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海洋

海是由大量鹹水組成的水體,四周鄰接陸地。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8/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福島核處理水排入海首波送檢魚類未檢出氚,食藥署加強13種水產檢測

食藥署去年委託台灣大學海洋中心執行計畫,對13種水產品抽樣檢測氚含量,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都沒有驗出氚殘留,待實際排放後再抽測73件比對,確認是否需啟動應變措施。

TNL+ 2023/07/27 | TNL國際編譯

全球暖化恐導致「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系統最快2025年崩潰,加劇極端氣候發生頻率

AMOC的崩解後果不太可能像200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災難片《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劇情描述的一樣駭人,該片的背景為北大西洋暖流(North Atlantic Drift)遭冰川消融後流入的淡水瓦解功能,從而導致北半球面臨極端低溫宛如進入冰河時期。

2023/07/09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日本核處理水每天增加將無處存放,最快8月入海,全數處理完需耗時約30年

即使距離核子事故已12年,但目前總量約133萬立方公尺相當於530座奧運標準泳池。「核處理水」貯水槽到2020年時已超過1000座,廠區內已再無空間增設貯水槽;加上目前貯水槽整體貯水量已來到97%,如果再不排放入海的話,預估2024年貯水槽就將面臨滿溢。

2023/06/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福島核處理水排入海洋設備6/28啟動,學者估1年內抵台,農委會加強魚體採樣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院教授胡克(Tony Hooker)指出,現在已知這些核廢水會經過過濾,再對過濾後的水進行測試,若仍殘留放射性元素,會再經過整個排放系統的過濾與測試過程;目前國際原子能總署的最新報告與日本提出的報告一致,認為濃度已經在安全標準之內。

2023/06/24 | TNL特稿

【展覽】王怡婷《海律》:探索時間、空間與界線的詮釋,海洋與陸地交界是規律的變動

曾經有個網路流傳的迷因,讓我印象深刻,迷因描繪了海洋生物眼中的世界地圖,主體是地球上的海洋水體。人類所熟知的地球圖像在翻轉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關係後,竟然呈現一種截然不同的空間感——佔據地球表面71%的水體邊界,如何改變人類對時間與空間的感知,也正是王怡婷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海律》所探索的主題。

2023/05/25 | 環境資訊中心

海洋科學家呼籲:賞鯨指南除了保持距離,應盡速納入船隻噪音管制

研究人員發現,使用汽油引擎的船隻明顯干擾到短肢領航鯨的行為,並且讓幼鯨休息時間減少,呼籲賞鯨指南應管制船隻噪音,若長期受到噪音干擾,可能導致鯨豚族群數量下降或離開原本棲地,對鯨豚不利,對賞鯨業也不好。

2023/04/10 | 物理雙月刊PSROC

風如何將能量傳遞給海面,進而產生波浪?物理學家這麼解釋

即使是一般的觀察者,也能明顯地看出風在水中所引起的波浪。這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受到數學家及物理學家的關注。即便如此,現在的研究人員仍無法對此現象進行完整的描述。

TNL+ 2023/03/26 | TNL國際編譯

巴西偏遠小島發現「塑膠岩石」,人為垃圾正成為地質材料的一部分

巴西研究團隊在一處偏遠小島發現夾帶塑膠物質的岩石,發現其污染源是塑膠製漁網與來自人類的廢棄物,擱淺於海灘後受熱融化成為海灘物質的一部分,進而結合成為岩石狀物體。

2023/03/19 | BBC News 中文

從神秘金屬球到加菲貓電話,每年,海浪都會把許多不尋常的物品沖上海灘

那個東西大約1.5公尺寬,近乎球形——日本人不太確定它是什麼。最近,這個神秘的圓球被衝上濱松市的海灘,引發各種猜測,人們好奇它可能是什麼東西。它也不是第一個出現在海岸線上的神秘物件。每年,海洋都會把許多不尋常的物品衝上海灘,這些物品乍看很難辨別究竟是什麼。

TNL+ 2023/03/07 | TNL國際編譯

協商近20年,聯合國達成《公海條約》共識,2030年以前30%公海領域劃設海洋保護區

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二的海洋面積被認定屬公海範圍,然而當前公海僅有約1.2%的區域受國際社會保護、更只有0.8%的公海被劃設為「高度保護」區域,等同幾乎所有生存於公海的海洋生物皆面臨氣候變遷、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環境污染與貨輪撞擊等威脅。

TNL+ 2023/03/05 | TNL國際編譯

地中海紅珊瑚遭走私拖網大量刮下,但氣候變遷才是瀕臨滅絕的罪魁禍首

不過,雖說自家珊瑚珠寶事業已經經營超過20載,但阿爾法維卻感到擔憂,因為目前珊瑚短缺的情況嚴峻,提供紅珊瑚等品項賣家開價又太高,整體經營變得愈來愈困難。阿爾法維無奈表示:「未來某一天,這裡可能會完全沒有任何的珊瑚,它們基本上自己就消失了。」

2023/02/22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未來大人物對談2222-海洋篇】如果可以隨手一動作,未來海底就不再只剩寶特瓶

煙蒂要5-10年才能分解,口罩跟寶特瓶都要450年才能分解。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的海只剩下寶特瓶與塑膠微粒...鯨豚生物都不見了,只剩下難以分解的保麗龍、塑膠袋漂呀漂,200年後的世界,還有海嗎?

2023/02/21 | 精選書摘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美國擊敗西班牙後,搖身一變成為侵略性的海洋帝國

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把美西戰爭稱為「輝煌的小戰爭」,因為美西戰爭是美國實現「世界政策」的一大契機。短短四個月內,美國就攻破西班牙,將古巴和波多黎各納入了勢力範圍。

TNL+ 2023/02/21 | TNL國際編譯

澳洲研發「海水製氫」技術,毋須淡水便能產出「綠氫」——幾乎不會產生碳排的潔淨再生能源

氫是大氣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這種元素是一種無色氣體,而綠氫是透過電解水生成氫氣的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由於製程幾乎不會產生碳排,因此綠氫又被視為最潔淨、最具減碳趨勢的綠色能源。自19世紀迄今,氫氣已廣泛用於汽車、飛行船以及太空梭的燃料供應。

2022/12/23 | Becoming Aces 未來大人物

等不到2050年「還有海嗎?」環境名導演柯金源跨域與藝術共創《海之岸》

當舞者張開五感在雲林麥寮感受連風與海都讓人感到刺痛、當藝術家在台東南田海岸輕浮海浪與乾淨之海共舞、當柯導演帶著大家親眼看見墾丁大街排放出的廢水垃圾直接流向我們的大海....「還有海嗎?」柯金源導演這樣反覆問著?會不會等不到2050年,我們的島內,還有海嗎?

TNL+ 2022/11/12 | TNL國際編譯

南極皇帝企鵝被列為「瀕危物種」,推估到2100年將有98%因極端氣候群體滅絕

極端氣候導致南極海冰層融化,威脅了皇帝企鵝的生存空間。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宣布將皇帝企鵝列為瀕危物種,期望透過將其納入《瀕危物種法案》以提供更完善的保育管轄。

2022/11/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研究:藍鯨每天吞下43.6公斤塑膠微粒,99%早已存在於牠們獵食的生物體內

一般人很容易想像鯨魚在海洋中游動時會吸入大量塑膠微粒,但研究人員發現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鯨魚體內的塑膠微粒有99%是早已存在於牠們獵食的生物體內。卡哈尼-拉波特說,「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人類也會吃那些漁獲。

2022/10/02 | 《科學月刊》

中央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微型浮標,觀察海面「白帽」覆蓋率可預測颱風強度

白帽是指海浪破碎後,在波峰周邊形成白色浪花,是由大洋中波浪破碎時將把空氣捲入水體所造成。中央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微型浮標,可觀測波浪的頻譜與海表面的傾度,以推算白帽覆蓋率。理解白帽的覆蓋特性,將對颱風強度的預測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