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或沿海河口鹹水區域的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1/13 | Taiwan Business TOPICS Magazine

美國商會:海洋廢棄物是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台化公司回收廢漁網製成「再生尼龍絲」

面對大量流入海洋、威脅海洋生物生存的海洋廢棄物,台灣各界正努力做好海洋垃圾管理,並在過程中創造全新的收益模式。而台化公司的計畫已證明:蒐集、回收海洋廢棄物再製成尼龍布料,技術上不僅可行,還能獲得收益。

2022/11/10 | 環境資訊中心

研究:多達259種生物搭乘海洋塑膠廢棄物「環遊世界」,甚至成為外來入侵種

生物的「搭便車」之旅有悠久的歷史,現在牠們有了海洋垃圾,在海風的吹撫下有如揚起骷髏帆的海盜船,漂移速度可比藻類快上20幾倍,愈來愈多幼生期不具有大洋浮游能力的動物,都搭上了這種可以乘風破浪的塑膠快艇。

2021/05/11 | 物理雙月刊PSROC

為什麼海洋變暖,海底動物反而遷移到更熱的水域?

總歸來說,有些物種可能會提前一個月產卵,而被帶到牠們能忍受上限的溫暖水域。這樣的惡性循環延續下去的話可能會嚴重危害到整個族群。

2021/02/08 | 明日科學編輯群

章魚和魚類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社會關係,用觸手拍打可能是種「懲罰」

無論章魚們是在努力提高團隊合作,還是只是發洩牠自己的不滿,很明顯的章魚和魚類之間都存在著複雜的社會關係。

2020/10/13 | 林宜萱

俄國遠東沿海地區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科學家初步歸因「藻華」現象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沿岸上月開始水質出現異常,衝浪客反映接觸海水後眼睛刺痛、視線模糊;本月起,岸上更出現大量海洋生物屍體。人們懷疑是軍事基地或漁船燃油外洩,俄國科學家初步調查,認為真正致命原因是毒藻大量繁殖造成的「藻華」現象。

2019/11/14 | 公共衞生研究社

前線記者疑患不治之症「氯痤瘡」,正視催淚彈毒害刻不容緩

讓我們一眾學者擔心的是,催淚彈䆁出的類二噁英會污染植物、土壤表面及水中沉積物。倘若陸上及海洋生物攝入受污染的植物、土壤和沉積物,會在食物鏈中殘留積聚數十年。當我們進食受污染的海產肉類蔬菜時,類二噁英又會透過消化系統進入身體,毒害我們。

2019/10/22 | 李秉芳

不明油污蔓延巴西海岸線2100公里,傷害人類健康和生態恐持續數十年

巴西政府擔心這場環境災害像亞馬遜雨林大火一樣成為國際焦點,影響國家形象和觀光業,只想低調處理,但油污已釀成公共衛生問題,威脅在沙灘工作或娛樂的人的健康。

2019/10/06 | 精選書摘

《減塑生活》: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總重會比生存在裡頭的魚群還重

目前估計,每年進入海洋的塑膠量大約介於四八○到一二七○萬公噸之間。這個數量幾乎相當於每分鐘都有滿滿一垃圾車的塑膠進入海洋,而英國政府更預估,未來十年,塑膠進入海洋的總量有可能成長為今日的三倍。

2019/06/25 | 李秉芳

美西沿岸罕見70頭灰鯨死亡,原因可能是「沒吃飽」

灰鯨每年攝取食物的地區嚴重暖化,食物來源減少,這是牠們每年多數時間進食的地方,也是牠們用脂肪包裹自己至明年夏天的地方。

2019/04/11 | 《科學月刊》

台灣海峽——海洋生物遷徙的中繼站

台灣是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島嶼,北迴歸線正好橫跨澎湖群島與台灣中部,而且台灣周邊豐富的洋流系統,使得台灣幸運的擁有從熱帶、亞熱帶、甚至是溫帶生物多樣性的聚集。

2019/04/10 | 《科學月刊》

台灣海峽,海洋生物遷徙的中繼站

台灣是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島嶼,北迴歸線正好橫跨澎湖群島與台灣中部,而且台灣周邊豐富的洋流系統,使得台灣幸運的擁有從熱帶、亞熱帶、甚至是溫帶生物多樣性的聚集。

2019/03/31 | 李秉芳

今年已有1100隻海豚斷鰭陳屍法國沙灘,疑漁業捕撈釀悲劇

90%海豚的死因是被漁船漁網纏住,海洋保育人士認為,漁民遇到漁網纏住海豚時,通常會割掉部魚身來救漁網,因此海豚死亡和漁業有很大關係。

2019/03/30 | 李秉芳

今年已有1100隻海豚「遭斷鰭」陳屍在法國沙灘,疑漁業捕撈釀悲劇

90%海豚的死因是被漁船漁網纏住,海洋保育人士認為,漁民遇到漁網纏住海豚時,通常會割掉部魚身來救漁網,因此海豚死亡和漁業有很大關係。

2018/12/26 | 李秉芳

日本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睽違30年將恢復「商業捕鯨」

日本從二次大戰後幾乎沒有退出國際機構的前例,這次退出極為罕見,雖然未來日本將向世界訴求尊重多元飲食文化,但恐難避免國際社會對日本無視國際規範的批評。

2018/12/21 | 李秉芳

為了打破30年「捕鯨禁令」,日本揚言2019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

日本決定退出IWC,退會後,將可望擺脫維持約30年的捕鯨禁令,重啟商業捕鯨,但未來不在南極海進行商業捕鯨,而是在日本近海及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