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清朝(1636年5月1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號為大清(滿語:ᡩᠠᡳ᠌ᠴᡳᠩ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轉寫:daicing gurun),對外使用中國(滿語:ᡩ᠋ᡠ᠋ᠯᡳᠮᠪᠠᡳᡤᡠᡵᡠᠨ,轉寫:dulimbai gurun)、中華大清國、大清國、大清帝國等名稱,又稱滿清(蒙古語:манж Чин)、皇清,是中國歷史上由滿族建立的大一統朝代,亦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王朝,皇族為起源於明代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TNL+ 2023/05/22 | 黎蝸藤

為什麽滿洲人統治中國200多年,沒有把滿語變成全民語言?

滿洲作為非漢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又在漢地建立了強而有力的統治。但到了最後,非但滿語沒有成為清朝的國家通用語言,反而就連非常多滿洲人自己也變得不會說滿語。於是到了清朝被推翻之後,旗人幾乎被集體漢化。滿族失去了語言——這個民族最重要的獨特性。

TNL+ 2023/04/24 | 魯汶的袋熊先生

《投名狀》(上):太平天國不能滅亡,戰爭必須永遠打下去

龐青雲就是不聽話。用陳大人陰陽怪氣的議論來說,龐大人就是因為「不屬於任何黨派,才能獲得太后的垂青吶。」這背後的權力暗語是:你既然不遵守我們的遊戲規則,我們也不想帶著你玩了。

TNL+ 2023/04/20 | 余杰

習近平操弄歷史學術研究,將「閉關鎖國」擦脂抹粉成「保家衛國」

正如一條走紅的微博所言,中國人靠二十年前出的書、十年前流行的音樂、五年前拍的旅遊照片、去年掙的錢、三個月前封控時買的凍餃子、昨天的核酸檢測結果和今天剛出爐的蘇聯笑話過活。

2022/12/27 | 精選書摘

《新視界》:紫禁城利用廣場營造空間氣勢,對17世紀歐洲人產生無比壯觀的視覺效果

十七世紀下半以來,中國京城廣場圖像在歐洲流傳,展現一個全新的廣場功能意涵。對歐洲人來說,一幅中國京城圖,就是一個個大廣場與小廣場的連結圖,利用它的空間氣勢,可以產生無比宏偉、壯觀、氣派的視覺效果,能夠藉此製造國家威望或凸顯教會榮耀,它與歐洲放射狀及星形之集中式廣場不同。

2022/12/02 | 精選書摘

《風流浪子的男友》:清代中期《品花寶鑑》隱含著名旦等同於男性「名妓」的觀念

十九世紀可被視為色情娛樂潮流的成熟期,它(至少)是整個帝國晚期的標誌,而《品花寶鑑》是第一部專注於這一時期的豔情文化的小說,並放大了在那個環境中蓬勃發展的娼優和士人之間的特殊情感關係。

2022/11/17 | 精選書摘

《手挽銀河水》:薛福成意識到自強運動需要農政支持,重新解構士農工商的四民關係

薛福成身處的清帝國,與明治天皇治下的日本比較,外在威脅雖然有所相似,但是前者的情勢可是更為險峻。換言之,薛氏與東洋改革派在社會改造的立場上有相似、甚至是更加激進的肆應,其實也不足為奇。

2022/11/17 | 精選書摘

《手挽銀河水》:李鴻章的外籍顧問馬士,看不慣清朝這種官僚「敗性」根深蒂固的國度

即使貪汙朋黨等問題不是清代獨有,但要毅然把這些惡習連根拔起,看在一般士大夫的眼中,無非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不太符合時代國情。在這個大前題下,馬士屢次與盛宣懷產生磨擦,大概也是意料之內;而盛氏對他的建議大多置若罔聞,我們也不難理解。

2022/11/02 | 方格子vocus

西方科學理性與明清中國(下):太平洋兩岸的國際交往,始終無法形成共同的「理性經驗」

太平洋兩岸的國際交往,也始終因為無法形成共同的「理性經驗」,讓彼此的交往始終埋藏著各式各樣的糾結,難以解開。

2022/11/01 | 方格子vocus

西方科學理性與明清中國(中):光是將螺絲釘獻給皇帝,也無法對東亞造成革命性的變化

螺絲釘是偉大的小發明,在西歐的科技文明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可是,光是將螺絲釘引進東亞,獻給大明或大清皇帝,似乎無法對東亞造成革命性的變化。

TNL+ 2022/08/25 | 逸佚居

【趣史鑑定團】乾隆皇帝遠征大小金川之役的「咒術迴戰」:落雷、詛咒,還有用大砲迎戰妖孽

瀰漫於前線疑神疑鬼的氣氛,似乎也感染到了在朝廷發縱指示的乾隆皇,令弘曆也不得不抬出自己天子名號,告誡將軍們邪不勝正。替他們打氣說天朝更有代天宣化、降妖伏魔的靈力加持,真的遇到大風雪大,可朝大自然開轟大砲來迎擊妖孽。

2022/08/03 | 精選書摘

《大清紫禁城》:琺瑯彩瓷器屬於名副其實的皇家御製產品,外面想仿連原料都搞不到

對造辦處提出新的要求,再加上玄燁對科學興趣濃厚,本著就近原則,造辦處又搬回養心殿,稱為「養心殿造辦處」。養心殿位置特別好,正好是內廷和慈寧宮中間的地方,從內廷月華門往西出來,就是養心殿院落的遵義門,走動起來非常方便。

2022/03/27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古代官員驗屍指南:清代驗屍制度和現代有什麼不同?《洗冤錄》是判斷死因的重要依據

一件命案從偵察到審判相當耗時費神,從發現屍體、驗屍到審問必須經過層層環節。清代怎麼驗屍?和現代有什麼不一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22/02/20 | 方格子vocus

台灣過去300年來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治,每個年代喜歡用哪些「流行色」?

過去三百年來,台灣歷經了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的統治。每個年代來台灣的人,都有對這塊土地的想像;再加上繪製器材與原有的美術風氣不同,大家在繪製台灣的樣貌時,也留下了不同的色彩。在台灣每個年代,喜歡用什麼「流行色」呢?每個年代的台灣又有什麼樣的色系呢?

2021/10/28 | 黎蝸藤

得出「八國聯軍乃正義之師」這種結論,顯然大錯特錯

本書一個重要的缺失,還在於沒有切合當時的處境,從「滿洲人對漢人的壓迫」的角度,去分析八國聯軍的問題。「庚子之亂」在中國近代史中的重要性,正在於它嚴重削弱了清政府的權威和統治力,加劇了漢人對清政權的不滿,奠定了十年之後清朝覆沒的結局。

2021/10/21 | 精選書摘

《不一樣的中國史(13)》:中華民國不是從零開始的國家,而是負五百的破產狀態

晚清最後十年,清廷也曾力圖改革振作,但所有的債務封死了大部分改革的空間。不只是沒有錢,而且連想要圖強去賺些錢都沒辦法,因為所有能夠賺錢的管道與本事,都已經抵押給外國人,控制在外國人手中。

2021/10/20 | 精選書摘

《不一樣的中國史12》:康熙皇帝對聖賢學問的高昂興致,最終逆轉了師生關係

「內聖」與「外王」的兩個範疇在康熙皇帝身上混同了。原本應藉由掌握聖賢知識以代表「道統」,可以在「內聖」範疇中超越皇帝、指導皇帝的讀書人,卻在康熙皇帝面前明顯被比了下去。

2021/09/19 | 精選轉載

【專訪】才女徹夜未眠,都在搞革命?中研院文哲所胡曉真談明清「彈詞小說」

一些讀過書的女孩,有自己的故事要講。當她們下足恆心毅力把故事寫出來,便成了「彈詞小說」。一邊寫,一邊就在閨密、家人之間傳看,寫得好就會到處流傳。那她們都寫了些什麼?

2021/09/15 | 蔡又晴

美軍用百年前的《中華國恥地圖》分析中國局勢,絕對不只是「辱華」這麼簡單

這份地圖距離現在已經快要100年了,為什麼要用這樣陳舊的地圖,因為這份地圖看的不是現在的地形地貌,而是要看中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勢力範圍是一種主觀的概念,也只有中國人的認知才算得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