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海德格

馬丁·海德格(德語: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國哲學家,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2/07/26 | 殷琦

淺談海德格《存在與時間》:論人在於世的生活意義(上)

如果「世界」的意義是由「人」去賦予,那現時的你,又如何去賦予你身邊世界的意義?

2022/06/12 | 方格子vocus

【書評】《現象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技藝」作為本書主要研究對象,如何應用在人生?

我們的人生,總是面對著各種「機運」:偶然的、很有可能發生的、機率很低的事件等等。但是,我們還是想要掌控自己的生命;即使在我們無法掌控的情況下,那麼,也至少想要更了解,在我們視野中的這個世界。所以人類發明了「科學」或「學科」(science)。

2022/05/11 | 精選書摘

《想像「聲辯才博」》:孔子所謂的「君子不器」,就是不拘泥或堅持工具性的理性或知識

孔子講的「不器」,基本上是從道德的立場來講的,認為人生命的根本意義乃在於參與創造一個道德完整的世界(或社會),思考這一類的問題的人應該是社會的領導者,而其他的人從事專業的工作,其目的是解決我們生存的衣食住行或柴米油鹽的日常需要。這一類的知識不是君子需要追求的。

2022/05/03 | 精選書摘

《海德格》:既然要在納粹政府之下當大學校長,海德格知道自己必須做一些妥協

本書作者項退結教授致力研究海德格並開設「海德格」相關課程長達數十年,多年來的教學相長,以及對海德格原著之不斷鑽研,成就了本書的經典地位,是認識海德格的最佳中文著作。

2021/12/27 | 精選書摘

《體驗的世界》:對笛卡兒式孤立心靈和主客二分的觀點,最重要的挑戰來自海德格

後佛洛伊德時代的重要精神分析著作,對精神分析以及當代哲學有興趣者,本書將是必讀作品。探討互為主體性理論在臨床精神分析中的應用,也是該領域第一本在台面世的著作。

2021/12/27 | 精選書摘

《體驗的世界》:探究笛卡兒的生涯,為什麼他要提出「我思故我在」?

後佛洛伊德時代的重要精神分析著作,對精神分析以及當代哲學有興趣者,本書將是必讀作品。探討互為主體性理論在臨床精神分析中的應用,也是該領域第一本在台面世的著作。

2021/10/12 | 精選書摘

馬賽爾《臨在與不死》:當我人說一個深邃的觀念或一個深厚的情感時,我們自然的反應是什麼?

台灣對存在主義思潮的認知一直有所偏重,對此思想運動的另一面向因種種條件不具足,一直很陌生;此書的出版可彌補長期以來的資訊欠缺,還原存在哲學完整的面貌。

2021/10/07 | 精選書摘

《海德格:其人及其時代》:在哲學上,漢娜鄂蘭如何一直「忠於」她的老師海德格呢?

本書以哲學家的生平作為主軸,加入不同史實與二手資料補充,進而帶出哲學家的思想發展與流變。不管是深入研究海德格哲學,或者是要一窺哲學家跌宕起伏的思想和生活,這部作品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2021/09/28 | 方格子vocus

【影評】《銀翼殺手2049》與海德格哲學:丹尼維勒納夫如何透過科幻電影探討「存有」與「存在」?

為何《銀翼殺手2049》的人造人,擁有成熟完整的心智、意識、理性、情緒、愛恨、與各種人性,卻仍然與人有根本上的差異?關鍵在於,人造人的出生,無論是被製造的、或是如華勒斯所願孕育出的,都有其外在目的——成為人力、成為資源。

2021/09/27 | 精選書摘

《一日4頁哲學課》:沙特對死亡的看法與海德格完全相反,認為活過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

羅列古今中外共85位哲學大師的邏輯思辯: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兒、尼采、羅蘭巴特到穆罕默德、釋迦牟尼,結合中西方世界的哲學思考,詳細紀錄哲學家的生長背景及著作。將哲學理念濃縮在4頁的篇幅,深入淺出的敘說哲學理論的發展,並直接連結現代生活。

2020/11/10 | 精選書摘

《魔法師的年代》:班雅明密切注意著海德格成名的過程,而且非常嫉妒

學者的圈子很小,有人支持才可能加入,而班雅明被普遍認為是個無希望的個案:路線太過獨立,風格太背離傳統,寫學院作品太像寫副刊,而理論又過於原創,到了無法解讀的程度。班雅明的知識之路就跟他的存在藍圖一樣,和其他人形成緊張關係。

2020/10/08 | 藍玉雍

海德格X《命運石之門:負荷領域的既視感》:人的本質就是人的記憶

技術一體兩面的性質,在《命運石之門》系列的動畫中有著非常精彩的表現。不論是《命運石之門》中的岡部,還是《負荷領域的既視感》中的紅莉栖,他們都是透過斯蒂格勒說的「記憶外置化」來回想起曾經經歷過的經驗。

2020/07/23 | 芭樂人類學

疫病日常的時間性(下):病毒綁架了日常狀態,也修改了日常的「時間性」

病毒綁架了日常狀態,也修改了日常的「時間性」。如果說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用世故與狡狤的眼光看待日常,那麼在病毒的肆虐下,海德格筆下那個「單調的」日常時間,顯然不可能也不應該存在。

2019/12/26 | 詹育杰

《生態地存在》:從生態哲學、藝術,到集體行動

文學研究起家的英國哲學家莫頓(Timothy Morton)是當下生態哲學的重要論者,透過他的著作《生態地存在》可以瞭解他的生態哲學,以及為什麼必須停止認為人類是世界的中心,而藝術如何能幫助我們,使生態與創造產生面對面對話。

2019/12/03 | 精選書摘

《人生雖然有點難,我靠哲學搞定它》:​​​​​​​海德格的狗餅乾——毛小孩走了,我該怎麼繼續活下去?

在海德格的學說中,死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使得我們可以藉由失去寵物探討他的思想。他建議我們把悲傷變成機會,這樣才能進一步認識自己,並了解人生該走向何處。不過為了此故,我們要能臨死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