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也稱為通俗文化、大眾文化(英語:Popular Culture、Pop Culture),指在現代社會中某段時間盛行的文化,是人們所自由創造出來並被大眾接受而廣泛傳播所造成的現象,近義詞為時尚。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2/06 | 芭樂人類學

從「阿帕契」到「1.35倍」:饒舌美學與族群意識的碰撞與共存

饒舌歌手已經很難以純粹的「文字遊戲」為自己的創作開脫,因為饒舌早已不再純粹,而即使是無心、只是為了押韻或敘事手法而聯想出來的字句,也永遠會被相關群體聽見而有超越原本創作意義框架的反應。

2022/10/02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研究:中共認知作戰無孔不入,藉娛樂明星對台洗腦

陳丹和高耿松兩位學者的分析發現,備受關注的年輕新星轉發官方訊息的意向更強,吻合近期一項對中國輿論的研究結果,也就是在習近平執政這10年期間長大的青年,比他們的前輩更傾向威權主義。

2022/07/28 | 精選書摘

《音樂家的點子就是比你快兩拍》:跟碧昂絲學「合作」、跟菲董學「跨界」

透過音樂家的眼睛,我們能從本書一睹創意思維事發現場。經典如披頭四、大衛.鮑伊,乃至大賈斯汀、瑪丹娜和女神卡卡等當代流行天王天后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以及擁抱多元的可能,都與Apple、Amazon、Adidas等知名企業的創新力與實驗精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2022/06/08 | TNL特稿

我的AI男友-真實或虛妄的愛(二):Replika始終不是「他者」,從來都只是用戶的「複本」

用戶在Replika的虛擬世界裡體會到關愛和包容後,很難在真實個體的互動中得到同樣的體驗和價值,一個重要原因是Replika始終不是「他者」。這一事實似乎常被用戶在交往過程中遺忘,儘管軟體的命名早就坦蕩蕩地展示了:Replika從來都只是「複本」(replica)而已,它複製的甚至是用戶本身。

2022/05/12 | 蜂鳥出版

《娛樂已死未?》:RubberBand給「我」聽到的

當初友人向我介紹RubberBand並說主音「6號」把聲好好聽時,我記得我說:吓乜陸浩明識唱歌㗎?

2022/05/12 | 蜂鳥出版

《娛樂已死未?》:2021年,由姜濤開始

要看這篇文,有個先要條件:你必需知道姜濤是誰。你說你唔知道你睇唔到?你咁叻,我幫你唔到。

2021/12/29 | 精選書摘

《為光音作證——潘源良香港誌記》:浪子詞人潘源良,由TVB說起

1981年,潘源良畢業,正值TVB啟播《香港早晨》。用人之際,潘源良本來順利過渡正職,理應大好前途,他卻選擇辭工。

2021/11/20 | 李展鵬

《梅艷芳》:從一部電影變成一個社會現象

觀眾正要投入,開始信服王丹妮、信服眼前的香港時,這些真實片段一再提醒:《梅艷芳》是創作,電影重構的梅姐與香港全是2021年的事後書寫。

2021/10/26 | 精選書摘

《國家如何反彈回升》:懷著理想進入60年代的嬰兒潮世代,70年代結束時已陷入自我煩躁

作者普特南認為,討論當前難題的時候,一般只關注一九六○、七○年代以來開始往下坡走的趨勢,鮮少注意到更久之前我們其實也經歷過跟現在極為相似的糟糕情況。這段歷史最具啟發性的地方在於,美國社會擺脫了惡質的「鍍金時代」,翻轉向上持續數十年。

2021/10/11 | 精選轉載

【專訪】科普推手黃俊儒:怎樣才算是好的「科學知識民主化」音樂?

現代人們鮮少走進教室,而是透過小說、影集、音樂,這些流行文化的載體,來接觸專業知識。但這畢竟不是最正規的知識獲取方式,如何兼顧客觀、真實,避免掉入「偽科學」的陷阱,黃俊儒親身來到社運現場,剖析音樂參與的五大類型。

2021/09/01 | 精選書摘

《日本製造,幻想浪潮》:我們之所以喜愛村上春樹,是因為所有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尋找羊男

日本的精緻創意,改變了我們如何與彼此互動、如何在獨處時打發時間,以及如何形塑自我認同。要了解這些巨大影響的起源,我們需要知道推動這些事物的創造者的奮鬥與成功。日本人的夢想構成了全球流行文化的新藍圖,並創造了我們所認知的現代世界。

2021/09/01 | 精選書摘

《日本製造,幻想浪潮》:《阿基拉》讓動漫不再是推銷產品的工具,它本身就是產品

當工業效率碰上華麗幻想,日本創意文化如何使夢想成真,重新定義你我的世界。超乎想像的絕妙觀點,日本流行文化的全面解析與深度詮釋。那些隱藏在熟悉的日本之下,不那麼熟悉的迷人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