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

油畫,指用干的油調配的顏料所作的繪畫。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2/07/01 | 精選書摘

《膽小別看畫Ⅲ》:蒙娜麗莎如咒語一般的微笑,也同樣浮現在〈聖母子與聖安娜〉的嘴邊

對於歷史與藝術具有淵博學術的中野京子,在本書中巧妙融入藝術、歷史、歌劇等深具歐洲濃厚文化的知識,解構畫作背景。那些隱藏在畫家或畫作背後不為人知的複雜隱喻與醜陋心機,原來蘊含出乎意料的憎恨、殘酷、嫉妒、妄想等驚悚情節,全然顛覆你對名畫的優雅想像。

2022/01/22 | 漫遊藝術史

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以前,陳澄波是個業餘水彩畫家,愛用的顏料卻是最高檔的英國貨

考察1921年陳澄波與東京神保町文房堂的信件,我們得以一窺英國、日本與臺灣透過溫莎牛頓水彩顏料所串連的網絡。這中間除了畫材商品的流通,也包含繪畫知識的流轉,並訝異於100年前的臺灣畫家,與如今的我們竟然使用著相同的水彩顏料。

2021/09/19 | 漫遊藝術史

約翰・柯林的裸體人像畫(下):將性交、性器呈現畫布之中,挑戰情色與藝術之間的界線

不可否認的是,約翰・柯林的畫作成功證明傳統油畫也能展現出具有當代藝術、觀念藝術那種力道強大、衝擊批判的能力,且每件作品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雖令觀者對畫面稍感不安,卻又忍不住想看的衝動,略帶嘲諷地反映人性內在的多樣化。

2021/09/19 | 漫遊藝術史

約翰・柯林的裸體人像畫(上):以大胸豐臀、過長四肢等誇大扭曲女體迅速竄紅

柯林曾表示自己的油畫技法,再怎麼樣也比不過十九世紀二流的歐洲藝術家們,如同矯飾主義畫家們有感於無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跨越文藝復興盛世時期的高標準。

2020/12/15 | 方格子vocus

從「手繪速寫」看台北城市古蹟建築變化

在凡事講求快速的時代,多數人會用相機來「紀錄」城市的風景,但是以「慢活」的角度出發,手繪速寫正巧開啟了一種現場觀察的新方式。

2020/12/05 | 方格子vocus

淺談東西方速寫風格的差異

「速寫」在台灣美術教學的領域中,一直以來都是把它放在「素描課」的其中一環,但自從社群媒體的興盛帶起世界各城市一場速寫推廣運動,近年來以「速寫」為核心的主題課程或同好社團蓬勃興起。

2020/09/04 | 漫遊藝術史

繪畫與攝影何者更真?前拉斐爾派與攝影術之間的曖昧關係

不論攝影與繪畫何者更真,讓人好奇的是,這種對「真實」的渴求是如何產生?前拉斐爾派藝術與同時期並進發展的攝影術之間,又有怎麼樣的關係?

2020/08/30 | 漫遊藝術史

我在美國從事藝術修復(上):「修復」不只是把破洞和顏料補一補

在台灣不少人跟我說,「你就是把破洞和顏料不見的地方補一補嘛!」我回答「是啊!」但是這個「是啊」的背後不知包含了多少步驟和時間。

2020/06/22 | 漫遊藝術史

繪畫如何成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上):歐洲宮廷貴族的收藏競爭風氣

現今藝術史界,「繪畫」(在此專指油畫)這個藝術品項,通常是我們最廣為熟悉、且被視為理所當然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但在17世紀初期藝術收藏的地位上,繪畫並不是最有聲望或最昂貴的物件。

2020/04/01 | 讀者投書

他不賴,他是我兄弟:寫於麻子「背向的風景」畫展的緬舊感懷

記錄社運活動為主的攝影團體「綠色小組」創辦人王智章(麻子),潛沉多年,終於在日前舉辦了個人油畫展「背向的風景」,在王智章一筆一屐痕的點畫面中,不炫技,不矯揉造作,不求「功名」,而是以沉潛但又豁朗的色彩、溫情而平和的生命內涵,自如地抒情、歌唱、愛與生活。

2019/12/30 | 陳沛妤

以畫會友:「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特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籌辦「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並於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展出,從「線條」出發,以筆墨精神梳理近現代臺灣美術發展的三條脈絡:本地、中國、日本。以陳澄波收藏為經,交游為緯,藉由翰墨因緣,呈現陳澄波與三地書畫家的互動。

2019/10/25 | 精選書摘

《收藏西方古典大師的寶藏》:小心,細節消失的名畫——藝術品修復與保存狀況

一件藝術品呈現它該有的模樣,即是符合了它的保存狀況標準,但是,該如何正確判斷作品的狀況,與其對價值的影響呢? 學會評估古代藝術品的保存狀況,是成為專家漫漫長路上重要的必修課程。

2019/08/07 | Elanor Wang

國寶級大師王攀元:用百年生命與畫筆,追憶大時代抹去的紅色倩影

歷史很曲折,有些人經歷了大半輩子的流亡,背著歷史碾下的傷痕行邁靡靡,大部分時間噤聲、只能借託他物來讓自己過去,對王攀元來說,就是他畫中偶有的一抹紅色身影,因為記憶中的季竹君總是穿著一件紅夾克悠悠然出現。

2018/10/16 | 周雪君

Rembrandt名畫《夜巡》不一樣的復修:歷時幾年,網上直播

以往藝術品的復修工作都是不公開的,但現在博物館採取更開放的態度,也是對公眾的一次教育。「《夜巡》是屬於大家的。所以我們要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它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