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汽車

汽車,現指自動車(英式英語:car;美式英語:automobile;美國口語:auto)或機車,即本身具有動力得以驅動前進,不須依軌道或電纜,得以動力行駛之車輛。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9/08 | 德國之聲

2023慕尼黑國際車展:比亞迪大秀肌肉,德國車企失去主導地位

2023年慕尼黑國際汽車展開幕,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高調登場,在德國汽車製造商的地盤上大秀肌肉。有人說,這次車展之後,市場將會改天換地。

2023/04/20 | 精選書摘

《設計的哲學》:汽車保養是在存有學上和愛國主義差堪比擬的愚蠢行為

在本書中,傅拉瑟以哲學現象學為方法,藉由追溯詞彙意義在歷史上的演變,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各種「設計」,包括有形的雨傘、帳篷、書籍、打字機、汽車、工廠,到無形的信仰、程式語言、都市規劃、地緣政治等,透過對物質世界諸多物的狀態,簡要而深刻地闡述技術、知識與文明間的交互關係。

2023/04/10 | 莊貿捷

鋰礦供需反轉價格崩跌6成,電動車可望再降價,下半年車市恐過剩500萬輛

受到地緣政治影響,歐美各國為了不讓中國獨佔鋰礦產業,各積極收購、擴增各大礦場,這導致鋰礦出現「供過於求」的窘境,使得各大市場鋰價出現反轉暴跌的情況。

2023/01/11 | 廣編企劃

為何 Mercedes-Benz S-Class 豪車領頭羊的身份半世紀不墜?原來關鍵出在這!

提及 Mercedes-Benz,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政商名流的黑頭車選擇、頂級人士的購車首選,無用置疑的,豪華外表成為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但在奢華以外,若仔細疏理 Mercedes-Benz 的發展軌跡,其實你會發現 Mercedes-Benz 不僅改變了人類移動的方式,更多次成為車壇歷史的創造者。簡而言之,Mercedes-Benz,其實跟你想像得很不一樣。

2022/12/28 | 莊貿捷

歐美汽車大廠轉移供應鏈、降低對中國依賴,汽車零組件成為台灣下一波成長契機

投資臺灣事務所統計,疫情前各大產業業者為了分散風險,逐步從中國回流台灣,已帶動410家企業約新台幣9252億元投資,預計後疫情時代,各大業者也將照著這個趨勢建立更多元的供應體系。

2022/12/2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美國參議院查特斯拉、福特等8大車廠,要求揭露供應鏈是否涉新疆強迫勞動

美國聯邦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魏登,致函八大車廠執行長,詢問有關中國供應鏈的議題。魏登在信中表示:「車輛若包含在新疆開採或生產的零件,車廠不能夠,也不應該讓這些產品在美國販售。」

2022/11/25 | 傅瑞德

KIA商標改版後大家狂搜尋「KN」,是美麗的錯誤,還是巧妙的行銷?

從去年開始,每個月都有大約3萬次的網路搜尋「KN car」,這些使用者原本要找的,是韓國的「KIA」汽車,但去年的商標改版設計,讓他們對這個「陌生」的品牌有所誤解。這對KIA是好事嗎?背後的訊息又是什麼?

2022/09/19 | 莊貿捷

福斯集團旗下保時捷即將公開上市:歐洲史上規模最大IPO,估值達新台幣2.21兆元

全球知名德國福斯製造汽車集團(Volkswagen)旗下金雞母保時捷(Porsche)即將IPO,市場對其估值最高達到715億美元,將成為歐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IPO,預計將掀起歐洲車業版圖動盪。

2022/09/04 | 方格子vocus

汽車產業為什麼也要達到淨零碳排?各大企業如何轉型因應「電動車時代」的來臨?

現今的電動車已不再只是車子行駛不會排碳,而是連製造到廢棄的過程都必須減碳,面臨電動化時代的來臨,各家車廠都紛紛研發價格更親民又兼具環保的車款。

2022/08/30 | BBC News 中文

英國將允許「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專家憂:安全性問題不能單靠科學回答

數據倫理與創新中心是個由專家組成的政府機構,他們負責使用數據和人工智慧進行可信賴的創新。該機構說,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應該不是一個僅靠科學就能回答的問題。

2022/08/24 | 莊貿捷

比亞迪電池和車用晶片垂直整合成功,疫情期間銷售三級跳,有望挑戰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BYD)透過完整產業垂直整合,成功在中國搶下市占率,日前在美洲深根的電動公車也逐漸站穩腳步,預計未來將和全球電動車霸主特斯拉一較高下。

2022/08/18 | 《思想坦克》

道路共享的真正意義:「肉包鐵」爭取合理路權,不等於搶奪「鐵包肉」的路權

道路共享並不是機車行人的反撲復仇,道路共享的理念,是希望透過改善道路規劃,去共創一個活躍的公共空間,讓每一個社會成員在路上可以安全地移動,自由地隨時停留,讓社會連結可以更活躍,街區經濟更繁榮。

2022/08/03 | 《思想坦克》

請把路還給大家:不偏袒任何一種移動方式,才是「道路平權」的核心

道路平權主張是在說:「請把路還給大家」。還給社會共同體中的所有使用者,讓道路這個公共空間,拾回它的公共性。

2022/07/25 | nippon.com 繁體字

日本企業濃重的「垂直整合」色彩,讓電動汽車產業遠遠落後歐美

目前,以內燃發動機為基礎的燃油汽車銷售在世界市場仍然保持良好趨勢,日本國內汽車廠商仍能保持盈利。但今後,隨著歐美和中國等進一步推進脫碳政策和保護主義,日本廠商有可能迅速喪失競爭力。

2022/07/14 | 《思想坦克》

台灣交通真的是「世界亂」,為什麼道路設計竟是以「汽車」為尊?

交通遊戲規則是如何制定的?它的設計公平嗎?它是否排擠了這個公共空間中,其他成員族群的權益?會不會正是遊戲規則的某些地方設計不良,以至於某些用路群體必須得破壞規則,才能保障他們自己的權益,甚至基本人身安全?

2022/04/2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國情大不同:在印度開車一定要會「按喇叭」才有禮貌?

在許多印度大城市,來自摩托車、三輪車、私家車及大型車的喇叭聲此起彼落,幾乎可組成交響曲,只是駕駛們習以為常,不會因此而朝對方動怒。

2022/04/19 | 莊貿捷

BMW執行長反對棄守燃油車:不僅限制消費者選擇空間,電動車原物料還可能受制於中國

去(2021)年中國出口將近50萬台電動車,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乘用車出口相較2020年大幅成長了2.6倍。

2022/04/18 | 莊貿捷

上海大復工重啟供應鏈:中國公布666家企業白名單,再向市場輸血5300億元人民幣

666家企業中,有不少台廠入列,包含台積電、日月光等台廠外,還有中國許多知名半導體企業,如中芯國際、中芯南方、華虹、中欣晶圓、中微半導體等,海外企業則有ASML、應用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