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

航運,又稱海運(英語:Maritime transport),是指通過海上運輸的方式來運送人或貨物。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06/01 | 莊貿捷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6/1晚間正式簽署,貨運、航運等出口業者將受惠

自去(2022)年6月宣布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以來,雙方歷經二次實體會議及數十次視訊會議與溝通,已就12項議題中的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及中小企業等5項議題完成談判。

2023/04/07 | 未來流通研究所

【一圖看懂】台灣2022消費與生活產業成長率TOP 40,疫後復甦第一名是「家事服務」業?

消費及生活產業承載著大量就業人口,並與其他眾多產業類別高度關聯,是民眾感知經濟與生活滿意度的敏感訊號,在走出疫情的台灣,2022年台灣消費與生活產業成長率前40名產業分別有哪些?第一名可能讓你出乎意料!

2023/01/30 | 莊貿捷

全球海運震撼彈!地中海航運與馬士基「2M聯盟」宣布拆夥:船舶運力過剩,聯盟不利於市場競爭

歷經疫情中的百年航運熱潮,全球航運版圖有了劇烈的變化,地中海航運(MSC)與馬士基(Maersk)所組2M聯盟30日發布聲明2025年1月將解體。然而荷包滿滿的馬士基日前已經收購北美大型運輸物流公司,他們指出托運業主在國內物流的支出,比國際海運高出8至9倍。

2023/01/30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學者:比起全面攻打台灣,中國更可能兵不血刃玩封鎖戰術

企圖孤立或扼殺台灣經濟通常被形容為「封鎖戰」,但有許多種做法。解放軍分析師易思安(Ian Easton)表示,中國可能採用「強度不同的長期封鎖戰,重點是要脅迫台灣政府,坐上北京設下條件的談判桌。」

2022/11/25 | 財訊

公司發大財,股東吃不到:估值離奇本益比僅一倍,長榮股價為何「便宜」至此?

長榮一倍本益比的離奇估值,讓套牢股東欲哭無淚。雖然長榮在疫情間獲得巨額的異常利潤,但或許就如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長所說:「分給員工大家感謝你,分給股東就什麼都沒了。」

2022/11/22 | BBC News 中文

俄烏戰爭與能源危機:為什麼歐洲不能接受更多的液化天然氣?

歐洲不能接受所有被送來的液化天然氣還有其他原因。能源專家表示:「各國無法接受更多的液化天然氣,因為它們的大部分儲存設施已經滿了。」歐洲國家都在儲存天然氣,以便在天氣變冷時供暖使用,但今年秋天的天氣相對溫和。

2022/11/12 | 德國之聲

清零的同時又要顧好經濟,中國基層官員被賦予一項根本不可能的任務

上週日,中國全境出現5400個新冠感染病例,感染者人數同歐洲小國瑞士的感染人數相當。但對於堅持清零政策的中國來說,疫情卻是「極其嚴峻」。有人擔心,大規模的停擺浪潮又會來臨。

2022/10/31 | 德國之聲

中資入股漢堡港爭議:德中雙方妥協後談出縮水版方案,為什麼依然危險?

德國政府同意了中遠海運以24.9%的比例入股漢堡港福地碼頭,這意味著中國國企不會獲得碼頭董事會的否決權,也不能參與港口戰略決策。不過,經濟專家仍然認為這筆交易充滿風險。德國總理則繼續為該交易辯護,還獲得了希臘總理的撐腰。

2022/09/26 | 莊貿捷

「航海王」南柯一夢:經濟硬著陸機率大,美西線貨櫃恐出現跌破成本的「負運價」

全球景氣持續低迷,連帶影響貨櫃價格,部分航線幾乎跌破成本價,將較於運價高點是「腰斬再打折」,部分業者將陷入成本保衛戰。

2022/09/12 | 莊貿捷

航海王風光不再:貨櫃運價直直落,海運業恐掀洗牌效應走向「大者恆大」

貨櫃航運分析師Jonathan Roach說:「即期運費的盛宴已經結束了。」他強調,能源居高不下、通膨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再加上2021年消費品的需求、旅遊的支出等,均有下降趨勢。未來海運貨櫃市場將走向「大者恆大」、掀洗牌效應。

2022/09/04 | BBC News 中文

通貨膨脹讓全球消費者叫苦連天,但有些行業趁機「悶聲發大財」

俗話說幾家歡喜幾家愁,一些行業和企業反而在這種物價飛漲的時代獲利不少。比如說,如果你在石油開採行業,小麥交易,玩具運輸或葡萄酒銷售等行業,那你就可能運氣很好。

2022/08/10 | 藍妮蒨

2022卡達世足打造首座「可拆卸式」永續場館「Stadium 974」,努力洗清血汗勞工人權爭議

2022卡達世足賽「Stadium 974」場館,不但通過全球4星評級之全球永續評估系統GSAS認證,也是世足史上第一座可拆卸式的體育館。而國際足總主席英凡提諾也讚揚卡達,在2010年獲得主辦權後,社會與法律的積極改變。

2022/08/03 | 精選書摘

《大明紫禁城》:朱棣做為皇帝的政治生涯中,絕大多數時候都在為遷都做準備

有別於傳統歷史作品的書寫模式,本書以元朝為起點,紫禁城為中軸線,將元、明二朝的政治「大動脈」,以「診脈」的方式,給予讀者全新視角,重新看待元、明那些「宮闈祕事」。

2022/08/01 | 莊貿捷

全球景氣下滑,海運空貨櫃比例上升,各大航商開始「減班救運價」

根據研調機構統計,自8月1日到9日4日,亞洲到歐洲及地中海、亞洲到北美、歐洲到北美,原本總航班數有756個航班,已取消100班航次,減班比率為13%;其中,有68%在遠東至北美線。

2022/07/25 | 莊貿捷

北美港口壅塞好轉:洛杉磯港等待卸貨船隻驟減近八成,顯示供應鏈瓶頸趨緩

今年6月份北美繁忙的洛杉磯港口運送了87萬6611個20英尺標準箱(TEU),創下百多年來記錄相當驚人,但是隨著烏俄戰爭、通膨加上中國疫情干擾,經濟陰霾加劇,本來在碼頭外大牌長榮的109艘降至20艘大減近八成。

2022/06/21 | 莊貿捷

貨櫃巨頭馬士基執行長:全球化並未瓦解,但海運榮景恐在8月反轉,出現「長鞭效應」

自從第一波疫情爆發後,全球集裝箱運輸蓬勃發展,但很快的這個趨勢榮景就要被逆轉,貨櫃運輸業的景氣可能出現需求萎縮供應增加的「長鞭效應」,到時候情況會惡化的又急又快。

2022/05/12 | 讀者投書

海運業慘淡那幾年造就今日長榮荷包滿滿,「張國華時代」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

這兩年海運迎來超級行情,但長榮能夠口袋賺飽飽並非偶然,在海運業慘淡的那幾年,長榮海運在既有的步調上調整體質,甚至在市場最低迷時勇敢進場造船,都是拉開與同業間競爭力的關鍵,也與張國華的經營方向有直接關係。

2022/03/16 | 莊貿捷

(更新)長榮海運去年大賺卻宣布減資6成,股價爆量重挫,外界直指可能與張家經營權之爭有關

長榮意外宣布,減資幅度達到6成,整體資本額下降後,每股獲利及淨值將大舉提升,退回的股款免課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