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污染

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29 | 詹湘淇

【圖表】福島含氚核廢水今夏入海,排放前會經過哪些處理程序?

福島第一核電廠內存積的含氚核廢水將於2023年夏季排放入海,東京電力利用多核種去除設備將氚以外的放射性核種去除,經海水輸送泵稀釋後,再藉水位差排入位於海底的排放隧道。

2022/12/16 | BBC News 中文

英國政府數十年來首次批准煤礦開採,反對黨與環團齊聲譴責「開減碳倒車」

英國政府的地方發展、房屋及社區部表示,決定並不違背政府關於限制碳排放的政策。但是反對黨和環保組織譴責了這個決定,說它對於氣候和英國向綠色經濟轉型造成了傷害。國際環保組織「地球之友」說,英國政府的決定「具有誤導性,並且是個後果嚴重的錯誤,和現有所有的證據相矛盾」。

2022/12/04 | TNL 編輯

年薪500萬的招募啟事:積極勇猛且有點嗜血,來紐約市當「滅鼠總管」

有學者認為,真正要對付老鼠,需要改變的其實是紐約市處理垃圾的方式,基本上紐約人每天晚上都會把袋裝食物扔在街上,「我們知道,只是毒害或者淹死老鼠或其他滅鼠的方式,可能沒什麼用。」

2022/04/24 | 《思想坦克》

從石化廠監督到高雄工業區總體檢:環境正義四個字太難寫,魚兒魚兒水中奮力游吧

臨海、大社與林園工業區都是非常老舊的工業區,地球公民樂見擴大體檢範圍,我們甚至聽到不少民眾建議將高雄其他的重工業區也納入。此時,對照高雄立委的沉默,高雄民眾是心酸的。

2022/03/26 | 《思想坦克》

詹順貴:一延再延的《工廠管理輔導法》納管政策,真的管得動「農地違章工廠」嗎?

除了林全院長時代說到做到外,接下來二位院長任內,新增了多少違章工廠?當地居民、公民團體舉報多少?政府又執行拆除了幾件?眼看年底大選日近,擁有不少選票的農地違章工廠,已經一延再延的納管政策,真的管得動嗎?

2021/12/19 | 環境資訊中心

製造疫苗也要「淨零碳排」:AZ、嬌生、輝瑞等各大藥廠如何迎戰氣候危機?

不是每個企業都願意許下大膽的承諾,因為他們評估氣候行動是否「足夠」的參考依據,是客戶是否滿意,以及監管機構是否無話可說。因此像是社會大眾、醫療院所與監管機構等權益關係人,都應該要對產業界抱有更高的期許,促使企業為氣候行動付出更多。

2021/10/18 |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

燃油機車大廠「髮夾彎」追捧電動車,來得及彌補「油電平權」下的失落兩年嗎?

電動機車在2019年一舉拿下年度銷售佔比18.68%的驚人紀錄,只可惜事與願違,當下燃油大廠非但沒有積極佈局加入轉型行列,更是力倡「油電平權」的假議題。至今,2021年是七期燃油機車補助到期的一年,看看內需及外銷市場的強烈對比,今年過後,傳統燃油大廠能夠破釜沈舟嗎?

2021/08/02 |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

「油車、電車開八年碳足跡相同」已被證實是不實訊息,誰在刻意誤導?

電動運具確實並非是完美的零污染、零排放,但現階段已超越燃油引擎,更重要的是,隨著電動運具規模擴大、製程進步,電動車輛的電池生產也將逐漸減少碳排,更不會如網路謠傳的資訊說的一樣,開八年汙染超過燃油車。

2021/07/18 | 黃軒醫師

研究:COVID-19病毒如何在公共廁所進行傳播?又該如何防範?

公共廁所,也是COVID-19傳播的重點區域,本文探討了「COVID-19病毒如何在公共廁所進行傳播?」及「如何防範在公共廁所可能接觸到COVID-19病毒?」的問題。

2021/03/20 | 讀者投書

台北時裝週:當「永續時尚」成為全球顯學,「石化時尚」會自此凋零嗎?

「永續時尚」同時和「減塑生活」是這幾年新興的名詞;既符合友善地球的價值觀,也隱隱然有「政治正確」的觀念,然而「永續時尚」即便是新興趨勢,也存在著自己的問題。

2021/03/12 | Jack Huang

從晶片大戰到太空計畫,背後大多指向美中的「稀土戰爭」

中國既然付出了沈重的環境代價,總要好好利用一下稀土這個國際戰略稀有物資,其中最能操作的莫過於價格戰,但已開發國家也選擇中國匱乏又非得深深依賴不可得的資源反制:那就是晶片。

2021/03/10 | 圖發事件

311大地震:福島核災十年了,輻射污染善後工作還要多久才能完結?

東日本311大地震經過了10年,許多震災地區已逐漸復原,但是福島核災的善後工作則仍在處理中。本文整理目前最新的資料,帶我們瞭解現在福島核災善後工作進度,以及累積了多少污染物與廢棄物。

2020/11/27 |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

如果納入電池生命週期評估,電動車還有環保優勢嗎?

台灣的政府有過去燃油車輛廢棄電瓶的管理經驗,可嘗試制訂相關標準及立法,強化電池後端的回收及處理機制,引導電池產業的正向循環,台廠在技術端或回收量能上,也在國際上具有一定水準與實力。

2020/10/26 |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

「電動車用完的電池會傷害環境」,這種批評有所本嗎?

有些反對電動車輛的論述,會強調電池的製造與回收議題,讓我們以燃油車輛的電瓶污染為例,看出及早設計出電池回收機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