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2023/01/13 | Taiwan Business TOPICS Magazine

美國商會:海洋廢棄物是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台化公司回收廢漁網製成「再生尼龍絲」

面對大量流入海洋、威脅海洋生物生存的海洋廢棄物,台灣各界正努力做好海洋垃圾管理,並在過程中創造全新的收益模式。而台化公司的計畫已證明:蒐集、回收海洋廢棄物再製成尼龍布料,技術上不僅可行,還能獲得收益。

2022/11/10 | 環境資訊中心

研究:多達259種生物搭乘海洋塑膠廢棄物「環遊世界」,甚至成為外來入侵種

生物的「搭便車」之旅有悠久的歷史,現在牠們有了海洋垃圾,在海風的吹撫下有如揚起骷髏帆的海盜船,漂移速度可比藻類快上20幾倍,愈來愈多幼生期不具有大洋浮游能力的動物,都搭上了這種可以乘風破浪的塑膠快艇。

2022/07/20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巴士】出發永續旅遊給自己一個到基隆當島主的機會,島嶼生活節熱鬧登場

搭上「未來巴士」,遇見改變未來的年輕人! 原本不是大海的孩子,卻在籌辦「島嶼生活節」後愛上基隆,未來大人物陳靜亭─小麥邀請大家一起在暑夏勇闖最近的小島,給自己一個當島主的機會。

2022/07/01 | 綠色和平

《海洋保育法》卡關的同時,海洋生物正在凋零——政府何時才能兌現立法承諾?

臺灣部分區域雖已劃設海洋保護區,但卻面臨著劃設面積過小、未充分考量生態連接性的問題,海洋保育工作也零星散落在各法規,因此許多劃設為海洋保護區的地方,但仍隨處可見棄置漁具、漁網,使海洋生物面臨被纏繞致死的景象。

2022/04/22 | 創新拿鐵

25年來不斷自海中浮現的樂高積木,究竟想對人類傳達什麼訊息?

一埸大風暴,將滿載樂高積木的貨櫃打入海中,而這些海中的積木塑料可能會存在100年至1300年之久,隨著專家進一步研究,那不斷冒出水面的積木,似乎是在提醒我們要儘快採取保護地球的行動......

2022/04/20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還想為我的海做些事3】湛藍海洋聯盟陳思穎:別讓未來海底只剩寶特瓶可看,用掃藍機器人還大海湛藍色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報告預估,一年有超過800萬噸塑膠垃圾被排入海洋,等於要40座木柵焚化爐,全年無休才能燒完。她領軍的臺灣湛藍海洋聯盟積極打造一台掃藍機器人,誓願當陸廢入海前最後一道防線。

2021/12/10 | 環境資訊中心

「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清出12萬噸海漂垃圾,東北角成台灣最髒海域

2021年海岸垃圾快篩結果顯示,在海岸垃圾中,漁業廢棄物佔了很大的比重,主要都是漁網、浮球、保麗龍及竹棚等等,而海漂垃圾以東北角的密度最高,經目視調查,每平方公里超達2145件海漂垃圾。

2021/08/14 | 讀者投書

除了塑膠、垃圾以及油污染,還有哪些「看不見」的海洋保育隱形殺手?

除了油污這類「看得見」的污染,海洋還存在像是「噪音」和「微塑膠」等看不見的污染,要降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仍然得從陸地上開始做起——因為絕大多海洋污染來自於陸地,來自於人為。

2020/12/10 | 精選轉載

【插畫】自己的海洋自己救,別讓塑膠袋殺死海龜

再多的回收與補貼措施,都比不上從源頭控管來的有效,真要以價制量,就提高加購袋子金額,扣掉成本全數拿去做環境基金,真想限塑,就從源頭減少製造與使用,增加回收與再利用率,進化為無須管理的全民共識。

2020/10/09 | 環境資訊中心

各國減塑政策來不及,2040年入海的塑膠垃圾將是現在的三倍

研究發現各種因應措施幾乎都沒有什麼效,就算各國政府限制塑膠製品的銷售和使用、強制改用替代製品或其他措施,但即便把所有可能做的都做了,所能減少的垃圾量仍是今日的一半不到。

2020/09/30 | 臺大科教中心

我們都聽說過「塑膠千年不壞」,但科學研究的結果真是如此嗎?

新聞媒體、網路平台,常常使用「千年不壞的塑膠」這樣的標語,但這套說法始於何處?來自哪裡?背後是否有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呢?有個海洋化學團隊就發現每個研究機構展示的「塑膠袋年限」都不一樣,於是展開一系列的分析比對......

2019/11/12 | 綠學院

對餐廳、咖啡店來說,減塑的意義絕不是「Cost Down」而已

如果你今天開飲料店、咖啡館、低卡便當店,甚至餐廳、超市、量販店等零售品牌,塑絕對不是「剛好可以Cost Down」這麼簡單而已,因為全球開始禁塑並非我們多想減碳,而是發現塑膠竟然會被我們吃下肚裡。

2018/05/06 | 環境資訊中心

東沙島的現代侵略者:海飄垃圾

垃圾在海洋漂流可能經過數天至數百天才會抵達陸地。海流模擬預測結果更顯示,有相當比率的垃圾有高達40%的機會,將持續在海洋中打轉,以各種樣貌來影響海洋生態系。

2017/11/04 | 李修慧

中國每年「海漂」500公噸廢棄物給金門,未來可能用「垃圾船」運回去

中國雖同意金門將海漂垃圾回運,但礙於兩岸相關規定都禁止輸出輸入垃圾,以致此事延宕好幾十年,遲遲沒有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