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法官

法官(英語:Judge,德語:Richter,日語:裁判官;過去稱作推事)是司法機構中職司審判職務者的通稱。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1 | 李秉芳

當性侵案走進司法訴訟(下):法官真的「輕判」性侵案嗎?訴訟能給被害者公道還是療癒?

從統計結果來看,強制性交罪大多被判處3年以上5年以下,強制猥褻罪則多在1年以下。這樣的結果是否意味著「輕判」?有豐富性侵案審判經驗的法官表示,性侵的樣態有很多種,量刑時也會考量不同的要件,不過他最重視的還是,被害人和被告有沒有在事件的認知上達成一致,被害人通常要的不是賠償或嚴懲,而是對方承認錯誤。

2023/11/29 | 李秉芳

地方調解委員「說之以情」助民眾解決紛爭,2022年全國調解案件近11萬件成立創新高

調解委員分享,通常不幸事件或者衝突發生時,通常會先釐清問題責任,接著就是處理情緒問題,很多時候兩造當事人只是期待對方真誠的說明與道歉,調解時如果只顧爭論是非對錯,忽略了當事人心裡的感受,調解恐難竟其功。

2023/11/16 | 李秉芳

受刑人在監獄內投票希望落空,最高行政法院駁回理由:若開放恐影響選舉公信力

最高行政法院指出,假如暫時准許林男聲請的假處分,也就是本次選舉在北監設投開票所,對影響選舉結果公益所造成的重大損害,遠甚於對林男在本次選舉不能投票的個人損害。至於未來要如何周全保障受刑人的投票權和選舉的公平性,應透過立法解決。

2023/09/27 | 李秉芳

判決書交給「AI草擬」民團憂心,司法院:用「規則法」提高準確性,不會像ChatGPT那樣明顯出錯

民間團體表示,審理案件並非單純的法律解讀,還涉及文化差異、當下情境以及當事人的真實想法。畢竟這些複雜的人性考量及每個人生命經驗所累積的判斷,無法透過單純的書類與文件提供給AI模型進行訓練,因而對目前的AI來說,判斷仍是一大挑戰。

2023/09/14 | 李秉芳

「台版柬埔寨」虐死3人案開庭,藍道等4位被告主張「案情複雜」不適合國民法官審

被告的辯護律師都表示,案情過於龐雜,且涉及許多專業概念包括加重結果犯、虛擬貨幣交易等,檢辯雙方申請調查的證據量非常多,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審判。檢方也表示,無法分離審理,因為拘禁致死背後,還有虐待、強盜、餵毒都是一連串相關的犯罪行為。

2023/09/02 | 李秉芳

imb詐欺吸金案首開庭:主嫌認罪稱「迷失了」與女友裁定續押, 3員工獲交保

曾耀鋒稱,早期債權媒合案都是真的,公司持續成長,2019年時類似平台愈來愈多,競爭激烈,公司經營不善,財務出現缺口。他嘗試做了一、兩次的假債權,發現可讓投資人繼續認購、公司獲得資金,「我迷失掉了,走了歪路,無法自拔。」

2023/08/22 | 李秉芳

新北國民法官判殺子單親媽16年5個月,類似案件辯護律師:重刑無法阻止悲劇重演

2021年曾有另一起單親媽媽吳女殺子後自殺案,曾被判死刑,後來改判無期徒刑,吳女的辯護律師廖蕙芳表示,看到許女判16年5個月他認為太重,未能考量到單親媽媽殺子行為並非出於恨,和一般殺人罪的惡行不同。

2023/08/14 | 李秉芳

憲法法庭宣判「連身條款」合憲,38名死刑犯其他救濟程序進行中

法務部說明,雖然憲法法庭判決連身條款合憲,但是因為全台灣目前38位死刑犯,都另有以其他事由聲請憲法訴訟,其中也包括「死刑是否違憲」,這些司法救濟程序都仍在進行中,因此依法無從執行死刑。

2023/08/11 | 精選書摘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國民法官參審前,是否對於死刑有所了解?

被告在營業中的柏青哥店內,基於無差別殺害客人及店員等之殺人目的,將事先準備的汽油潑灑於店內地板並點火;其縱火導致柏青哥全店燒毀,並造成店內客人及店員傷亡,共計五人死亡、十人輕重傷。第一審裁判員審理時,宣告死刑;第二審駁回當事人上訴;最高法院支持一審死刑判決。

TNL+ 2023/08/11 | 張博丞

台灣——專家意見:我國犯保制度能否成為支撐家屬的「鷹架」?

吳佳臻點出:「台灣人都會對被害人家屬有一個既定印象,就是他們應該要在鏡頭前大哭、哀痛,指責加害者。」不符合這個「模範標準」的家屬,就會遭受社會質疑。「但每個人處理傷痛的方式、時間都不同,為何被害人須因不同的傷痛方式遭受歧視?」洪文玲以犯保專員的經驗分享:「很諷刺的是,與我們成為朋友、關係越好的家屬,通常也代表著他們擁有較複雜的過去。」

2023/08/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川普3度遭起訴出庭拒不認罪,稱對手政治迫害,訴訟費燒錢幾乎淘空競選金庫

現年77歲的億萬富豪川普已因另外2宗刑事案件被起訴,他最新面臨的刑事起訴,提高他在明年選戰正熾時被法律戰糾纏的可能性。在雷根國家機場坐上私人飛機離開華府前,川普告訴記者,他所面臨的法律案件是對「政治對手的迫害」。

2023/08/02 | 《思想坦克》

詹順貴:在法學博士黃國昌的認知裡,難道只有刑事案件才需要「司法正義」?

其實要檢驗台灣的「司法正義」,與其用口號宣言,不如直接用具體案例檢視。都同在7月21日宣判的苗栗縣鍾東錦縣長當選無效案、恩恩國賠案與第一件適用國民法官法的殺夫案等判決,便是很好的案例。

2023/07/28 | 李秉芳

北市酒駕致死案判決出爐,國民法官審議認為不合乎自首要件,判7年2月高於過去平均刑度

對於做出這樣的判決,國民法官也表示,因為充分參與,如果被社會大眾批評判決不公、或是被罵恐龍法官,他也可以接受,但他希望大家要更了解司法,才會尊重司法,更能避免自己觸法。

2023/07/26 | 張博丞

拜登移民管制政策初見成效遭法官推翻,倡議者:難民的重大勝利

政策明定若移民非法入境美國,或在移民途中經過墨西哥或其他中轉國,卻沒有先在這些國家尋求庇護,則他們將沒有資格申請美國的庇護。法官回應:「聯邦法律規定,若移民是為了逃避迫害,那麼他們如何進入美國,對我們來說並不重要。美國政府也不能強迫移民,前往缺乏健全庇護系統的國家尋求保護。例如有著極大暴力風險,包括綁架、勒索和強姦的墨西哥。」

2023/07/25 | 李秉芳

北市酒駕致死案國民法官參審辯論終結:檢方主張從重量刑判7到9年,律師懇請考量復歸社會可能

今天檢方也出具李男的交通違規紀錄,顯示他未成年時違規13次,成年後25次,以無照駕駛為主,李媽媽表示,他知道這些違規紀錄,而這些加總超過16萬元的罰單,有時李男自己付,有時候是家人代墊;他曾叫李男一定要去考駕照,但李男最後都以沒時間為由沒去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