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海珊

胡笙(阿拉伯語:حسین‎)是阿拉伯語的常用人名。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09 | 精選書摘

《誤判的總和》:伊拉克和蓋達有沒有關聯?沃佛維茲一直得到同一個答案——「沒有」,但他不能接受

《誤判的總和》一書廣泛研究人類活動中的各種認知偏誤,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分數的形式存在,透過人們不擅長分數來改變基數(分母)或個別案例(分子) ,人的認知很容易被誤導而犯下許多錯誤。本書結合認知心理學的關鍵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範例,幫助讀者發現從政治到刑事司法系統、從戰爭到科學、從商業戰略到新時代宗教、在到自然世界,總是在日常訊息中潛伏著的種種偏誤。

2023/10/25 | 精選書摘

《戰爭為何發生》:在這場盛大的撲克賽局中,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就是獨裁者海珊的隱藏王牌

海珊最初著手獲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一個主要理由,那將有助於他在一個世代內,帶來中東最大的地緣戰略變遷。籃子裡的每個議題都將朝著他所偏好的方向前進,尤其是一旦有了核武。只要有了一枚核彈,伊拉克就將成為第一個阿拉伯超級強權。單是核武計畫的威脅性,就是一項寶貴的對美議價籌碼。

TNL+ 2023/03/31 | TNL國際編譯

美國參議院通過廢除波灣與伊戰授權法,民主黨領袖:大家都已厭倦中東無止盡的戰爭了

若現在廢除波斯灣及伊拉克戰爭授權法的決議通過,預計將不會影響任何現有的軍事部署,但兩黨的議員都在積極收回當時賦予白宮發動軍事衝突的權限。同時,有部分曾同意發動戰爭的議員也指出,發動伊拉克戰爭如今看來根本是個錯誤的決定。

2023/03/22 | 德國之聲

伊拉克戰爭20週年:為了除掉海珊,值得發動這場徹頭徹尾的災難嗎?

20年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進伊拉克。這場在當時得到美國民意支持的戰爭推翻了獨裁者海珊,但是卻並沒有找到作為開戰藉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民主和穩定。《德國之聲》為您摘編了美、英和阿拉伯媒體對這場戰爭的回顧和總結。

2023/03/21 | BBC News 中文

伊拉克戰爭20週年:美國及其盟友為何入侵伊拉克?

據估計,2003年至2011年間,伊拉克有46.1萬人死於與戰爭有關的原因,戰爭耗資3兆美元。「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很多信譽,」英國智庫「皇家聯合服務研究所」總幹事說。「二十年後,仍然可以聽到人們說:我們為什麼要相信美國的情報?」

2023/03/15 | BBC News 中文

伊拉克戰爭20週年:尋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行動為何無疾而終?

直到2003年初,英國的情報系統都一直相信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事後調查沒有發現。軍情六處的一名前官員回憶起戰後對消息來源的內部審查時說:「一切都土崩瓦解了」,而這將給情報界和政客們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2023/03/15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伊拉克戰爭20週年:海珊垮台掀混亂時代序幕,人民深陷痛苦地獄無終點

小布希及美國承諾實現繁榮的民主及經濟,然而,說好的民主未降臨,反而是更多的暴力事件隨之而來。蓋達組織開始了毀滅性的叛亂,投擲炸彈及斬首民眾。不久後,伊拉克捲入宗教派系內戰,當時可見屍體於河中漂浮。艾默及其他數百萬人再次生活於恐懼中。

2022/08/31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看懂伊拉克近一年政治僵局:什葉派教士薩德是誰?為什麼他引退政壇會點燃新一波衝突?

身為唯一敢同時挑戰德黑蘭和華盛頓的什葉派領袖,薩德贏得廣大民眾支持,其中一半以上是什葉派。許多人認為伊拉克並未因政府與這兩國關係密切而受益。伊拉克大部分什葉派政治勢力仍對薩德存疑,甚至懷有敵意。

2021/10/08 | 方格子vocus

劣勢海軍的投石索:波斯灣戰爭水雷戰淺談(下)

普林斯頓號和的黎波里號的損傷對聯軍心理層面打擊是巨大的,直到戰爭結束前都飽受水雷的心理威脅,之後大部分海上作業,特別是近岸作業都盡可能伴隨著水雷作戰艦艇的護衛。

2021/10/07 | 方格子vocus

劣勢海軍的投石索:波斯灣戰爭水雷戰淺談(上)

海珊非常清楚的意識到僅有少量飛彈快艇的伊拉克海軍,絕對不可能挑戰正處於巔峰時期的美國海軍。然而海珊無須搶奪制海權,只須盡可能降低聯軍制海權轉化為地面戰優勢的效果。而伊拉克唯一能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就是水雷。

2021/07/02 | TNL 編輯

被視為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推手,美國最具爭議國防部長倫斯斐辭世

倫斯斐擔任過二次國防部長,曾經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長,也獲得很多人推崇。不過《半島電視台》也指出,倫斯斐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國防部長,許多專家認為倫斯斐是2001年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幕後的主要推手,導致數以萬計的人民死亡,也使美國捲入曠日廢時、勞民傷財的長年戰爭泥淖。

2020/12/15 | 精選書摘

《庫德的勇氣》:2017年的公投只是場騙局,對於獨立建國,庫德自治區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巧妙的命運讓善德來到台灣,見證了另一個沒有國家的族群爭取平等自由、對抗強權的努力。而善德的《庫德的勇氣》,不僅是台灣讀者了解庫德族文化與政治的第一手報導,也是思考台灣未來的重要借鏡。

2020/12/15 | 精選書摘

《庫德的勇氣》:我是來自「庫德自治區」的庫德族人,也跟台灣一樣,希望能獨立建國

在《庫德的勇氣中》,許善德將向台灣讀者介紹庫德族人悠久的文化與歷史,以及過去30年來伊拉克庫德自治區追求獨立自主的奮鬥過程,特別是海珊政權對庫德族的迫害、庫德族人不屈不撓的反抗運動、美國的介入調停、中東周邊各國反應,以及2017年獨立公投的過程與後續效應。

2020/08/27 | 精選書摘

《讀心》:上百個研究顯示,我們超級不擅長分辨謊言和騙子

他們從這些研究中得出結論,成人判定騙子的平均成功率為54%。換句話說,只比隨機猜測的50%成功率高一點點而已。至於工作得時常判斷他人是否說謊的專業人士,像是警察等等,他們的表現其實跟沒受過訓練的二十幾歲成人差不多,沒有比較好。

2020/08/06 | 許劍虹(Samuel Hui)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30週年:美國精確掌握「上兵伐謀」所締造的勝利

筆者與李啟明等許多老一輩的退伍軍人一樣,認為美國能贏得這場戰爭的原因不是強大的科技與軍事力量,而是精確掌握了《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