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阿拉伯語: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al-Mamlakah ʿArabīyah as-Saʿūdīyah, 發音,馬來西亞作沙地阿拉伯王國,新加坡作沙特阿拉伯王國,中國大陸作沙特阿拉伯王國,香港作沙地阿拉伯王國),簡稱沙烏地阿拉伯(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馬來西亞作沙地阿拉伯,新加坡作沙特阿拉伯,中國大陸作沙特阿拉伯,香港作沙特阿拉伯)、沙烏地(馬來西亞作沙地,新加坡作沙特,中國大陸作沙特,香港作沙地),是一個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國家。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3/09 | 精選書摘

《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我們必須拒絕與「自由意志」有關的十個迷思

關於自由意志的討論,將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不論是懲罰、尊重人性、社會正義、人際往來。科學說,行動是因果的,人是機械的,意識是不存在的!且讓哲學領著你破除科學的迷思,尋找自由意志的可能。哲普聖手朱立安・巴吉尼,以戲劇般的鋪陳,讓自由意志變得生動真實。

2023/02/14 | 精選書摘

《把壞日子過好》:為什麼「孤獨」會傷人?這份痛苦對人生有什麼啟示呢?

本書打破遇到痛苦就要樂觀的觀念,作者認為,面對痛苦,就是面對現實。這個世界一直鼓勵我們去看見人生的美好,但人生各個層面並不容易,一想到就令人苦惱。我們要張大眼睛,勇於面對苦難,越是苦惱,越要承認現實。

2023/01/11 | 大人學

【大人學】想讓生活更舒心?也許你該讀讀「哲學」與「天文學」

人在做重大的抉擇前會感到焦慮,這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同學的反應大到天好像都快塌下來了,嚴重到影響了生活。這種感受我其實也經歷過,後來,我發現透過閱讀跟思考,我的焦慮逐步減輕了。尤其,閱讀「天文學」和「哲學」對我的想法改變最大。

2022/11/05 | 精選書摘

《牆:沙特短篇小說》導讀:我們是否真的擁有自由,還是在逃避存在的責任?

 沙特一生著作豐富,哲學、小說、劇本、評論皆有作品傳世。本書共收錄五篇小說。透過沙特筆下的精采故事,我們將發現,存在主義關心的議題至今仍未過時,生命的偶然與荒謬,各種苦悶、焦慮、絕望和孤單,乃至於追求真實的自我,依然是每個時代人類不斷面對的課題。

2021/10/12 | 精選書摘

馬賽爾《臨在與不死》:當我人說一個深邃的觀念或一個深厚的情感時,我們自然的反應是什麼?

台灣對存在主義思潮的認知一直有所偏重,對此思想運動的另一面向因種種條件不具足,一直很陌生;此書的出版可彌補長期以來的資訊欠缺,還原存在哲學完整的面貌。

2021/09/27 | 精選書摘

《一日4頁哲學課》:沙特對死亡的看法與海德格完全相反,認為活過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

羅列古今中外共85位哲學大師的邏輯思辯: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兒、尼采、羅蘭巴特到穆罕默德、釋迦牟尼,結合中西方世界的哲學思考,詳細紀錄哲學家的生長背景及著作。將哲學理念濃縮在4頁的篇幅,深入淺出的敘說哲學理論的發展,並直接連結現代生活。

2021/07/01 | 精選書摘

《成為西蒙波娃》後記:沒有人能在孤獨之中成為自己

本書利用過去未面世素材,重新審視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西蒙・德・波娃的一生。是目前最全面且立體的傳記,文筆優美,細緻動人。

2021/06/13 | 方格子vocus

【影評】《妄想代理人》:今敏不只是敘事的高手,更是拆解人性的能手

《妄想代理人》充滿了虛無主義的影子,甚至有著類似尼采一般的善意,想要利用毀壞,撕裂既存的秩序,再從落地的羽毛中,為人捏合出重生的翅膀。

2020/09/17 | 精選書摘

《為什麼我們想要的比需要的多?》:「自我」其實是由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來定義

我們把身心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並不令人意外,畢竟還有誰可以主張這兩樣東西的所有權?不過詹姆斯的清單上有些東西對我們來說並非獨一無二,其他人也可能擁有。房子、土地和遊艇都是買來的資產,失去這些東西會造成如此深的影響就令人訝異了。

2020/07/20 | 精選書摘

《愛與意志》譯序:羅洛.梅──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之實踐者

對羅洛.梅而言,任何一種形式的心理治療,其目的皆是在幫助當事人獲得自由,而達成此目標的根本途徑,即為接納自身的原魔、學習聆聽潛意識的呼聲,並從愛與意志的共同實踐中,回應生命對人類所不斷拋出的意義探問。

2020/05/26 | 方格子vocus

評卡繆《異鄉人》:他唯一厭惡的,只有強加在自己靈魂身上的妄念

即便卡繆再怎麼否認自己是個存在主義者,《異鄉人》與存在主義的特徵有太多的雷同。莫梭所遇到的情況,至今仍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他人用倫理道德要求我們做出適當的「表演」,以達到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的和諧,這恰恰與存在主義追求的「屬己的生活」相悖。

2020/03/06 | 精選書摘

《巴黎左岸》:卡繆找到了符合社會觀感又能逃避家人的方法

卡繆是個父親、丈夫,他沒辦法重寫自己的故事。他只能用資產階級慣用的手法來活在謊言之中。他並不覺得這種做法值得驕傲,但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2019/01/27 | 精選書摘

《世界是這樣思考的》:西方社會突顯個人,不代表注定要被「原子化」

有趣的是,「原子式的個體」(atomic individual)的隱喻越來越流行,人們甚至開始擔心西方的個人主義會不會太激進了。大家也都會談到「原子化的」社會,每個人都彼此隔絕,生活在私人的泡沫裡。但是只要我們以柏拉圖的觀點去思考自我,基本上就會把它原子化。

2018/07/12 | 精選書摘

《解釋給每個人聽的倫理學》:倫理學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有三大類解答

你知道,界線不一定畫在宗教和哲學之間。事實上,對於「倫理學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第一類解答主要在說:「它並非來自人類」。

2018/06/29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自己的作者──略談沙特的「存在先於本質」

對沙特而言,一個人是甚麼、擁有甚麼本質、要成為哪一種人、以甚麼身份生活,完全是自己選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