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港產片

香港電影,又稱港產片,是華人電影的先驅者,「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 --來自 維基百科


最新文章

2023/12/01 |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年少日記》裡的破碎靈魂,我們的遍體鱗傷

電影《年少日記》赤裸地呈現了一個充滿矛盾且恐怖的成人禮。不少作品裡的校園都是青春的、歡樂的、自由的。但《年》裡的課室總是沉重的、壓抑的。印象中,課室只在一幕裡有笑聲,但那一幕全班正在恥笑有傑,包括有俊。

2023/11/30 | 高重建

香港很小,亦很大——看《4拍4家族》

《4拍4家族》上映初段票房不理想,首場謝票全院觀眾只有兩位,連戲院職員都勸喻放棄謝票免得尷尬,但導演與編劇的賴恩慈阿Mo反過來認為觀眾少更應謝票。大場面我未必見過,但小場面我肯定經驗豐富,只有兩三位出席者的分享會,我在香港的序言書室試過,在台灣的銅鑼灣書店也試過,而且還是整整兩小時的分享;就如阿Mo在訪問中所言,打擊是有一點,但很快回過神來就會想通,不管問題出在哪裡,越是人少,越是應該用心分享,才對得起這幾位當全世界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出席,依然選擇到場支持的觀眾,也才對得起作品——這句是我自己說的,不過估計阿Mo也會同意吧。

2023/11/29 | 李展鵬

台灣的青霞,香港的青霞

一代女星的傳奇,訴說的是台灣香港兩個電影時代;台灣觀眾愛她,香港觀眾追捧她。她到底屬於哪裡?有那麼重要嗎?

TNL+ 2023/11/16 | Bruce Lai 賴勇衡

港產記者電影《神行太保》:名副其實「跑新聞」

新聞工作為主題、報館為主要場景的港產片不算多,而以劉德華為賣點的《神行太保》是個有趣的例子。劉德華既有的明星形象及其角色「太保」都調校了觀眾期望,不會離當年主流商業電影太遠,最重要是緊張刺激兼具娛樂性。片中有關新聞工作的場景、記者工作的細節等等,雖取材於真實狀況,但作用更多是讓那些對新聞「behind the scene」感到好奇的觀眾有獵奇的快感。

2023/11/15 | 阿離

現實與電影的距離——談《踏血尋梅》與改編倫理

還記得當年在電影院看到片尾一幕,熒幕映出一句「獻給遠方的嘉梅」,我心有不安——電影與我所認知的案件,相距甚遠。為了不錯怪創作人,當年的我用Wisenews翻查了案發至電影放映年間所有本地報章有關該案的報導,閱讀後,發現我的記憶沒有錯。

2023/11/15 | 讀者投書

未平的委屈,白日之下,燈下黑——《白日之下》觀後感

現實總是立體又無力,當眼下是不公不義的時候,眾生缺乏的不只是善良的心,而是著眼善心能否結成善果。《白日之下》虐心的場景和畫面,引導觀眾代入到大是大非之中;在黑白分別的世界裏磨拳擦掌,觀眾期待的是一個在現實中未平的委屈。

TNL+ 2023/11/08 | Bruce Lai 賴勇衡

《第八個嫌疑人》:「後合拍片」時代作品

《第八個嫌疑人》的「中國特色」,不在於罪犯注定插翼難飛,而是融入通俗劇的元素和「影展電影」的文藝風。

TNL+ 2023/11/06 | 陳娉婷

【港片小酌】《踏血尋梅》:兩顆暗曜的交匯,以殺戮作為最親密的告白

鏡頭拍著子聰和佳梅親熱過後,在沸熱的高點,子聰嘗試殺人,唯他的雙手一度鬆開,但佳梅依依不捨求死,最終子聰把她勒死。這算是港產片觀照經驗裡,筆者看過兇手和死者最親密的關係。

TNL+ 2023/10/27 | Bruce Lai 賴勇衡

不只是「自high」(下):「寫實」為理所當然?《正義迴廊》的法庭表演舞台

陪審團在刑事案件中的關鍵角色,是香港承襲英國的普通法制度的一部份,代表裁決須體現公眾的道德價值,亦制衡了法官潛藏的的個人偏見,是法治的體現。與其他港產「法庭戲」比較,《正義迴廊》花了更多篇幅在陪審團,以面譜化的角色代表不同立場、階層及世代的香港人,加上庭上多個證人的供詞,帶來眾聲喧嘩的效果。

TNL+ 2023/10/27 | Bruce Lai 賴勇衡

不只是「自high」(上):港產法庭戲脈絡下,《毒舌大狀》只是自欺欺人嗎?

以「飛機論」批評《毒》片的正反雙方之間有一個共識:現實不理想,電影是幻想。那麼兩者的差異,似乎在於不同人對這類「法庭戲」的期望和審美標準。究竟「真實」是否這類電影的唯一美學準則?這齣戲所帶給觀眾的,可否是對另一種「真實」和價值的追求?

TNL+ 2023/10/26 | 曾繁裕

【港產新戲劇】港式童年的隱喻:從《年少日記》映後分享會說起

在《年少日記》導演與男主角對答一輪後,一位觀眾發言,說自己是一位心理治療師,讚許電影關涉的許多方面在學術上、實踐上都是正確的,而日記應否與人分享、擁抱的重要性、原諒是個過程且需要儀式之類,皆是非常重要而值得大眾關注的課題。

TNL+ 2023/10/20 | Bruce Lai 賴勇衡

沒有做過的事情,別人當他做過——黃秋生與巴黎影迷笑談「Legend」

被問到黃秋生近年在台灣的工作,他則說:其實過去數年我根本就沒在台灣,「呢啲咪叫『legend』囉!」他沒有做過的事情,別人當他做過;做了的事情,別人當他沒有做,這就叫做「傳說」。

2023/10/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周潤發評中國電影審查限制多,引發陸網友批評

向來不談論敏感議題的周潤發發表這一席感言後,陸媒迄今均未報導,但消息傳回中國社群引發熱議。

2023/10/07 | 中央通訊社(Central News Agency)

周潤發:97後很多事情變了,但香港電影人仍會盡最大努力

周潤發表示,在1980年代很多人都看香港電影,對此感到自豪,「但1997年後很多事情改變了,我們要留意政府的方向,這是非常重要,否則很難取得資金拍電影。因為中國市場太大,所以我們要找解決方法。」不過,他又說,香港電影製作人會盡最大努力,拍攝出具香港精神的電影。

TNL+ 2023/10/06 | 陳娉婷

【港片小酌】曖昧似是一根香煙:《志明與春嬌》,交換柴火的藉口

《志明與春嬌》2010年上映,講述在3年前,自從港府禁止煙民在室內抽煙後,在金鐘區的打工仔移到後巷,在煙霧彌漫的環境裡談笑風生。這團煙霧,成為整部電影最大的隱喻,象徵廣告人張志明(余文樂 飾)與化妝品櫃台小姐余春嬌(楊千嬅 飾)「友達以上、戀人末滿」的關係,兩人互相拭探愛意、曖昧不明,猶如在跳一場探戈雙人舞。

TNL+ 2023/10/05 | 德尼思化

《毒舌大狀》:票房榜首全因「自high」?失實法律反映的社會悲涼

《毒舌大狀》的爽,超越了政治黃藍之分,共同成就票房第一,或許大家都懷念過去香港的榮光罷。電影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宣洩情感,而是敘事的不合理。若果單純以追求公義的情感主導一部律政電影,妄顧現實的邏輯,那倒不如拍英雄打怪獸的「打飛機片」。

TNL+ 2023/09/28 | Bruce Lai 賴勇衡

紀念張國榮和陳百強:為甚麼原版《失業生》比修復版更好

其實在香港影壇裡,要演這種反叛不覊的「阿飛」角色,沒人比張國榮演得更出色。修復版中的榮少在正路與歧途之間左搖右擺,使他與家寶的對照顯得模棱兩可。原版的榮少,是在羞辱和悲憤中走向毁滅之路,張國榮彷彿把他事業中的困頓及懷才不遇的不忿都轉化為榮少的叛逆。

TNL+ 2023/09/26 | 曾繁裕

【港產新戲劇】演出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笑:簡評《說笑之人》

《說笑的人》既不是賣弄一仆一碌的笑笑小電影,也沒有周星馳式的無厘頭味道,其笑料全在於生活中的尷尬與痛苦,一則不好笑的笑話常被放大,讓觀眾不因笑話本身而笑,倒笑角色在不自信、努力但失敗時的滑稽;二則讓角色在貧窮、疾病和大志未竟的困境中,阿Q般娛己娛人,搞點小幽默。