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清零政策

清零政策或零感染政策(中國大陸稱動態清零)是一種應對傳染病(尤其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防疫政策。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1/18 | BBC News 中文

外商直接投資首次轉負,外國企業對中國失去興趣了嗎?

經濟學人智庫的馬羅表示,企業界對習近平與拜登的會晤持謹慎樂觀態度。「兩國元首的直接會晤往往會對雙邊關係產生穩定作用。我們還看到,中美在過去幾個月裏頻繁進行外交接觸,這讓人感覺雙方都在為兩國關係構築一道底線。」他說。「話雖如此,但事態轉壞只在旦夕之間。除非企業和投資者覺得他們可以更有把握地進行投資,否則外商對華投資將繼續受到拖累。」他說。

2023/10/1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北京「一帶一路」峰會登場:甩不了的堵車更脫離不了核酸,10週年北京調整戰略鎖定拉美自然資源

面對「一帶一路」引發的債務問題,中國大致上會採取兩個方向,如果是有特殊的戰略位置與目的的建設,這些債務可能會概括承受;另一個則是延長債務期限,藉此尋找更多的投資者,共商共建。他說,在現今的情形之下,地緣政治對抗性越強的地方,中國越不可能放棄或剔除已經簽屬「一帶一路」協議的國家,「這些債務對他而言都是戰略統戰的必要成本」。

2023/10/04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十一長假人潮回流,經濟復甦「慢半拍」,民間消費力度仍是個謎

儘管人潮因為官方不再固守清零政策而回流,但中國經濟何時能復甦仍是個謎。官方已定調經濟復甦是「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同時今年五一假期間雖然人流回鍋,但是人均消費是下降的。

2023/08/28 | 《思想坦克》

專制體系的貪婪與獨裁體制的恐懼,導致了中國房地產暴雷和金融危機

製造業被地方政府的貪婪打壓,互聯網和房地產行業被中共的恐懼摧毀,中國人在「疫情清零」期間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外國投資者在台海衝突威脅後退縮。這直接導致了全部「金融槓桿」的破滅,隨後是災難性的房地產企業崩潰和金融危機。

2023/08/17 | nippon.com 繁體字

美中對立與台海風險升高,中國的外資及富人階級爆「出走潮」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出現了外資撤離潮,以富人階級為中心紛紛避走海外。聽聽中國經濟研究權威專家、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氏,分析為何中國人要逃離中國?這又與台海危機有何關係?

2023/07/03 | 德國之聲

中國商業氣氛降至低點,習近平主導的中國市場「不再需要外國人了」

曾在巴斯夫長期擔任高管、德國和歐盟商會前主席武特克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推行的日益激烈民族主義路線,導致在一些領域出現強烈的民族主義化:我們不再需要外國人了,所以我們不會讓他們進入市場。

2023/05/2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專訪】松田康博看G7峰會: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已升格,「右手握手、左手打人」 中國外交難改善

松田認為,現在外商都不敢到中國增加投資,台商也陸續撤資,在此情況下,中國經濟亮起紅燈,所以中國一定要改善與日美歐的關係。但是,中國對包括「台灣議題」在內有很多原則不退讓,一定要做出強硬反應,結果導致更多國家覺得台灣議題嚴峻,需加強合作因應。中國已失去了靈活性,很難擺脫這個惡性循環。

2023/05/03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失業青年賣飯糰,整天只賺22元痛哭;北京、上海、蘭州鼓勵擺攤,「地攤經濟」取得正當性

中國官方上月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整體失業率雖微降至5.3%,但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卻高達19.6%,也就是說幾乎每5個16至24歲的中國青年就有一個工作無著。又因去年中國應屆畢業生數首次破千萬達1076萬,估計今年再創新高將達1158萬,如此因中國青年失業而衍生的社會問題勢必更雪上加霜。

2023/05/02 | 歪脑|WHYNOT

封城期間曾經決絕想「潤」的中國人們,解封後為何還是猶豫了?

小春曾親見白紙運動期間,成都市望平街等地出現大批示威者,微信群中也不斷有人在討論上街,她感到欣慰,高壓政策並不會去到極致:「原來內地的發聲是有意義的,壓迫到一個程度一定會有人反抗。」小春還設想,若至今都沒有解封,一定已離開中國了。

2023/04/26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中國版「夜市人生」:疫情後的後車廂日落市集,北京外圍出現「擺攤經濟」

受限於中國政府的清零政策影響,去年中國GDP成長率創下過去40年來的次低僅3%。今年,外界將經濟發展重點擺在刺激內需,民眾消費的力度成為一大看點,但在此之前「錢袋子」能否有錢去消費可能更為重要。另外,更為棘手的是,中國青年失業率仍高達19.6%(16到24歲)。

2023/04/06 | BBC News 中文

中國新總理李強上任23天的「三個信號」和「三道難題」

梳理完李強面臨的三大任務,背後的悖論也浮現出來——一方面,他與習近平歷史極深,但另一方面,過去幾年中國對教育、網路、房地產等領域的強力監管,讓民企戰戰兢兢,對外強硬,使外資憂心忡忡。他對外資和民企的喊話甚至承諾,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實?

2023/03/23 | 歪脑|WHYNOT

受挫的中國女權運動如何催生新一代的革命者?「白紙運動」又開啟何種可能性?

「白紙運動」讓我從消沉中驚起,至今我還在體會從中學習到了什麼。首先我重新意識到那個最基本的事實:社會永遠不會死亡,沒有人是百分百的服從者,人們永遠都在尋求反抗。每個人都心懷恐懼,被以往的鎮壓所教訓,這並不可恥。然而人們心中仍有不會被威權穿透的領地,即使他們表面上服從沉默,隨波逐流。

2023/03/08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華爾街日報》:中國2/3地方政府巨額債務拖累經濟,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中國一家大型評級機構的子公司聯合評級國際(Lianhe Ratings Global)的研究顯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背負的842億美元境外債務中,約84%將在2023年至2025年到期。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白提斯(Michael Pettis)表示,「這些地方債務引發的真正麻煩不是金融危機,而是會導致未來多年都難以分攤這些債務的成本」。

2023/03/06 | BBC News 中文

中國兩會:習近平將有一位新的副手,這為何很重要?

習近平與即將離任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從未有過如此交集。在習和李一同升遷的時期,中國領導層的集體決策程度要高得多,在某種程度上,李克強是他的競爭對手。他也被認為是最高領導人的候選人。你不禁會想,如果李克強而不是習近平成功了,現在會如何。

2023/02/23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白紙運動」抗議者遭秋後算帳失蹤被捕,觀察人士稱北京當局「殺雞儆猴」

觀察人士認為,北京希望通過抓捕行動釋放一個信號。人權活動人士滕彪將其稱之為「殺雞儆猴」。「他們希望抓到他們認為是領導者和組織者的人,那些起領導作用的人將受到嚴厲懲罰。」他說道,並補充稱中國當局的本能是查明在抗議活動背後是否有「西方敵對勢力」。

2023/02/15 | BBC News 中文

新冠疫情初期痛失女兒的武漢母親,三年之後仍被監視

自從向媒體講述女兒死於新冠以來,楊敏稱自己一直受到嚴密監視。因為她曾經在街頭抗議,並試圖對政府提起訴訟。 她說,對於女兒的死去,她要官方的「一個解釋」。對楊敏來說,新冠大流行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她的生活「回歸正常」。 尤其是現在家門口有一個鏡頭,每天都在監視她家裡的進出。

2023/02/04 | 張博丞

布林肯因偵察氣球事件延後訪中,美中雙方外交盤算一次看

中國政府在1月30日呼籲美國,停止讓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於今年訪台的計畫。中國認為,美國官員訪台,違反了美國向中國表示,不會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的承諾。因此中國也希望能藉布林肯訪中的機會,再次向美國警告,不要輕易派官員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