。

2019/08/30 | TIME

芝加哥種族暴動100週年:「紅色夏季」如何影響了後來的美國?

數百人,大多是黑人,遭到殺害、數千人受傷且被迫逃離他們的家。麥克惠特對時代雜誌敘述了紅色夏季的歷史,以及當時在芝加哥乃至全國各地引起種族暴動的力量。

2019/06/15 | TIME

石牆暴動50週年:起因撲朔迷離,但反威權氣息揮之久久不去

「為了寫這本書《石牆》,我與當晚現場的許多人談過,而我覺得唯一應該下的結論便是,當天純屬意外」,Duberman說道。「叛逆、反威權氣息瀰漫於空氣之中,久久縈繞揮之不去。」

2019/02/14 | 精選書摘

《民主國家如何死亡》:共和黨政客學會了在兩極化社會,把對手當成敵人

許多茶黨共和黨人認知他們的美國正在消失,有助我們了解「拿回我們的國家」或「讓美國再度偉大」這類口號的魅力。這些訴求的危險在於把民主黨打成非真正美國人,是對相互容忍的正面攻擊。

2019/02/13 | 精選書摘

《民主國家如何死亡》:共和黨政客學會了在兩極化社會,把對手當敵人很有用

許多茶黨共和黨人認知他們的美國正在消失,有助我們了解「拿回我們的國家」或「讓美國再度偉大」這類口號的魅力。這些訴求的危險在於把民主黨打成非真正美國人,是對相互容忍的正面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